摘 要: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能够为贸易金融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提出区块链驱动贸易金融“创新动力系统—创新能力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三大要素协同的“三位一体”框架。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分析,明确了区块链技术能够提升贸易金融平台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以及增强贸易金融平台治理及监管能力,并提出区块链进一步驱动贸易金融发展的建议。

1

贸易金融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贸易金融的概况

贸易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全程全面性的综合金融服务。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贸易量显著增长。WTO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贸易规模已达19.7万亿美元,这使得能够降低贸易风险的贸易金融服务越来越受进出口商的青睐。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贸易大幅萎缩,部分产业链受阻甚至中断。疫情环境下,贸易方为缓解风险,对贸易金融产品有了更大的需求,对跟单贸易金融的需求也显著增长。

当前贸易金融的服务和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各种服务和产品能够适应市场不同的需求。根据产品的类型和功能,可以将当前贸易金融的主要业务分为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基础服务包括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增值服务包括信用担保、保值避险(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咨询。

1.2 贸易金融发展瓶颈

在贸易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贸易金融模式在各场景中都遇到了瓶颈,主要是由于传统贸易金融模式尚未解决以下问题:

1.2.1 数据孤岛。贸易流程涉及众多交易方,其信息数据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使得数据传递效率低下。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支持,致使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授信门槛以降低风险,这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成本。

1.2.2 信息真实性难证实。跨国贸易受到地域、文化等限制,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使得虚假信息排查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机构难以对贸易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证实。

1.2.3 信用难以传递。金融机构对链条上的一家企业进行评估授信后,该信用难以随着贸易链条进行传递。而跨境贸易涉及的贸易链条往往长且复杂,导致金融机构无法触达链条两端更多的参与者。

1.2.4 对账成本高。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均需要定期对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风险。但是传统贸易金融模式的对账成本较高,且对账操作较为困难。

2

区块链驱动贸易金融价值创新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体系的繁荣发展将区块链技术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底层技术框架,使用分布式节点和共识算法来产生并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加密后有序链接的数据区块来验证和存储数据,使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来操作数据。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哈希算法和时间戳技术,分别赋予了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术能力;区块链的合约机制、验证机制和共识机制,则形成了其自动履约、信息公开透明安全、去信任化的特征。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被列为需要加快孕育和跨界融合的颠覆性技术及战略前沿技术,其特有的技术能力和治理机制,能够为贸易金融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形成新的价值网络。具体体现在,构建了区块链驱动发展的创新能力系统、激发需求与活力的创新动力系统、支撑再造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三大系统,并实现了“创新动力系统—创新能力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三大要素的协同,形成了“三位一体”框架(见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块链驱动创新能力供给与动力需求相匹配,为构建贸易金融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内生支持。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优势带来创新能力供给:区块链独有的信任机制能够催生一些新的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原本受限于信用评级的客户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服务许可;区块链上交易链的便捷性以及多节点的灵活组织架构,能够改善一些传统贸易金融活动烦琐的组织模式,简化其操作链路,使得组织和过程更简洁,各部门协调运作更高效,为客户提供更省时、更低价的服务;区块链为贸易金融行业带来新标准、新的产品研发模式和产品服务管理方式,使得贸易金融平台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执行商业计划,从而进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

区块链驱动创新动力激发,体现在市场、要素、创业活力等三方面。动力需求同区块链的能力供给相匹配,同样为构建贸易金融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内生支持。区块链技术催生了新的动力需求:首先,区块链激发市场需求,商业银行贸易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拓展到长尾端的中小微企业,即长尾端客户需求增加;其次,区块链促进全要素创新,主体要素方面急需新的产品/服务、组织/流程、商业模式,动能要素方面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服务性要素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对新领域展开宏观指导及监督管理,环境要素方面需要更开放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最后,区块链还激发了创业活力,一大批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新兴公司正在崛起。

