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当年日军给慰安妇注射的606药剂有多可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期间,在日本帝国扩大对外侵略战争的过程中,为缓解士兵在战场中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生理需要,提高军队战斗欲望,日本政府随即就提出了泯灭人性的慰安妇制度。

实际上,慰安妇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性奴隶制度,而最初的慰安妇实则是从日本本土召集而来的。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日本妓院经营者为了在上海创建“海军指定慰安所”,开始以“女佣人”、“军队食堂服务员”的名义,在长崎等地招募年轻女性。同年5月,15名日本女性从长崎港出发,满怀憧憬的抵达了中国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是,这15名不明就里的日本女人成为了第一批“慰安妇”。她们的到来,让接受了极端思想洗脑和战争洗礼的日军狂喜不已,之后不久便遭到了日本士兵无休止的侵犯。在此过程中,她们有的被本国军人蹂躏至死,有的则在逃亡的时候被活活打死。

后来,日军又开始在殖民地大肆抓捕青年女性,并将她们带到各地“慰安所”,逼迫她们给日本军人服务,这其中就包括有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女性。这些慰安妇每天至少要被日军糟蹋十多次甚至几十次,她们几乎得不到休息,甚至连来例假的时候也不能避免,完全沦为了日军的工具。假如有人选择不从,轻则被绝食,重则被军刀刺,被割手脚,以为杀鸡儆猴。因此,很多慰安妇躺下去之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有的到死还在被蹂躏,有的则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那么,和慰安妇有关的606药剂又是什么样的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战时卫生条件很有限,加上战争死伤严重,遍地都是尸体,进而导致各种传染病肆虐。随着慰安妇活动越发频繁,梅毒等性病也逐渐在军队中流传开来,严重削弱军队的作战能力。而为了预防梅毒,日军便给这些女性注射了一种名为606的药剂。结果是,606药剂的确很好地抑制了梅毒,不过这种治疗药物却也成为了慰安妇新的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606药剂并不是由日本人发明的,而是1908年由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在实验室发现的。当时,他们对数百个新合成的有机砷化物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第606个化合物具备抗梅毒活性,606药剂也因此得名。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606药剂的研发过程其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19世纪70年代,细胞染料刚刚兴起时,埃尔利希便对细胞染色着了迷,随后便开始致力于在各种染料中寻找某种只对病原体产生效果,而不攻击人体细胞的染料,并给它取名为“魔术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9年,埃尔利希组建了一个医疗研究所,开始向着“魔术子弹”进发。起初,埃尔利希攻克的重点是非洲昏睡症,当时人们刚发现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是锥体虫,同时埃尔利希也找到了一种名为“阿托西耳”的染料。然而这种染料虽然能够杀死锥体虫,但也带有强烈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这个时候,埃尔利希就在猜想,假如对阿托西耳的分子结构加以修饰,是否能够保留药性而丢掉毒性呢?显然,埃尔利希的设想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治疗梅毒之前,埃尔利希的助手们先后合成了超过1000种阿托西耳的衍生物,并发现编号为418和606的衍生物可能有前途,不过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却表明后者没有效果。巧的是,梅毒的病原体刚好在这时被发现了,而日本的细菌学家秦佐八郎又找到了用梅毒病原体感染兔子的方法。最终,埃尔利希邀请秦佐八郎到他的实验室工作,最终他们证明了606药剂对梅毒有效的且副作用比较小,很快就推向了市场。而埃尔利希也因此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问题是,606药剂的成分中含有三氧化二砷(砒霜),这是一种剧毒的化合物。所以它虽然能够治疗梅毒,不过用在人体中其实有着极其明显的副作用,它不但会让注射者患上骨髓抑制和贫血等疾病,还会导致不孕不育。然而,日军并不在乎它的副作用有多强烈,反而觉得它恰好迎合了日军对慰安妇的要求。于是,砷制606药剂就在慰安营中被广泛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时日军在各地强征的慰安妇数量多达40万,其中中国女性最多,占了一半以上。更令人发指的是,到二战后期日军一路溃败之际,为了掩盖和销毁他们在战争中犯下的滔天大罪,绝大多数慰安妇都被日军所灭口。所以,战后真正活下来的慰安妇并不多,可即便活下来了,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伤痕也难以抚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如今,她们依然没有等来日本的道歉和忏悔。而日本政府对于此类种种行径,从来都是粉饰和掩盖,也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些泯灭人性的问题。所以,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而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了国耻,从屈辱中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