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史,当故事看,以为都明白了,这次读得相对认真一些,突然发现,许多以为自己明白的东西,全不清楚,比如,驰道是什么?直道是什么?复道、阁道、甬道是什么?这些可不是空洞的概念,它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哩。
先看几个例子:
前220年,兴造甘泉宫(陕西省淳化县西北)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又以咸阳为中心筑驰道通往全国各地。
前212年,派蒙恬自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到九原(内蒙古包头),修筑直道,开山填谷,凡一千八百里,兴筑多年,不能完成。
修建阿房宫,其前殿(就是以前说过宽690米那个大殿)周围用木板搭起阁道,从阿房宫直抵南山(秦岭,两地航空距离四十公里)。再筑复道,从阿房宫向北,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说说驰道
秦朝交通建设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是修建驰道。
西汉人贾山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一句一句看哈。
广五十步。一步是六尺,一尺二十三厘米,就是说,路面的宽度达到69米,这可不是一般的宽啊,跟长安街有一拼,并行十二台卡车,一点问题没有。
三丈而树。应指在驰道的中间,以树木隔出三丈宽(6.9米)的路面,这是专供皇上行车的御道,其他人、车不能使用。
厚筑其外。指路基的构筑务必要求坚实,高于两侧,利于排水。
隐以金椎。此处“隐”,应通“稳”,意思是说路面全部用金属工具夯击,形成硬面大道。
树以青松。指道旁行道树主要选用松树。
驰,是快速行进的意思,驰道,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路面划分为三条,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皇帝的专道一,两边各一,故三条)。
秦时,以咸阳为中心,全部由如此宽阔的大路向全国辐射,交通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如此浩繁的工程,谁来主抓呢?李斯在狱中向秦二世上书自陈,历数功绩有七项,其中第六项就是“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可见这一交通建设工程是由丞相这样的高级官僚主持规划施工的,建设驰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炫耀始皇帝的“得意”,呵呵。
由于驰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横穿驰道就是件麻烦的事了。史载,汉成帝为太子时,老爹元帝急召,虽然是太子,还是不敢横穿而过,一直绕行至直城门,才找了个地方绕过去。此后,元帝下个命令,说太子可以横穿驰道。可见,驰道不能随处横穿,大约设置有专门的立交道口供人穿行,类似于北京的三环、四环,也得走好长一段才有过街天桥。
再讲讲直道
直道,专指自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到九原(内蒙古包头),由蒙恬修筑的道路。是秦始皇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全长一千八百里,直通南北,规模极其宏大。司马迁曾经走过直道全程,感叹说,我前往北疆长城防线,从直道回长安,一路看到蒙恬为秦修筑的长城防务工程以及铲削山岭、填平沟谷建成的直道,真是太不珍惜民力了。
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包括驰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可以体现出秦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史记》上说,直道多年没有完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修驰道主要是连接补筑,而直道则主要是新修。陕西淳化、旬邑、黄陵、富县、甘泉等地都有发现直道遗迹,有的地方宽达五十米至六十米。
直道长千八百里,一定涉及到过河问题。《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载,直道大致在黄河南岸昭君坟附近过河,终止于秦九原郡治所在地,即今包头南麻池古城。此处的河,即黄河。那么,直道如何过河呢?答案是,我不知道。呵呵。
复道和阁道
复道比较复杂。综合各种资料,我个人认为,复道应指离开地面,在空中架设的道路。
一般有三种。一是连接亭楼馆阁的空中道路。这在皇宫大院里应属经常,比如传说中的阿房宫,各宫殿间的连接通道,应属复道。二是某种交通枢纽。复道凌空而行,并不必与下边的道路方向一致。因此,在行人车马繁错拥杂的地段,可用复道解决连通问题,以立体交叉形式起到便利交通的作用。类似现在的过街天桥或立交桥。三是某种长距离的复道。按照史载,秦汉时期有长达数十里的复道,考虑到当时的工程技术因素,数十里的复道恐怕有些夸张,但数百米乃至数里的复道,虽然没有考古证据,恐怕还是可能的。我们套一下,北京市阜石路高架,就是典型的复道。
那么,阁道是什么呢?
阁道或许是复道的一种变化形式,即上有顶,侧有壁的空中楼廊。硬要加以区别,大约有以下两点:一是复道可长可短,而阁道往往很短,就在一个院子里,两个楼之间的道路。二是复道可以无顶,而阁道是全封闭的,可以在两壁开窗。
柏杨先生注说,复道是双层大道,可能欠妥。
啥是甬道?
前面讲过,方士卢生对嬴政说,皇帝去哪里、住哪里,都要保密,这样就能避开恶鬼,得见真人,可得不死之药。于是嬴政下令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处宫殿楼台,都用复道、甬道相连接,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在哪过夜就在哪过夜,没人能知道。
说明,甬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很保密,走在里面,路外头的人看不见。
甬道又称夹道,是一种外侧筑墙的遮蔽型道路。甬道与复道的区别在于,甬道建在地面上,而复道则是凌空架设的。
此外,秦汉时代还有专门作为军事运输道路形式的甬道。
《史记·项羽本纪》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应当是修筑甬道作为运粮之道。项羽军“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看来破坏或阻断“甬道”,是取胜关键。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筑甬道以运粮,似乎成本甚高而功效甚低,且在军事上的应用年代并不很长,不过综合考虑当时的运输条件、作战效能、机动能力等因素,可能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吧。
叹为观止的栈道
秦惠王嬴驷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全长二百多公里,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是为褒斜道。以后几百年,陆续又有金牛道、子午道、傥骆道等。
工程异常艰巨,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三十厘米见方、五十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这样,我们远望栈道好像空中阁楼一般,煞是壮观。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我国最著名、品相最好的金缕玉衣出自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同志的祖宗)墓。我去参观过该墓,洞深数十米,完全在石岩上开洞建成,就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建成的。先用火烧,然后泼上冷水,石头骤然变冷开裂,工匠以锄破之,就这样一点一点开掘,真是难以想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