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跟郭锦程聊天,他知识面广,总能说出些让人惊喜的观点。

郭:一个人若要实现阶层跃迁,首先得摆脱被剥削的状态,对吧?

我:是啊,不然越努力越悲催,永远都逃不脱贫穷循环。

郭:但如果思维认知上不去,阶级身份也不可能跟得上。

在我们的传统里,有一款最经典的底层思维,绵延两千多年,且已内化到文化基因中,根深蒂固,你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记。

我:你指的是小农思想?

郭:不错,你看哈,在对农民的描述中,用的最多的词,除了“吃苦耐劳”,就是“老实巴交”。

这种词汇,要是用来描述你,你多半是不开心的,

但若用来描述你的员工或下属,你肯定会很开心。

这么一联想,你肯定就能知道,什么样的人,自己不想当农民,却希望别人都是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岂不是说小农们都是被 pua 的受害者?

郭:坏就坏在这里,被小农思想 pua 的人,又会反过来用它去 pua 别人。

就像病毒,人传人,代传代。

它沾上你,就势必要把你异化成牛马,让你平庸且痛苦。

你抗拒?那就把你打成叛逆和异端,极尽批评、排斥,让你孤独且痛苦。

01

01

郭:知乎上有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我就是从农村一路考出来的人,对老家人并没有厌恶,更谈不上优越感,反而有些痛苦……总之是很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与其说是对老家人厌恶,不如说是对曾经的自己很厌恶,或者说是厌恶那个迫切需要被改变的自己。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法沟通,只能刻意疏离,以逃避必然爆发的观念冲突——你知道他们是错的,你也知道他们因何而错,但他们却认为,是你在外面学坏了。

就比如生孩子这个话题,像你这个年纪,不结婚,不生娃,在我们老家,肯定会判个大逆不道,人人都要对你耳提面命几句。

我:给这么大压力?

郭:可不是么?你说那些八竿子才打得着的亲戚,见面就问,孩子多大啦,怎么还没生,怎么能不生……

他是真的关心你过得幸福不幸福么?

笑话,他连你是怎么想的,你的需求是什么,都不关心。

他只是不想看到有人的选择跟他不一样而已,就用一种对抗的态度,给你施加压力。

我:不错,其实我并不排斥和人讨论生 or 不生的话题,甚至希望听到一些有说服力的观点,但我真的很反感对方用规训的态度,来干涉我的选择。

郭:规训这个词,用得太到位了——他根本不是关心你,而是在规训你!

王小波是怎么描述规训的?他在《黄金时代》中说:

  • 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槌骟术,也就是割开阴囊,掏出睾丸,一木槌砸个稀烂。
  • 从此后手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

你不妨代入一下那头格外生性的牛——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阉割你,也知道阉割后你会是个什么死样子,但他们就是要当着你的面,阉割你,还硬要说是为你好,你什么感受?

我:我理解传统思维对人的压迫和规训,但是不是有点把老家人想得太坏了?

他们或许只是出于本能地不喜欢“离经叛道”者罢了,并没有太多主观上的“坏”。

郭:这才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因为他们身在“坑”中却不自知,你好不容易才从“坑”里爬了出来,但他们还想把你往下拽!

我:为什么说这种思想是“坑”呢?

郭:因为它被设计出来时,就是为了困住人、剥削人的。

你知道思想是可以被设计的,对吧?

我:知道,在《三体》中,希恩斯通过“思想钢印”给自己注入了“水有毒”的思想,后来即使渴死,也喝不进哪怕一滴水。

但那是在科幻世界,啥都可以设计,小农思想要怎么设计?

郭:小农思想不是被直接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小农经济中衍生的。

但小农经济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经济的主流,完全是出于人为意志的筛选。

什么叫小农思想?就是那种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古代的统治者虽然无法制造出思想钢印,但是只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格局限制在小农经济中,小农思想就会自动生成。

我:所以你认为小农经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封建体制给创造出来的?

郭:也不能说是创造,小农经济的形成过程,应该还是自然的,但古代集权体制封堵了其他经济形式的可能,让小农一家独大。

这个过程,就跟思想界,原本是百家争鸣,最后却独尊了儒术一样。

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都是作为集权统治最有效的两套工具而被筛选了出来,然后培育成了禁锢华夏文明的参天大树。

历史课本把春秋及之前的社会称为“奴隶制”,把战国及秦之后的社会称为“封建制”,其实不太合理。

因为奴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身份,即使到清朝,依然存在卖身的农奴。

把秦到清按封建社会划分,是西方人的提法,他们按西方社会演进的时间轴来理解我国社会。

但他们并没有经历长期的大一统,西方的封建制一直延续到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我们的封建制,早在秦汉时期就结束了。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想打造出一套高效的中央集权体制,以便集中全天下的资源为自己所用,只是他们用到的办法,很不相同。

秦始皇用的是暴力,繁刑重敛,结果二世而亡。

汉武帝则吸取了这个教训,采用了更温和的“教化”手段,用哲学家福柯的话说,就是从“刑罚社会”,过渡到了“规训社会”。

从此,中央集权制登上历史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

虽然汉武帝换了条路线,但他及后世皇帝的统治目标,和秦始皇一毛一样,所谓“百代以来,皆行秦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秦法是什么法?

