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5月4目,鹿邑在太清宫举行“益寿母亲节祈福大典”,图为古代李母祭典复原表演盛况)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孝道,尤其对生身育已的母亲拥有最深的情感和最高的敬意,但时至今日,我国一直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母亲节。
一、中外母亲节现状
许多人不知道,国内每年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所谓的母亲节,其实是美国人定下的,以基督教和美国文化为背景的母亲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洋节”。
美国母亲节发起人:安娜·贾维斯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设立有母亲节,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本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而设立。而拥有14亿人口,有着悠久孝义文化的中国,不但没有自己的孝母纪念日,反而一直以一位洋妈妈的忌日来表达中国人的孝母感恩之情,以外国文化来表达中国人的孝母敬亲文化,这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当下显得很不适应。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伦理文明,孕育出许多伟大而且很有影响的母亲形象,如女娲、嫘祖、孟母、陶母、岳母等,我们理应有自己的中华母亲节,一个充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中华母亲节。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呼声一直不绝,但因在树立何人为典范,确定何时为纪念日等问题上难以统一,建立中华母亲节一直未能定论。如在这些母亲形象中,有的只是存在于上古传说中,如女娲、嫘祖;有的在民间虽有一定基础,但被皇家官方肯定的晚,且封号不高,如孟母在元仁宗(1316年)时才被谥为“宣献夫人”;有的只是在民间有影响,但并未被官方予以推广肯定,如陶母、岳母等。
相对这些争议,有一位被当代人所忽视的母亲,足以成为中华母亲的形象代表,她就是老子的母亲益寿氏。
二、以李母形象设立中国母亲节的依据基础
首先,李母在历史中真实存在。据《北史》[1]《新唐书》[2]记载,老子母亲为益寿氏之女,名婴敷。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所著《《道德经》涵天覆地,博大精深,被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柢。所以,相对于女娲、嫘祖等人,益寿氏在历史中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鹿邑太清宫-洞霄宫(后宫)李母像(摄于1921年)
其次,李母在历史中拥有无上地位。作为伟大的圣哲之母,益寿氏生养教育老子的功德感动了无数后人,受到了人们的无限尊崇,其受到国家尊封的规格更是超越众人。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在苦县(今鹿邑)建李母祠并派使臣亲祀[3],从而使益寿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母亲的身份被皇帝建祠纪念的人。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亲至谷阳县(今鹿邑县)拜谒老子与李母,诏封李母为先天太后[4],首开皇帝以国家的名义为一位母亲上封尊号,且为史上最高级别之先河。公元1014年,宋真宗以国家祭典的规格亲临鹿邑拜谒老子和李母[5],并镌立《先天太后之赞碑》,使益寿氏成为历史上享受国家公祭的第一位母亲。
第三,李母代表的孝母文化在周口传承千年。两千多年来,无论汉、唐、宋、金、元等历代皇帝,还是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历史名人,以及亿万百姓,无不对益寿氏尊崇有加。人们纷纷献文颂德,树碑立传,口口相传,以提醒世人,崇奉明德,弘扬孝道,由此老子故里形成了传承千年氛围浓厚的孝母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李母诞辰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齐聚鹿邑太清宫后宫,参加皇家或官方举办的祭祀活动,祈福许愿,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由此形成的深厚而浓厚祭祀习俗,成为中国孝道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祭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李母祭典代表着对母亲的最高礼仪。史载,唐宋皇帝在鹿邑祭祀老子与李母时行使的是承自周代的“吉礼”,规格等同祭祀天神地祇。以唐高宗拜谒为例,为体现对李母的最高敬意,其高规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祭身份高,皇帝李治为初献官,皇后武则天为亚献官,越国太妃为终献官。二是服饰规格高,拜谒时皇帝着十二章纹衮服、戴九旒冕冠,皇后、太妃着翟衣凤冠,百官皆着冕服、武弁冠,一众服饰为中国古代皇帝、皇后及上公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最高服装标准。三是礼仪标准高,整个流程分别由献乐、献舞、迎神、初献、焚香、奠帛、奠爵、读祝、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辞神、望瘗等数十项内容组成,程序严谨繁复,威严肃穆,声势壮观。
2023年5月4日,鹿邑于太清宫举办“益寿母亲节祈福大典”,图为古代李母祭典仪式复原表演盛况
三、以李母形象设立中国人母亲节实至名归
为弘扬爱母孝亲美德,彰显母教母爱价值,周口作为老子故里、道家之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同时作为国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应以此为契机,呼吁全社会凝聚共识,树立典范,以李母诞辰为纪念日,建立一个属于华夏儿女自己的母亲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体现,是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孝老向善精神的需要,亦是密切海内外华人华侨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新的着力点。
引文标注:
[1]《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其后理征字德灵……周时,裔孙日乾,聚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
[2]《新唐书》卷七十上表第十上·宗室世系:理徵字德灵……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益寿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濑乡记》(东魏):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汉桓帝修建屋宇为老子庙……庙北二里李夫人祠。
[4]唐高宗《上老君玄元皇帝尊号诏》:大礼云毕,回舆上京,肃驾濑乡,躬奠椒醋……可追上尊号为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5]《宋会要辑稿》:二十三日,三鼓奉天书,升殿服衮冕,行朝谒之礼……帝复诣洞霄宫先天太后殿,焚香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