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抗战期间“内迁”的学校,不仅有大家熟知的西南联大!

抗战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市及沿江沿海一带,其中上海与北平占三分之一,而贵州、陕西一所没有。抗战爆发后,这些学校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至1938年,108所高校中,91所遭到破坏,10所完全遭破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

当时的高校内迁主要走三条路线:

1、北方平津高校,南下。

2、沪宁杭华东地区高校,沿长江或浙江西进。

3、广东、福建高校,主要向西、向北入粤西北和闽西北地区。

本次内迁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37年到1939年。

这一时期除北平的燕京、辅仁等教会大学保持中立未动之外,其余大都迁往西南、西北,少数就近迁入山区。如北洋大学、北平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迁到陕西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31所高校则分别迁入四川各地;浙江大学先迁到浙江建德,后迁江西吉安,又迁广西宜山,最后迁到贵州遵义。

第二时期:从1940年到1943年,

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与日本的关系日趋紧张,迫使原迁入上海英美租界与华东、华南各地山区的高校相继向西南迁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从上海英美租界迁到四川重庆;原滞留北平的燕京大学西迁四川成都;原迁到云南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北平艺专、同济大学等又内迁四川。

第三时期:从1944年到1945年,

因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与黔南战役,使得广西、贵州等的部分高校,及内迁该地的部分高校再次迁移。如原迁入广西的华侨工商学院、迁入云南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迁入贵州的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以及之江文理学院、在安徽皖南的东亚体专等,也纷纷迁往四川。

本次高校内迁几乎与抗战相始终,历时8年之久,最后多集中在四川重庆与成都,以及云南昆明等地,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科学和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