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密林深处那一道耀眼的彩虹

何 方

电力线路勘测设计师,在我心中犹如一缕闪电射出,又犹如一丝清风吹过,让我觉得温暖,总能激起我对美好人生的感悟。

八旬老人侯丙训便是当年咸宁市电力局开通的“乌龙泉—咸安—通山—崇阳—陆水—蒲圻—嘉鱼—乌龙泉的110千伏环网”的线路斟测设计师。我有幸采访了这位特殊的电力设计人。

侯丙训老人住咸宁电网设计院家属区。初夏时节,我来到侯老的家,一进屋,侯老夫妇便热情地接待我。他虽然八十高龄,却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当得知我的来意,便与我热情地交谈起他在二十多年前为了那项电力线路勘测设计,带领团队在深山密林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

那是九十年代初,侯老担任电力勘测设计院院长期间,当时咸宁电力局要勘测设计从乌龙泉—咸安—通山—崇阳—陆水—蒲圻—嘉鱼到乌龙泉的110千伏环网以及咸宁地区电网线路,当时的设计技术、设备和工具都盐分落后。在勘测方面主要靠经纬仪进行选线、测断面。测断面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先用经纬仪沿选定的线路测出每个控制点的相关数据,包括高程、距离、仰角、俯角等数据,再将测出的数据对照视距表进行换算,用换算出的数据做断面图,然后再用断面图进行排杆定位。那时没有计算器,只有计算尺。计算尺是用两个对数标度来作乘法除法,这些在纸上进行时既费时又容易出错。由于工具简陋,每道工序都要反复多次才能确定下来。比计算尺操作更难的是绘制图纸。那时的绘图都是手工操作,既是慢工细活,又是非常严谨的技术活。首先由设计人员在米厘纸上用铅笔绘出草图,再由描图员按草图描绘到玻璃纸上,然后用玻璃纸上的图去晒制工程蓝图。晒图也是用纯人工操作的翻板式晒图机,设计好的图纸需要在太阳下一张一张地晒,没有阳光就晒不成,晒得不好就得重来。当时一个工程少说也有几百张设计图纸,晒图纸时是三个人轮流,晒到一定时间需要翻页,火候需要精准把握,要是晒过了图就被晒没了,所以晒图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到图纸质量。每次晒图都是非常小心,生怕没有晒好重来,那样既费时又费神。

侯老说到这里稍停了片刻,语气变得更加凝重,继续讲述:电力勘测设计的线路大都是从密林穿过,树林里真的是险象环生啊!头顶有毒蜂飞舞;树上、地面有毒蛇侵袭,特别是崇阳到通城的那条线路,毒蛇特别多。一种毒蛇叫一盘丘,要是人被它咬了就没有生还的。另一种毒蛇叫牵丝胶,危险性更大。这种毒蛇把丝从一棵树牵到另一棵树上,要是碰到它的丝,它就会快速咬人。当时他们非常担心那些毒蛇,都是带着蛇药进山的;还有一种树上的毒虫,只要掉下来触及到人的皮肤,全身就会发红发肿。就是大热天,他们都只好把暴露的皮肤遮挡住,防止毒虫伤害,整天都是大汗淋漓。再是从赤壁到腊里山的线路,当地人把腊里山称为“水窝子”、“虫窝子”,血吸虫很多。当时医疗条件差,染上了就很难治。但线路还非得从那里通过,他们真的是在提心吊胆搞勘测。侯老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富通线(富水到通山),那条线路下面是水,上面是高山,交通非常不方便,他们就只好勘测到哪里就住在哪里。有一天下大雪,晚上睡觉的时候下的雪籽籽,房子上是布瓦盖的,没有铺油毛粘,风把雪籽籽吹进来,等他们醒来,被子上都是铺的厚厚的雪籽籽。

侯老深有感触地说:在野外搞设计线路很辛苦,也很危险。在防止被伤害的同时,他们还要肩扛二三十斤勘测设备翻山越岭,不仅要有较强的体力,还要有不惧艰险的胆识。

在谈到当时的生活时,侯老也是感慨万端。他说当时生活极为艰苦,山区线路山高路远,上去了就很难下来,他们就带上干粮,到饭点的时候,热天喝着山泉水,啃着馒头充饥。冬天带着军用水壶,出发前装满开水,中午就啃馒头,喝开水。条件好一点儿的地方,就让食堂的同志把饭送约定好的地点,吃了饭就接着干活。

侯老讲述到这里,脸上立即布满笑容,说:“尽管是那样的环境,我们还是克服下来了,幸运的是整个勘测和设计过程,没有发生过意外情况,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

当问及侯老有没有获得什么奖项时,他说他已经记不清了。这时,他老伴端来一大摞当年的照片、证书和文章发表的杂志,老伴说“老侯过去工作很忙,这些都是我给他打理。”这使我想起“一位成功的男士,必定会有一位贤内助在后面支撑”的真谛。

原来,侯老当年不仅全身心投入电力线路勘测设计,还把实践经验上升高了理论的高度,他主设的塘潘110千伏线路荣获了湖北省电力工业局优秀设计一等奖,而且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论文。其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电杆插式接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送电线路托盘式铁塔基础》获省电力公司技术进步三等奖、《对铁塔基础形式的剖析和探讨》发表在《中国电力建设》专业杂志。这些成果对当时实际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听着侯老声情并茂的讲述,看着那已经泛黄的老照片、文章、证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的心绪也随之而去,仿佛看到他带领团队在那个条件非常艰苦的年代,凭着肩膀扛和手工操作,不怕苦,不觉累,甚至冒着极大的风险穿行在重山峻岭做勘测设计工作,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我仿佛站在暮布山巅,俯视那一条条像巨龙一般的电线杆和电线,时儿穿越山谷,时儿蜿蜒山顶;那条条电线又像一道道耀眼的彩虹,为整个鄂南地区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折射出电力设计人的精彩人生;又仿佛站在赤壁江畔,遥望腊里山那一片片通明的灯光,那是侯老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辉煌战绩。

我更佩服侯老始终以一名老党员身份,坚守党的信念,模范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带领他所在的团队餐风沐雨,履险蹈难,发扬艰苦创业,不惧艰险的奉献精神,扛起了当年咸宁电力设计的大梁,为建设咸宁现代化电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今天,作为电网人,应该以侯老等老一辈电力人为榜样,发扬他们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甘于奉献的拼搏奉献精神,为电网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侯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丙训
侯丙训专利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丙训专利证书

侯丙训,1941年6月出生,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1968年1月入职咸宁电力局,1985年7月入党,历任咸宁电力局(网)生产部门技术员、电力勘测设计室(院)主任、副院长、院长、局副总工程师等职。

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作者简介 何方,四川达州人,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1982年开始发文章,先后发表文章350多篇,执笔编著业务书籍8部,创作电视剧两部、长篇小说两部,共计3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曾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人和中纪委领导亲切接见,彭主席为作品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