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刘义庆曾说过:“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当官的人应当清廉、谨慎、勤勉,做到这三点,还怕治理不好地方吗?
这是古人为官长远、令民敬佩之道,放在任何时期都非常适用。我国建国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在这三点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他教育子女及鞭策自己的“家风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凭着这三点,主席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次又一次挡住并妥善处理了,多次亲戚朋友让他帮忙安排工作的要求,闯过了令人十分头疼的“亲情关”,这一行为,对于位高权重的人来说,是十分不易的,但是主席却始终能从容应对。
那么,面对亲戚朋友要求解决工作问题,毛主席是如何应对,闯过“亲情关”的呢?答案还是要从主席的这种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讲起。
父母双亲立三观 酷爱读书责任强
1893年12月26日,主席出生在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里,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所以祖父不得不把家里祖传的田产典当以求糊口。
直到父亲毛贻昌当家,靠着吃苦耐劳慢慢积累了一些银钱,置办了一些田产,做起了生意,家里的日子才越来越好过。
但是,长期的贫困和勤俭让毛贻昌不像其他家境好的父亲一样溺爱子女,主席从六岁起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成年后更是成了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主席曾回忆说:自己的父亲像监工一样时刻盯着他,看不得他闲着。
而父亲的严厉让他养成了勤快、仔细、不怕艰难的性格,因为一旦出错退缩就要挨父亲打骂。而父亲的高压管教也逐渐形成了主席叛逆的性格,他明白:面对压迫,一味的温顺示弱是不行的,反而会换来更多的打骂,只有站起来坚决反抗,才能保护自己。
面对父亲口中不可能做到的事,主席就偏要做到,并且还要做到最好,这些性格,也影响到了其成年后的处事准则。
然而,同其父亲相比,对主席性格影响最大最深的还要数他的母亲。在主席的记忆里,母亲信佛,淳朴善良、极其富有同情心。
在灾荒年代,常常背着父亲给逃荒的穷苦人送米送衣,也经常给主席和两个弟弟灌输“积德行善”、“舍己为人”、“不占便宜”之类的信念。因此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主席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坚决不占任何便宜。
这里有一个知名的故事:主席家附近有一个毛姓的农民,曾经跟父亲毛贻昌谈好卖自家猪,在未交猪的前提下,提前拿走了卖猪的定金。
过了几天后,主席被父亲派去收猪,到农民家后发现农民蹲在地上唉声叹气,主席问何故,农民回答说:猪价较前几天又涨了,自己早几天卖给主席家的价钱亏了。这几块钱对自己家可是个大数目。
主席听后,觉得农民不容易,想起母亲教导的“不占人家分毫便宜”,就私自把这笔买卖终止了。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为此遭受了父亲不少责骂。而其“公正廉明”的性格也正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形成。
多年后,主席的母亲离世,主席追思中给同学写信这样说道:“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就是第三种人。”
主席也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继承了损己利人的性格。而其性格的进一步巩固和完整,则是在学堂和书本里完成的。
主席自幼便对读书情有独钟,幼年时,因跟外婆生活,便经常旁听舅舅讲课,虽懵懂不解,但也总是独自乐在其中。
八岁后,毛主席被父母接回韶山读私塾,自此更是手不释卷,儒家经典凡是能获得的,他都读。
虽然文章枯燥,他并不是十分喜欢,但是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让他在成年后依然能将这些书本内容铭记于心,自此“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其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
后来,他迷上了史书和当时所谓的《水浒传》类的杂书,因此又懂得了“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道理,书中很多廉洁奉公的清官及其处事方式给主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读书花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生活费,在求学的十四年里,他学习了6年的国学教育,7年的西方文化教育,他博览史学巨著,熟读四书五经,对于各种新思想也很感兴趣。
在中西文化中,他最喜欢《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历史巨著,这些巨著,他都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反复通读过。
读书丰富拓展了他的思想和眼界。和同学们谈起时事时,他总是见解独到,表述也有条有理,因此有了“时事通”的称号,而时时关注时事及思考,加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使他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在成功后为奉公廉洁时刻以身作则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国初期收百信 廉洁秉公拒绿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终于在历尽艰辛后取得了胜利,人民终于得到解放。毛主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面对主席的成功,最开心的要属他的亲朋好友了,所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普遍的共识,也是历史的惯性,主席的亲朋好友们也不例外。
第一个先向主席提出要求的,便是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新中国成立后,他心怀希望地给主席写信,表达了他希望谋求个厅长的工作,而这一要求的大胆提出,不完全因为他是杨开慧的哥哥,也因为他是毛主席的故交。
他曾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和毛主席有着亲密的交往和接触,二人经常探讨学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在离校后,拿出自己的个人积蓄,用来支持主席的革命活动,同时积极掩护主席的行动,保证主席的安危。
杨开慧被捕牺牲后,白色恐怖将主席的三个儿子放出来,希望作为诱饵引出更多共产党人,是杨开智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把三个外甥接回了家,并于第二年将外甥们转移到上海。
