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去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是必去之处;近距离瞻仰毛主席遗容,向这位改变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伟人致敬,也是很多人毕生的一个心愿。

纪念堂的水晶棺中,毛主席安详地躺在那里,栩栩如生,彷佛从来没有远离。

你可知道,在数十年前的1976年,毛主席遗体有多重要?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工程有多难?压力有多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注解:

保护不好毛主席的遗体,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时间回到1976年。

1976年是历史转折的一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无数人终生难忘的一年。

这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被病魔夺走生命,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进程中,天安门广场上传抄的诗篇和悼文,传递着人民对总理的思念。

沉痛还没有散去,有一个噩耗传来:7月6日,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

悲痛的人们泪痕未干,一场空前的地震袭击了唐山,给无数人带来血和泪的记忆。

当人们还在缅怀周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唐山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时,一个更大的噩耗突然袭来: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

这一天,悲哀笼罩北京,哭泣响遍全国,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全国一片沉痛的时刻,国务院副总理却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因为他有一个极其艰巨的重要政治任务——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

毛主席病逝后,吊唁事宜立即被提上最紧急、最重要的日程。

中央决定,1976年9月11日至18日,在人民大会堂组织干部群众吊唁并瞻仰毛主席遗容。同时,做好长期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准备,至少在群众吊唁、瞻仰毛主席遗容期间,一定要保护好遗体。

这是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肩上。

谷牧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保护毛主席遗体是党中央交给自己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对全党全国人民肩负的重要责任,要确保万无一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可是,在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条件下,要做到保护毛主席的遗体万无一失,谈何容易?

为此,一个专门的小组成立了,时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韩伯平担任组长,负责毛主席遗体的短期保护和长期保存。

当谷牧当面向韩伯平传达中央关于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决定和要求时,韩伯平的心情异常沉重,忧虑与压力交织,甚至让他忘却了悲痛。

韩伯平的任务是在人民大会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期间,保护好毛主席遗体,而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特殊的玻璃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玻璃棺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晶棺,而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棺椁,把毛主席的遗体放在棺内,既能方便瞻仰遗容,又能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可是,这个要求时间太急,留给他们只有一天的时间,因为第二天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由于事前毫无准备,临时定做来不及,只能找现成的。

有人提出,1924年苏联曾赠送给孙中山一个特制的水晶棺,但孙中山后来病逝后没有用,仍然存放在北京碧云寺。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碧云寺,打开玻璃棺一看,完好无损,但再一鉴定,发现问题很多,达不到要求,不能使用。

时间紧急,现做玻璃棺来不及,该怎么办?韩伯平当机立断,提出定制一个有机玻璃棺。

但是当时整个北京只有一个小工厂能生产有机玻璃板,最长的玻璃板也只有1.6米,而安措毛主席遗体的玻璃棺,需要单块长达2.2米的玻璃板,这个工厂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韩伯平很着急,迅速赶到北京市有机玻璃厂,传达了中央要为毛主席遗体制作玻璃棺的要求精神,厂里一听是为毛主席定做的,二话不说,当场表态保证完成任务!

为了迅速完成任务,这个工厂派出技术最好的干部职工一起上阵,他们放弃吃饭、休息,饱含着对毛主席的缅怀之情,热泪盈眶地工作,一边试验,一边粘接,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把原来的短板,粘接成一块2.2米的长板,然后粘合在一起。

最终,工厂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造成了一个有机玻璃棺,然后迅速送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准备把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棺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只是第一步工作,为了防腐,还要做到隔氧、降温,确保玻璃棺功能的完善性,让玻璃棺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适合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隔氧相对简单,往棺内充入惰性气体,就可以使含氧量降到规定标准。

但是降温就很难了。按照遗体保存要求,棺内的温度要维持在6至7摄氏度,达不到这个条件,遗体保管就很难,而9月的北京,气温还是比较高的。

更重要的是,玻璃棺要接受瞻仰,初步估计每天前来瞻仰的人在3万以上,集中的人流必然导致室内温度上升,即便是把空调开到最大,室温仍在15摄氏度以上,棺内温度达到了13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对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十分不利。

为了解决这个关键的技术难题,谷牧亲自出马,请来国内最好的制冷降温专家研究方案。经过不断研制试验,有关方面最终研制出一种半导体制冷降温设备,通过综合降温措施,将棺内温度稳定在7-8摄氏度,夜间可以降到6摄氏度。

这种降温方式效果显著,但还是不稳定,所有人压力都很大。

当时,“四人帮”正在打着继承毛主席路线的旗号密谋夺权,万一毛主席遗体保护出了什么问题,很容易给他们发难的借口,谷牧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意义有多么重大,严肃地说:

“如果毛主席的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完成这项特殊重大的政治任务,韩伯平带着一大批同志,不分昼夜地守在玻璃棺旁边,一眼不眨地盯着棺内的仪表指针,只要一发现有任何异常,立即暂停瞻仰,采取紧急技术措施,防止出现不可逆转的病变。

从9月11日至18日,在长达8天的瞻仰吊唁时间内,技术人员轮班倒替,确保24小时不离玻璃棺左右,随时监护棺内温度情况,直至瞻仰遗容结束。

多年以后,韩伯平回忆起这段时光,仍然是高度紧张。

用他的话说,当时他的心脏跳动是随着棺内温度的升降而变化的,温度一高,他就紧张,心脏一阵快速跳动;温度降下来,他就放心了一些,心脏跳动逐步变得缓慢、正常起来。这种不由自主的心跳状态,只有亲历才能体会。

完成毛主席遗体的吊唁瞻仰后不久,谷牧收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四人帮”被粉碎了!

可没等高兴几天,组织又交来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

原来,1976年10月8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以后,把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纪念堂大厅内,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永久瞻仰毛主席遗容,永远缅怀一代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任务,是严格保密的,被称为“769工程”。

“769工程”最关键的步骤是研制保护遗体专用设备,谷牧领导成立了一个专用设备研制组,韩伯平任组长,加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建筑材料局、冶金部有色金属院、航空工业部621所、北京市玻璃总厂等科研单位的负责人。

中央明确要求,毛主席纪念堂在1977年9月9日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建成,并正常对外开放,允许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

这是一个十分光荣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整个研制组上下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仍然使用水晶棺(有机玻璃)进行遗体保存。

但这一次不是短期临时使用,要求更高,医疗专家对设备提出了三项技术要求:一是无菌,二是低温,三是高湿度,三是合适光照。总之,必须保证遗体保存万无一失,而这并无先例可循,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长话短说,研制组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辛苦劳动,经过几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冶炼、机械加工、水晶纯和熔制等难题,终于完成了这个意义非比寻常的系统工程。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和纪念堂落成典礼后,毛主席纪念堂大厅内迎来了第一批瞻仰者,领头的是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分别是:

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们走到水晶棺前,瞻仰毛主席遗容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毛主席虽然去世已经一周年,但他静静地躺在那里,神态安详,栩栩如生,仿佛他从未离去。

致敬所有参与毛主席遗体保存工程的人们,他们饱含着对伟大领袖的缅怀,付出全部智慧和劳动,终于完成了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工程。因为他们的付出,毛主席遗容才能至今栩栩如生,接受中国人民的瞻仰,他们是真正了不起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