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乡县城一路向南跨过山东省西南部最大的人工河流——东鱼河,便是袁庄村,这里几公里外就到了江苏徐州,村里常住人口不到八百人,作为村里唯一一家卫生室的医生,孟海涛祖辈生活在此。

为了让乡亲有“医”靠,面对群众就医需求,他24小时手机不敢关机,无论什么时候都随叫随到,村里哪家有生病的、病情如何,他都了如指掌……只为做好这个村子“最后一公里”的健康守护者。此外他还免收困难群众医药费15年,以实际行动履行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与“医”心为民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凡塑仁心

他是乡亲们的依靠

“二十年前我们村里有三家诊所,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十五年前就剩我这一家了。”背着药箱,孟海涛快步行走在雨后的乡村小路上,准备为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张银香测量血压,自1995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护村民健康的“接力棒”,孟海涛就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执业医师,坐诊、输液、取药、上门进行健康宣教,这么多年,一直风雨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这一职业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但乡村医生却不尽然,他们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微小、敏感、重要,承接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他们不仅能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更要在村民需要的第一时间实施急救。对于这一点,孟海涛深有感触。

虽然早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乡村医生的不容易,但刚刚接手卫生室后,孟海涛发现自己还是远远小看了这个职业的艰辛与使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也少,一星期至少得在半夜出诊四五次。”孟海涛坦言,要是遇见电击伤、溺水、农药中毒等紧急情况,需要进行催吐、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时,更是刻不容缓。

有几次除夕夜,孟海涛和家人正吃着团圆饭时,听到卫生室外传来村民焦急地敲门声,他便放下碗筷,提起早已准备好的急救箱出了门,等回家时已是新的一年。一次次万分火急的救治,一趟趟凛冬深夜的出诊,一张张老乡们病愈后的笑脸,让孟海涛在多次面对县里大医院工作机会时,始终没有放弃在这里的坚守。

在孟海涛的诊室,一本《共产党章程》被他放在了桌面玻璃下最显眼的地方,以此来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耐得住清苦寂寞,不断提高医术,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细微显真情

外省患者慕名而来

“他是一个特别踏实的人,这么多年从来没对别人红过脸,更看不得别人有困难。”孟海涛的妻子杨玉秋介绍。前几年,孟海涛专门买了一辆电动四轮车,趁着平常不算忙的时候免费载着有需要的村民到镇上就医。而更让人敬佩的是,遇见得了病痛的困难村民,他不仅免收医药费,更是常常上门探望,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过七旬的马大爷是孟海涛第一位不收医药费的患者。2008年的一天,当拄着拐的马大爷拿不出药钱,想要挂账时,心中泛酸的孟海涛开了口:“叔,咱们村里的困难老人来这里看病不收钱,不用挂账!”当天晚上,孟海涛就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并叮嘱:即使自己外出不在诊所时,妻子给困难老人拿药、打针也一定不能收费。

由于孟海涛为人热情、看病认真、收费合理,不仅是本村,许多丰县曹县的患者也凭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登门就医。来看病的人虽然多了,但孟海涛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给所有人看完诊后才顾得上喝口水。由于长期吃饭不规律,天天给人健康建议的孟海涛自己却得了肠胃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在我眼中是一位赢得了身边人钦佩和尊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也从事了医务工作,也非常想像他一样。”孟海涛的儿子孟浩说。许多次他半夜起床,看到的是父亲在书桌旁认真学习中西医理论书籍的背影。即使从医已经28年,孟海涛仍时刻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想当一名好乡村医生就要有情怀,能吃苦,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看到村民康复,仍然是我感觉最满足的事!”孟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