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太和“转楼”,又“转”起来了!

原创李万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旗县太和镇有一座“转楼”,名气很大。

我上高中时,几个太和的同学,言必称“转楼”,句句都是传奇,自豪写在脸上。

那时,我就想去看看“转楼”,看看它有多么牛叉!

一年又一年,一晃40多年,我突然就转悠到了太和寨,转悠到了“转楼”上。

啧啧,果然气派。

那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罗马式建筑,砖木瓦结构,两层“回”字型,共有房舍126间。

楼的顶层,带有阁楼,雕梁画栋,重檐叠脊;四周廊檐,均为砖雕;门窗上镂刻多种花鸟及几何图案,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松木楼板,杉木横梁,室内用编织花纹的苇席作顶,地面全部蓝色方砖。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南楼的正面和天井院内一、二楼的四侧走廊,分别由26个、48个大型的连环拱圈支撑,上下、左右、前后完全对称,既符合了力学原理、满足了室内采光的需要,又节省了建筑材料,更给人以和谐统一、庄重典雅的美感。

最妙的是,楼的四角均有楼梯供人上下,楼的南面和天井院内一、二楼的四侧都设有走廊,前后左右上下,人行楼上可以随意穿廊越室、四通八达,故有“转楼”之称。

2000年,该建筑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转楼是何人所建呢?

这个人,就是南阳首富李子炎(1902-1951年)。

李子炎一度牛皮哄哄,是蒙古族大庄园主,曾挂“千顷牌”。

但是,他又不是土财主,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既是乡村阔少,又是京城才子。

他有钱,有见识,也有想法。

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李子炎历时9年兴建了“转楼”。

这座“转楼”,李子炎不是摆阔,不是“炫富”,而是兴办教育。

“转楼”,就是当时蔚文中学的教学楼,李自炎是第一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是时也,地下党员郑国安从河北省来到太和寨,以“木匠”身份,在此发展革命力量。中共地下党员刘花年、仝保乾等人,也曾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原重庆市副市长李云、云南省计委主任李隐之等,都在蔚文中学上学期间入党。

1947年12月,太和寨解放,桐柏解放区一专区唐北县人民政府曾驻太和寨。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方总医院设在太和寨“转楼”,有成百上千的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了救治,重返前线。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曾多次到后方总医院看望伤病员,“转楼”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后,“转楼”改为“太和完全小学”,1956年8月更名为“唐河县第十初级中学”,1965年11月13日社旗县建县后改为“太和民中”,70年代初为“社旗县第四高中”(也称永红高中),1983年更名“社旗县太和乡第二初级中学”。

此后多年,“转楼”沉寂,冷冷清清。

2021年,王绍亭出任社旗县太和镇党委书记,“转楼”又“转”起来了。

王绍亭看准了太和寨的红色基因,再次擦亮“转楼”。

他访乡贤,纳群智,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培育红色教育基地,为“转楼”环境修复、布展,上下奔走,不遗余力。

目前,太和镇已经在“转楼”内高标准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镇史馆”。

“转楼”的环境修复,正在实施。

现在的太和镇,“转楼”-“七间楼”-“革命烈士陵园”-“七百八十三眼井”等等,已经形成连片人文景观旅游线路;1.2万亩蔬菜基地,已然成为网红“乡村游”。

今日之太和,真正实现了太平祥和、物阜民丰。

太和,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