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仅是党的领袖,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统帅,不论是抗战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毛主席经历的战争数不胜数。他经历的战争中不乏与霸权主义国家的冲突,因此这位领导人对战争的看法,也一直是西方很多媒体十分好奇的事情。
1959 年3 月, 美国著名黑人学者、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杜波伊斯博士和夫人访问中国,受到毛主席的热情接待。
谈话间,杜波伊斯提问道:“为何中国人不那么害怕战争?”
毛主席霸气回应说:“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有什么用呢?你怕也好,不怕也好,战争反正到来,你越是害怕,战争也许还会来得早一些。因此,我们有两条:第一条,坚决反对战争;第二条,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你要打,我奉陪”,毛主席对美国学者的回应,不仅是一句充满底气的宣言,更是一种来源于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侵略的长期艰苦斗争实践的,对政治、军事深入研究后总结出的战略思想。
朝鲜战争: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1950年6月,随着美军入侵朝鲜,半岛局势愈发危急,不断有飞机入侵我国东北边境领空,台湾海峡也被美国趁机打着“进军朝鲜”的幌子占据。美国不仅试图干预朝鲜半岛,更试图在整个东亚推行自己的霸权。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参战!如若不参加这场战争,美军必然会借着胜利的嚣张气焰,侵入我国,此时正是唇亡齿寒之际,必须通过参战来捍卫我国领土。
但是不少人担心,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开战很难收手,最后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因此引发新的世界大战,会不会在战争失利后给美国入侵我国的借口。
这些忧虑不无道理,毛主席也曾经深思过,但最终他在分析了战争局势后得出了结论: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首先,美国确实想利用战争扩大在东亚的影响力,但是如果由此演变成世界大战,这显然是刚刚走出二战不久的美国不乐意看到的。
其次,虽然中国军队相比美国军队来说,物资和技术都更加有限,但陆军可以说是中国军队的王牌,高人数使其拥有最强的战争耐力,而且中国的志愿军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有着更强大的信念。
最后,中国军队参战的目的并非一决胜负,而是通过战争,把美国逼上谈判桌,因此并不要求将美国军队打垮,仅需要消耗和周旋,目前的中国完全有实力做到这一点。只要把对手拖到放弃战争手段,彻底转向谈判,就是中国的胜利。
果然战争刚开始一年,发觉中美两军相持不下,而谈判也不占上风,有许多媒体大呼不妙:“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的黑暗。”
面对国内舆论的喧哗,政客们便立刻跳脚,声称可能使用“任何武器”,这就是暗示可能美国会使用核武。但毛主席看到这段发言,立刻霸气回应“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一定会战胜你!”
1953年,中国、朝鲜、美国三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中印边境战争: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
1955 年1 月28 日,毛主席会见芬兰首任驻华大使孙士敦,在谈到世界战争的危险时,他作了明确的表述:“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 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这句话不仅体现于朝鲜战争,对七年后的中印边境战争同样适用。
先说说这笔跟印度掰扯了几十年的糊涂账是怎么来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入侵印度,并采取了扩张政策,企图将中国西藏纳入版图。由于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时候,印度已经在中国边境蹦跶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在西藏解放后,中印双方也就边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交涉,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双方发生了一些武装冲突,印度更是趁机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立军事据点。
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建交开始的关系还算较为友好,再加上中国政府希望少生战事,让西藏边境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印度的入侵,我们一直都是能忍则忍的态度,毛主席更是再三强调:不可再树敌于印度,不能让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变成敌人。
但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似乎误以为中国的忍让等于对侵略的默许,开口就找毛主席要拿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印度。
1959年,为了避免边境冲突,毛主席再退一步,提出即便双方对边境的划分不明确也没有关系,尚且可以设置军事缓冲带,并且主动撤军二十公里,但对这项十分友好、实际上堪称底线的提议,印度方面依旧无动于衷。
尼赫鲁又获悉中国目前内政不稳,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便更是壮了胆子,命令印度军队继续前进,开展了更为激进的作战行动。中国军队发现了印度这一动向,双方便开始了更加充满火药味的对峙。
1962年,毛主席想了整整十天,也没搞清楚一向交好的尼赫鲁为何得寸进尺……但是不论如何,现在这场自卫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随着主席一声令下,中印边境反击战打响了第一枪,这场战争在五个月后迅速结束,我军一路势如破竹,把印度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以伤亡一千余人的代价,彻底消灭了印度整整三个旅,并将另外三个旅击溃(基本消灭),俘虏人数高达四千,战利品更是不计其数,缴获印军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
