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BioNTech以2亿美元预付款获得了抗CTLA-4抗体候选药物ONC-392,为CTLA-4这一赛道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对全球首个进入到临床阶段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HBM4003进行了回头看。

1. 临床

2. 设计

3. 题外

4. 结语

1

临床

HBM4003于2019年11月4日完成首例给药,ONC-392于2020年9月23日完成首例入组,比HBM4003的进度大约晚了10个月,目前HBM4003刚刚结束1/2期,而ONC-392于2023年1月登记了新的3期临床(NCT05671510),1期试验仍在进行中。

根据Clinicaltrails登记信息作为一个无缝二/三期试验设计,ONC-392仍需进行剂量探索后进行拓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处于齐头并进当中。

根据公司已发表的数据显示,HBM4003在HCC(单药)和黑色素瘤(联用toripalimab)上取得PR,加上最新在AACR公布的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联用toripalimab),共3个瘤种取得PR,尤其在黑色素瘤及神经内分泌癌上取得阶段性的best-in-class的数据,此外自ASCO官网显示,公司即将在近期展示在肝癌中联用toripalimab的数据。

ONC-392在NSCLC(单药)、卵巢癌(单药)、宫颈癌(联用K药)、TNBC(联用K药)和黑色素瘤(联用K药)取得PR,共5个瘤种,其中NSCLC和宫颈癌取得了CR。

上述HBM4003和ONC-392取得PR的瘤种,都有在先前经过抗PD-(L)1治疗后进展的患者中取得PR的案例(神经内分泌肿瘤除外),其中ONC-392更是在Y药治疗进展后的黑色素瘤中取得了PR。而HBM4003进入临床时间早,病人积累多数据更为扎实。

早期临床的有效性方面,ONC-392与HBM4003各具特色。

下面说说安全性,这两款产品各具特色,ONC-392和传统的肿瘤免疫抗体相似,偏好迟发性毒性,而HBM4003则有一定的安全性优势。

HBM4003披露了总数超过170人的安全性数据,有3个队列出现了DLT,分别为0.3mpk QW、0.3mpk联合toripalimab 240mg Q3W和0.3mpk联合K药 200mg Q3W。多数患者的irAE出现在多个疗程之后,并有多例持续用药1年以上无显著毒性案例。

虽然出现了DLT,但联合用药队列的≥3级TRAE发生率都远低于CHECKMATE-067里的O药+Y药队列对应的数据,分别为8.3%~18.2%和59%,这是HBM4003的安全性优势。

而唯一一个≥3级TRAE发生率超标的是0.6mpk Q3W这一队列,达到了66.7%,根据治疗前后配对肿瘤标本分析提示,0.45mg/kg剂量下瘤内Treg下降达75.6%,公司在Treg清除显著的基础上无需继续增加用量因此后续试验中并未采用0.6mpk这一剂量。

说到这里,简单提一下DLT和≥3级TRAE之间的区别,由于DLT是限定1个周期或2个周期来判定的,一旦超过DLT的观察期,后面不管发生什么不良事件,也不属于DLT了。

慢性子的ONC-392披露的数据里,没有出现DLT,但是单药≥3级TRAE发生率和CHECKMATE-067里的Y药单药发生率接近,都在30%左右。而联合抗PD-1抗体的发生率则比O药+Y药低,分别为38.5%和59%,但仍高于HBM4003。

这里面需要额外考虑两个因素,ONC-392在3mpk Q3W队列里,已经证实重复给药会产生药物积累,所以当下单药和联合用药的≥3级TRAE发生率随着样本量扩大和更多的给药周期,有可能会升高,这里主要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irAE上具有迟发性导致的,这是它的一个潜在劣势。

另一个因素就是Y药在许多获批的适应症里,只给4剂,而ONC-392和HBM4003目前则没有这个限制,且HBM4003最长用药时间近两年,这是两个药物的共同优势。

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来看,ONC-392在安全性上几乎没作让步,但疗效上有较大突破。HBM4003在更大的样本量验证了药物的安全性优势,安全性上留有更多余地,在部分瘤种中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

每家公司的开发策略都不尽相同,对于免疫治疗药物,OS才最能体现这类药物的价值,早期ORR并不能将免疫治疗药物的潜力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两家产品的疗效依然有待后续试验验证。

2

设计

这两者背后的差异,都归咎于当初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论假设。

ONC-392仅在SITC 2021上披露了分子机制,之前发表在其他期刊上的对CTLA-4理论基础探讨的文章不太确定是否ONC-392的数据,比如与Y药相比,表位、亲和力以及是否阻断CD80/CD86与CTLA-4结合等等,下面只说SITC 2021这篇文章披露的数据及官网介绍。