区块链内生嵌入贸易金融创新生态系统,以区块链的能力供给、动力需求为支撑,在基础设施体系、平台架构体系、应用架构体系、创新治理体系等4个方面发生变革。基础设施体系上,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区块链技术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一起,划为我国数字化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其中,区块链技术能推动线上线下信息聚合协同:与网络基础设施结合,能构建安全的分布式物联网,提升通信效率和可信水平;与工业互联网结合,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实时上传。平台架构体系上,区块链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产生了区块链即服务的云服务平台,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保证了项目开发的安全性;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还能帮助平台建设信用体系。应用架构体系上,区块链技术能解决贸易信息真实性审核以及供应链信用传递问题,拓展了贸易金融业务应用场景,变革了传统的应用架构。创新治理体系上,区块链的治理机制能为贸易金融生态中的收益分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智能监管等多个方面带来创新。

3

区块链促进贸易金融平台发展

3.1 贸易金融平台发展背景

传统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存在信息不透明、核验成本高、授信局限性大、监管手段缺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贸易金融数字化应运而生。贸易金融数字化1.0阶段,主要实现了传统业务的数字化,如承兑汇票、票据类业务的电子化,信用证、保理等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电子化等。贸易金融数字化2.0阶段,市场出现了分别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科技公司等不同主体为主导,围绕业务场景构建的数字化贸易金融平台。这些贸易金融平台在线下业务电子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互联网平台思维、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整合了贸易金融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宽了贸易金融业务场景。

3.2 区块链赋能贸易金融平台

区块链的上述技术能力和治理机制,能够提升贸易金融平台的核心服务能力和治理监管能力,为当前贸易金融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贸易金融平台的核心服务能力是指平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角度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和技术原理使其具有数据透明、难以篡改等特性,从而提升贸易金融平台的“三流”能力。

3.2.1 物流层面。区块链可以实现物资的实时追踪,保证货物的安全交付。分布式账本技术所赋予的去中心化和难以私自篡改的特性,保证了物流信息的真实可信。借助区块链平台,所有交易主体都可以记录下每一阶段物流环节的物流信息,从而在数据角度实时追踪产品的流通状态;结合物联网技术,还能进一步实现物流信息穿透,在实物角度实现贸易货物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多维度的信息实时监控。时间戳技术所赋予的可追溯性则可以帮助建立物流中的责任明确机制。若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区块链上的电子证据,可以快速追溯到货主、物流公司、保险公司、海关等各交易环节的主体,高效辨明各主体责任、界定责任方,推动后续的理赔处理和商品交接流程。

3.2.2 资金流层面。区块链能够助力贸易链上资金高效、低成本地流转。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加快金融机构的放款速度。区块链技术去信任化的特性,保证了贸易金融中各类提单、临时发票、原产地证、货物运输保险单、债权凭证等纸质单据上链后的真实可信、可追溯,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审核业务真实性、评估企业信用的难度,缩减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借助智能合约技术,可提前设定融资协议的风险预警和还款条件,降低金融机构资金安全风险,从而提升金融机构的批贷、放款速度。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降低资金流转的成本。点对点支付大幅降低了跨境支付和结算过程中因资金划转带来的系统维护成本、人工操作成本等交易成本,以及金融机构手续费、外汇汇率等交易费用;还解决了跨境结算通常不是实时进行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跨境交易的速度。

3.2.3 信息流层面。区块链技术还能同时保证可靠信息的共享和对关键隐私信息的保护。分布式账本使得区块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存储了全局统一的数据,共识算法提供了多个不同节点对数据操作的多方共识验证,这些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一起构建出安全可信的信息共享通道。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息的隐匿机制,可以保护企业运作的关键隐私信息;同时非对称加密技术提供的信息密钥机制,可以仅将关键信息披露给所需要的主体;联盟链中,只有获得授权的成员可以加入网络,根据权限查看信息,做到链上信息可视且隐匿可控。