但与此同时,令许多人大惑不解的是,解放军在取得如此成就之后竟然没有乘胜追击,迅速撤军了,甚至连战利品都没拿走,而是经过保养后还给了印度。
至于那些俘虏,更是没怎么让他们吃苦,而是在优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把他们放回了印度。战胜即撤退,这场战争在军事上看起来并不是很合理,但是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讲,可谓是中国的完胜。
首先,和印度经历多次谈判后才开战,从政治上充分暴露了印度的侵略意图,以及中国进行自卫的正当性。
其次,速战速决,快速结束战斗,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夜长梦多”,预防来自其他大国的干涉,不给他们坐收渔利的机会。
最后,本次反击战的目的是把印度拖上谈判桌,并增加中国的谈判筹码,一味扩大“战果”,反而不利于达成对中方有利的谈判条件,最终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政治上的失利。
从头到尾,这都是一场“政治军事战”,即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毛主席认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没有政治斗争的配合,军事斗争是不可能取得完胜的。
他批评了为战争而战争的单纯军事观点,批评了把战争孤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将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局上进行综合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当政治目的与军事目的相悖时,甚至还要适当地调整军事目的,以切实达到战争对政治实现“正面影响”的效果。在政治上,经过前期的多重铺垫,中国的退让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也为后来的和谈建立了有利条件。
军事上,中国军队无所畏惧,抱着必须胜利的决心,以最小的代价闪电般地攻下了印军的阵地,保卫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并没有陷入盲目战斗、“扩大战果”的怪圈,而是在胜利后用平和而不失威严的态度优待印军俘虏。
军事成果与政治目的环环相扣,最终实现了中印边境长达几十年的和平。当然,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之中,不怕战争、“以战促和”正是他贯彻多年,并被后世继承、发扬光大的重要战略思想。
以战止战:维护和平不要怕使用暴力手段
害怕战争是正常的,毕竟提起战争,我们往往容易联想到流血和牺牲,但毛主席不害怕战争并不是因为他无视了鲜血,而是充分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无论任何国家发动或者参与战争,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的厮杀,而是怀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美国发动战争,大多时候是为了扶植傀儡政权,将其纳入自己的霸权体系内,使自己能够源源不断地“吸血”。
那么既然有目的,有“投资性”,这场战争就注定不可能是一场令发动者血本无归的战争。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即便美国工业能力比当时刚建国一年的中国要强几十倍,即便技术与装备上远远落后于美军,毛主席还是决定加入朝鲜战争,并且一战到底。
如果一味避战,本质上就等于让敌人胜之不武、兵不血刃,因为敌人在政治上“吸血”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就算换来了和平,也是奴隶与主子的和平,是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和解。
如果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那比“流血的政治”更可怕的,就是“奴役与压迫”的政治。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经历了列强长达百年的侵略和剥削,为何必须用战争的形式反抗?
因为无论是帝国主义也好,霸权主义也罢,他们的野心是永无止境的,今天仅仅是“吸血”,明天就要“敲骨吸髓”。面对不断的侵略,面对逃避战争后敌人的蹂躏与压迫,从战争的根本性质来说,从霸权主义国家与中国不同的政治意图来说,有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你要打,我奉陪”,不仅是一种底气与自信,更是毛主席的准确观察局势后,为中国创造和平安宁而部署的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他仍乐观地做出预计,帝国主义那套东西就怕打,打的结果,一定是社会主义阵营获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 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9 亿人口。如果帝国主义者一定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断定,其结果必定又要有多少亿人口转到社会主义方面,帝国主义剩下的地盘就不多了,也有可能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全部崩溃。”
“如果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就要完结。如果有疯子要发动战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灭亡的是帝国主义。”
毛主席之所以选择主动参与朝鲜战争,并开展印度边境自卫反击战,正是因为在列强百余年的压迫入侵中,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系列战争的本质,也明白中国的战争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必须的。
为什么在战争中不害怕?因为毛主席想透了,在面对侵略时,战争是唯一的道路。中国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唯有让对手意识到他在中国讨不了好,才能真正保一方平安!
1935 年12月,毛主席就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要想保护中国,那么这一场场战争就是必经之路,而中国的将士们必将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中国的未来打开新的局面。不害怕,不仅仅是一种底气,更是一种决绝,一种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决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