按《商君书》的说法,秦法是贫民之法,疲民之法、辱民之法、弱民之法,以及愚民之法。

秦法要打造的,是只知低头干活,毫无反抗意志的工具人。

假设我是官,你是民,你觉得我会怎么控制你?

首先是使你保持穷困,人穷则志短,这样随便给你点甜头,就能役使你。

说到底,穷人才是红利,廉价劳动力嘛,一旦变富,就会推高劳动成本,减少劳动剩余。

其次就是用垄断刚需产品的方式,来抬高生活成本,让你为获取生存物资而不停劳作,这样你就不会想七想八,从而利于控制。

第三,是给社会分个三六九等,并在文化上羞辱底层,打击你的自尊自信,使你自轻自贱,觉得穷人就没资格如何如何。

这样你就会迷信权威,认为地位越高的人,说话就越对。

第四,是干掉带头搞事的刺头,那剩下的,就都是软蛋了。

最后,就是搞知识垄断,使你的认知维持在低水平,这样你就无法识破社会的运转逻辑。

那我对你,就是有知对无知,从而更容易控制你。

我:听上去似乎很厉害,但具体要怎么实施呢?

02

02

郭:历史书上其实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无非就是——重税、连坐、重农抑商、利出一孔……

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最终都落实在小农经济这个环节。

要提取经济资源,要贫民、疲民,那就得重税,

但你是不是觉得史书记载的农业税并不高,谈不上重税?

我:古代对土地征的税,可能是不高,但还有另外两种税,

一是徭役,杜甫《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说的就是这个。

二是盐铁官营,相当于古代版的工农业剪刀差,本质上也是税。

郭:不错,为了更大限度地从民间提取劳劳动剩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最喜欢农民,

因为农民是被绑在一亩三分地上的,控制成本最低,人为阻止人口流动的保甲制、里坊制、连坐制……都是证据。

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说重农抑商,其实他们要抑制的只是民商,因为要把高利润的商业机会,全都垄断到官商手中,盐铁官营就是很重要的一例。

他们讨厌的也只是商人,而不是商业,

因为皇帝们认为商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会威胁君主权威,是必须要干掉的强民。

此外还有豪侠,这些人爱打抱不平,总是一呼百应,也是威胁。

再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来自诸子百家,思想自由,不光难以被规训,还会煽动其他人。

总之就是要“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以弱天下之民”。

现在想想,乾隆拒绝与英国通商,真的是他傲慢无知?

恐怕是他太了解商业所塑造的资产阶级会撼动皇权了吧!

不让做商人,也不让做豪侠,还不让多读书……

什么叫“利出一孔”?就是锁死一切人们可以自我发展的通道——想要升官发财,你只能依附于皇权官僚这套体制。

利出一孔+依附体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结果就是出路单一。

于是内卷文化,由此而生!

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自己不想当农民,但希望别人都是农民——不要乱跑,不要乱想,归顺他,依附他。

我:那为什么是小农而不是大农呢?

郭:小农对应的是自耕农和佃农,大农对应的是规模农业和农场主。

那请问大农还是农吗?不是,是地主!

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本人。

再往下则是豪强、地头蛇。

这些人,一方面是依附体制而升官发财的典型,另一方面又是皇帝的挑战者。

皇帝怕张角、王薄、李自成么?

怕!

但更怕曹操、李渊、吴三桂。

也就是说,体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农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意味着皇权一统、社会稳定;

大农发展起来以后,意味着土地兼并、豪强并起。

所以鲁迅说,古代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奴隶的时代,和连奴隶都做不稳的时代。

鲁迅的话是对“小农”而言的。

对皇帝来说,要坐稳龙椅,自然要“小农”,而不要“大农”。

但我们都知道,小农经济本身并不稳定。

它首先是分散,其次是缺乏交换,这样单薄又单一的经济系统,必然是低效且脆弱的。

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越简单越脆弱。

脆弱,就会畏惧不稳定。

畏惧不稳定,就会进化出求稳的思想。

然后便逐渐演绎出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小农社会的特点,比如宗族依附,比如思想保守……

我们甚至可以说——小农经济本身的不稳定,促成了阶级社会的稳定。

就像现代社会所讲的“资本控制论”——为什么失业越来越频繁?

就是因为资本对社会的控制,需要制造出一支失业大军,用来压低工资,并威胁有工作的人 996——就业的不确定,促成了资本控制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