3.3 区块链提升贸易金融平台的治理与监管能力

区块链技术可以提升贸易金融平台的治理及监管能力,具体表现在基于价值链的收益分配机制、去中心化的多元生态协同机制和高效智能的政府监管体系等3个方面。

3.3.1 区块链技术能够促进贸易链上的收益分配公平化。企业外部的纵向价值链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核心企业、顾客等多个主体,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一条真实可信、可追溯的价值链条。每个参与主体均为节点,记录并存储贸易链中交易和生产的全部数据。时间戳技术保证了链上数据完整真实、可被追溯。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分摊情况和对最终产品价值的贡献度,减少不对称性,从而提供准确的绩效评价,驱动链上企业收益分配公平化。智能合约的自动化触发和执行、处理过程全程透明、处理结果不可篡改等特点,则可保证主体之间的分配契约能够准确高效执行,并且不会产生争议。

3.3.2 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公共服务部门等完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区块链的验证机制使得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同时在多个节点记录物流信息、仓储信息,每个成员都能够直接查看节点上的公开数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根据末端反馈的销售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指导供应链柔性生产。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还有助于贸易金融生态中多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企业、银行、物流、海关、仓储等不同主体根据权限享有数据并实时更新,以解决不同部门因业务定位、管理模式不同而产生的协调困难的问题。

3.3.3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是指数据上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去监管”。相反,区块链信息公开透明的特性反而能够降低政府监管的难度和成本,实现对贸易金融业务的全盘、实时监控。通过植入监管探针,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获取有效数据,跟踪监控每一笔业务的资金流向、原材料采购、商品的制造、物流等;与此同时,还能够基于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的可信贸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灵活制定监管统计指标,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4

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案例分析

4.1 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现状

4.1.1 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简介。为了解决当前贸易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协作水平低、金融服务增值弱、监管与风控难”等问题,防止金融欺诈,防范金融风险,落实“放管服”的具体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18年9月推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PBCTFP,以下简称“贸金平台”),旨在借助区块链等新兴的数字技术创新贸易金融产品形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将数字化监管贯穿于业务始终,让信息更互通、信任更彻底、监管更智能,以实现贸易金融数字化从2.0平台阶段向3.0生态阶段的转变,打破平台之间的“数据孤岛”,打造跨链生态。

当前,贸金平台已经上线并运行了供应链多级应收账款融资、央行再贴现快速通道(微票通)、税务备案服务贸易便利化、跨境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货款监管等多项业务场景。

4.1.2 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优势与成效。国内已有不少针对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领域各类场景的区块链应用方案,多由商业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设计,如平安银行的SAS区块链平台,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玺链区块链服务、智慧贸金平台,浙商银行的数字汇票等;部分产品由地区政府部门共同发起或参与,如深圳市税务局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天津海关的TBC区块链跨境贸易直通车,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等。

贸金平台的定位与以上平台或产品有较大的区别:相比于由一家商业银行或一家科技公司设计的商业性、营利性平台和产品,贸金平台的定位为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其与各贸易主体、金融机构等贸易商、营利机构不构成竞争关系;与同是政府部门发起建设的平台相比,贸金平台是一个跨场景、非地方性的平台,而其他产品或由地方政府发起、受地域限制,或场景单一。

基于定位的本质不同,贸金平台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优势。

①业务模式。贸易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的定位,赋予了贸金平台共享、开放的特征。在多数平台仅支持有限业务场景、未考虑跨境业务需求的情况下,贸金平台在设计之初就面向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且其多层架构支持后续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

②专业技术。贸金平台是完全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平台,其所在的科技部立项项目是国家层面支持力度最大、层次最高的区块链平台项目,重点在区块链核心技术和多元公共数据的安全整合、交叉验证等核心技术上进行突破。

③数据来源。无论是由银行、科技公司建设的贸易金融平台,还是由地方性政府或单一政府部门发起建设的贸易金融平台,所接入的数据或是受到部门的限制,或是受到地域的限制。贸金平台因其中立性的定位,在实现多主体接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多政府部门、全局性的数据来源。目前,贸金平台已经实现了境内对征信、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数据的合规可控访问,境外与官方贸易金融平台(如香港贸易联动平台)互联互通。