从杀伤性上,HBM4003和ONC-392都对Fc段进行修饰,杀伤/抑制表达CTLA-4的Treg细胞。但两者选用的突变位点不同,因此对不同FcgR的激活各不相同,前者是增强ADCC的刺激信号,后者是通过pH依赖的靶点结合与循环抑制Treg细胞的活性。

HBM4003通过对Fc段(S239D和I332E)进行修饰,以增强ADCC功能和降低半衰期。在同一个试验中,对CD16a-158F/V的亲和力比Y药高7~15倍,ADCC能力大约100倍强于Y药。

ONC-392在小鼠上,对FcgRI和IIIA的亲和力与野生型IgG1相似,FcgRIIB弱于7~10倍,FcRn高亲和力(YTE突变)6倍于野生型IgG1�。FcRn的亲和力强化,使得半衰期也应该有所延长(但没看到具体数据),这可能是临床上产生蓄积原因之一。

从安全性上,才是这两者差异最大的理论假设,它们都想避开作用于外周Treg细胞,只想作用于肿瘤组织里的Treg细胞,基于同一个目的,两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HBM4003利用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分子量较小的优势,增强肿瘤渗透,缩短半衰期以加快外周HBM4003的清除,从而达到上述目的。

ONC-392通过设计pH敏感性抗体,利用肿瘤微环境偏酸性的特性和FcRn再循环机制,保留外周的CTLA-4,以保证安全性。

从现有的临床数据(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来看,对于CTLA-4这一靶点来说,pH敏感性抗体设计似乎很有看点的,而HBM4003则展现了更丰富的临床和转化医学证据。和铂医药在其官方公开的病人数据中显示了HBM4003作用下病人肿瘤内Treg被区别于外周血的长期抑制,证明了其理论的有效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HBM4003单药病人切片数据(左侧C2D21显示肿瘤内Treg已被清除75.6%,而右侧C2D21显示外周血数据几乎回到基线水平)

3

题外

下面聊一聊,小分子量抗体具有更高的肿瘤渗透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图2可以看到,在小鼠体内,给药1小时后和给药24小时后,HBM4003在肿瘤中相对于在血浆的分布比例从8%左右增加到5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HBM4003小鼠体内肿瘤渗透性数据(来源:HBM4003的PNAS文章)

那么常规的分子量在150kDa左右的抗体的渗透性如何呢?在该文章的补充数据里,也给出了常规抗体的渗透性数据,24小时后达到了14%左右,远低于仅重链抗体的50%左右,肿瘤渗透性提高了好几倍。注意该百分比同样是跟血浆中暴露量相比,因此受到对照抗体的半衰期、清除速率和亲和力等多因素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HBM4003小鼠体内肿瘤渗透性补充数据(来源:HBM4003的PNAS文章)

因为两个不同PK不同清除率的抗体很难直接对比肿瘤渗透,所以研究者采用了相对比例的比较方法。具体是以某个时间点,血浆里的分布量看做100%(因为一般血液里的含量是最多的),然后其他组织器官的分布量除以血浆里的分布量,就得出这个分布比例了。这里牵涉到两个重要变量(时间点和药物血浆浓度),而且是一个相对值。

采用相对值的方法,更明显的体现了药物于特定时间点在肿瘤与外周血中的分布差异,这也是HBM4003通过降低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来提高安全性的途径。

从图3来看,传统抗体H2L2和仅重链抗体HCAb 4003-2这两者注射时的放射性含量可以看作等量的,在24小时的时候,两者在肿瘤组织里的分布量都在2万个单位左右。由于实验中未能使用单一变量的对比抗体,仅以同时间的血浆暴露量作为基准,考虑到HCAb分子更小的体积,可以推算仅重链抗体的组织穿透性较传统抗体有约50%~1倍的提升。

至于小分子量抗体的渗透性如何,是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对照试验才能得出较为严谨的结论,要求对照组的传统抗体在表位、亲和力、Fc段有无修饰等因素都得与小分子量抗体相同。

所以谈论HBM4003的高渗透性,并没有改变这款抗体的设计初衷,减少外周的暴露,能够达到提高安全性的要求。这一机制是具有广谱性的意义的,对于以后药物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新药开发就是这样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相应的药物,到临床上验证。HBM4003与ONC-392之间的比拼,就是理论假设上的比拼,目前从作用机制和临床数据来看,双方各具一定的亮点和优势。至于下一回合,谁先真正取得3期临床成功,结果尚未知。

OS才是免疫治疗药物的真正展示实力的地方,而目前两个产品中HBM4003释放了更多的OS数据,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的6个月OS率超过80%,相当可观,安全性优异的HBM4003随着试验的时间延长,或许将为双免疫疗法带来突破。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丰硕创投

丰硕创投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丰硕创投是一家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的创投,注重公司长期发展价值的挖掘。通过多维度的认知和不断自我进化构建完整的投资体系。我们有受托人基因,对资本市场有敬畏之心,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用狙击式打法和专业的视野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