期间他致力于农业、茶叶领域的耕耘,取得不小的成绩。因此,他给主席写了信,希望能得到心目中的工作,但是主席却拒绝了他。
1949年10月9日,主席致电了湖南省政府主席,大致意思如下:不要让杨开智等人去北京,在长沙按照能力给分配工作,拒绝一切无理要求。杨开慧作为烈士,其母亲在生活方面如果有困难,可以适当帮助。
同时,毛主席又致电杨开智,表示:希望他配合湖南省委的分配的合乎能力的工作,不要让湖南政府为难,打消一切奢望,不要去北京,一切都要按规矩来。
从主席的回电不难看出,杨开智提出了让主席给他分配心目中工作的想法,并表示希望去北京和照顾一下前岳母。
对于杨开智的要求,主席只满足了杨开慧母亲烈属的适当照顾要求,其余的断然拒绝,为闯“亲情关”开了一个好头,做出了示范。
据《毛泽东年谱》粗略统计,自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底,主席收到和回复的相关亲属来信,就约有170封,涉及亲朋好友150人左右。
其中包括主席的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远亲(含杨开慧家的)、同学、曾经的同事、各个时期认识的朋友、烈属、保姆等。
这些人无疑都向主席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大部分是希望主席能将他们调到北京工作,还有一部分希望主席在其所在地当地就近安排工作。对于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要求,主席都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做出了妥善处理。
因人而异不同处理 拒绝绿灯不失人情
对于要求的调京工作的要求,无论近亲与否,主席的处理方法统一是:一律拒绝来京,劝其在当地,遵循政府安排,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同时给当地政府及本人分别致电说明不能调京入职的原因,并希望当事人能够谅解。
关于“亲戚团”的连翻信件轰炸,毛主席曾对他的秘书明确表示:凡是他的亲戚,来北京一律不见,不管是谁要求组织给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一律拒绝。他自己这里则是:不推荐、不介绍、不讲话。
他也经常跟自己的亲戚们讲:我党的政策是任人唯贤,拒绝任人唯亲。期间,遇上反复纠缠不休的,主席依然坚持己见,拒开绿灯,毛煦生便是最好的例子。
开国大典后的一个半月里,曾经在辛亥革命中于主席工共事的毛煦生连续3次给主席写信,要求调京工作。
主席看后则回信拒绝,阐述理由表示道歉后,毛煦生不死心,仍旧缠着主席,期望达到目的。主席则再次耐心回信相劝:北京人浮于事,先生不宜远游,仍以在乡下工作为适宜。总之来信必回,但是就是不答应。
同样,对于老战友要求主席介绍入党的要求,主席也是写信礼貌回复:入党事要在当地经过一定规章办理。而对于真正有困难的人的要求,主席也有自己的做法,即:自掏腰包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建国初期,烈士柳直荀的妻子曾托人找到毛主席,希望可以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主席知道她的具体情况后,便给秘书田家英写信。
大意如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女士,教书为生,因年长课繁,无法再负担生计,希望去文史馆工作,但是文史馆审核十分严格,我已经推荐了几个人,都没有被录取,所以不方便再推荐人了,我用我的稿费在生活上帮助她,解决她的生计问题。
但是对于烈士家属的来信,主席则要求:要一视同仁的抚恤照顾,不要进行特殊照顾。而面对自己家里仗势不服地方管的亲戚时和希望自己开绿灯的子女时,主席的做法又不一样了。
对于自己家里骄傲不服管的亲戚,主席亲自写信给湖南省县的党支部和乡政府,表示:自己家骄傲不服管的亲戚是不对的,文家的任何人(主席母亲家的)都要同众乡亲一样,不要因为是我的亲戚,你们就束手束脚不敢管教。
对于自己的子女,主席的做法则更胜一筹:毛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自5岁跟主席分离后,一别就是19年,其间,毛岸英受尽苦楚,终于回到主席身边时,主席只跟着自己儿子吃了两天饭,就让毛岸英跟着战士们去吃大灶,并且要求毛岸青下乡重新学习农活。
在毛岸英想结婚时,以其未婚妻还差两个月到结婚年龄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再被儿子质问为什么别人可以不到年龄就结婚他不可以时,给出毛岸英:因为你是我的儿子,你都不遵守我们的纪律,怎么让别人遵守的明确答复。
随即,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第一时间送毛岸英去战场,生怕彭德怀司令不同意,还专门备下家宴,替儿子“走后门”上战场。毛岸英上战场后的第34天为保护重要材料牺牲,主席却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自毛岸英起,在革命中,主席失去了6位亲人。且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有优越心理。
这就是主席闯“亲情关”,面对不同情况的不同处理方式,为此,我们也不难明白主席为什么要闯“亲情关”和为什么能闯过“亲情关”了。总结下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1、父亲高压统治铸造了反抗心理及挑战难关的情节
主席幼年时深受父母影响,其父的高压政策让其懂得了反抗,并且越是人家说做不到的事,他就越要做,还要做好,因此,面对历史遗留难题——成功后被“亲情”绑架这一问题,越是难以做到,难以把控,主席才越要以身作则。
因为,毕竟他是新中国第一任主席,如果他不树立榜样,不起好带头作用,中国便难以强盛发展下去,他辛辛苦苦革命半辈子的成果,将因“任人唯贤”而毁于一旦,这是主席不愿意看到的。
2、母亲思想的鞭策
其母自幼便给主席灌输“不要占便宜”的思想,主席从小到大这样“宁吃亏不占便宜”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主席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给亲戚开绿色通道占国家的便宜呢。
3、读万卷书积累的眼界和格局
主席自幼读万卷书使主席的思想格局都高人一筹,在史书上读到的知识,让他深知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便是闯过“亲情关”。依照主席的面对难题绝不认输的性格,他怎么会允许自己败在“亲情关”面前。
4、主席律己的作风
主席最喜欢对子女说的话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女儿,你都不遵守我们的纪律,还怎么让别人遵守。而他也深知以身作则的作用,所以,他在要求别人做到之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党的纪律,这样才能起好带头作用,才能又充足的底气。
因此,从毛主席闯“亲情关”中我们不难学习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只有自己主观明确所对抗事物的危害性,才会从根本上去杜绝危害的发生。而主席,恰恰就是从根本上,明确了放任“亲情”泛滥的危害性,才能在“亲情关”前铁面无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