贸金平台不断吸纳各方参与主体,拓展资源体系,与境内外贸易服务平台展开广泛协作。截至2021年10月,参与贸金平台推广应用的银行已经达到50家;贸金平台实现了与2家境内贸易服务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登网、东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海关数据平台)、1家境外贸易服务平台(香港贸易联动平台)的互联互通。此外,平台业务增长迅猛,目前累计实现业务上链超过5万笔,累计业务量超过2 249亿元。

贸金平台给合作企业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企业办理贸易融资的效率大幅提升。纸质文件的电子化以及数据上链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数据核验节约了大量时间,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借助贸金平台,企业办理贸易融资所需时间从线下10多天缩短到了20多分钟,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降到6%以下。

4.2 典型应用——多级应收账款融资:重构供应链信用体系,多级传导核心企业信用

传统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痛点首先是链上信息不透明造成的信用问题,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其次是传统票据不可拆分导致融资局限于一级供应商,二级及以上供应商融资困难。

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的融合,创新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出了双链金融模式,其具有数据可信、可穿透监管的特点。贸金平台的多级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即是双链金融的典型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将核心企业授信额度通证化、应收账款信息上链,解决了应收账款的确权、信用分割和传递问题。

贸金平台的多级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银行拥有授信额度,由核心企业填写应付账款的签发信息,对应付账款确认函文件进行客户签章,贸金平台将签章上链,完成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签发过程;供应商在贸金平台上收到该笔应付账款签发信息后,填写应收账款信息,进行客户签章,完成该笔应收账款的确认,同时由贸金平台将签章上链。一级供应商直接从核心企业处获得应收账款后,可以对应收账款进行拆分,转让部分账款给二级供应商,以此类推,每一级供应商都可以把自己收到的应收账款拆分继续转让,也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向银行发起融资申请,在银行受理且审批通过后,由核心企业到期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助该业务,中小企业能快速获得融资,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账期得以延长,银行降低了贸易信息审核成本、拓宽了客户范围,监管部门能够全程监控、及时干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该业务将核心企业的融资信用逐级传导到末端的N级供应商,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用不足的问题;原本达不到银行融资标准的企业,也能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获得贷款。与独立融资相比,该业务大大提升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该业务重构了供应链的信用体系,降低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提升了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同时核心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协商延长账期,获得更多利润。

对于银行而言,业务办理过程中信息签章上链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降低了银行的数据审核成本;通过分布式账本在各节点的数据备份使银行间的授信、用信情况相互透明,避免了一单多融的情况;加入贸金平台还能帮助银行扩大客户受众面,增加获客渠道。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借助贸金平台,监管部门能够监控签章上链等业务全过程,实现对异常数据、存疑数据的自动预警,及时干预业务的进行。

5

展望

以贸金平台为代表的区块链贸易金融产品与平台,为区块链驱动贸易金融发展的应用实践做了良好的示范。在平台设计与产品开发之外,建议各方关注以下3个方面,为贸易金融数字化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5.1 建立技术标准,形成区块链核心技术优势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存在扩容和性能问题,跨链互操作、隐私安全保护、数字身份等关键核心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发突破。应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解决金融区块链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立技术标准,打造我国在区块链核心技术上的优势,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实践应用。

5.2 完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创新与监管治理相结合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创新属于金融科技范畴,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应从政策规范、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完善监管体系,实现贸易金融创新与监管治理的有机结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应制定监管规则与行业标准,做好事前监管;贸易金融平台与产品应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事中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监管部门做到事后紧急干预,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防范风险。

5.3 构建贸易金融生态,促进生态主体互利协同

贸易金融数字化2.0平台阶段,各金融服务平台以场景为主,缺少互通标准和信任机制,贸易金融仍然存在“数据割裂”“缺乏协同”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平台基础上构建贸易金融生态,向贸易金融数字化3.0生态阶段转变。以贸金平台为例,由贸金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构建以有贸易和融资需求的企业为核心,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和交易服务,由中介机构提供配套服务,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金融秩序的贸易金融生态系统。通过为企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境内外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监控与宏观审慎监管,促进生态主体间互利协同、合作共赢。

周伟华,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数据分析和管理;徐薇洁,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数据分析和管理;胡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本文刊发于《创新科技》杂志2022年第1期。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