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年,太后刘娥刚去世,几位旧臣就蜂拥而上,对宋仁宗赵祯说:“皇上,您的生母是李氏,刘太后毒害了她!”还说,应该废了刘娥的后位才是。
然而,仁宗却宣告:禁止再议论刘太后的是非。
此外,他依然将刘娥以皇后之礼厚葬。
“借 肚生子”的刘娥,不仅没有被废,还得以善终。
为何刘娥如此幸运?为何仁宗不追究她的过错,反而坚持厚葬?
听我细细道来。
刘娥自小与母亲庞氏一起住在母亲娘家。
但这并非她父母感情不和,而是她父亲刘通早年随军打仗,不幸阵亡,娘俩不得已,只能回娘家生活。
童年,日子虽苦,但她聊以自娱的方法,就是“咚咚咚”,打响那鼗(táo)鼓(拨浪鼓)。
十多岁时,母亲做主,将她嫁给了当地一银匠龚美。
小夫妻俩情投意合,日子倒也过得和和美美。
但不甘在小地方度过余生,20岁的龚美带着刘娥背井离乡,来到了京城。
在这里,他们结交了在襄王 府当差的张耆。
当时,两人并没意识到:贵人已悄然来到身边。
因为,张耆服侍的襄王,不是别人,正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也就是未来的宋真宗。
一日,16岁赵恒听说,蜀地盛产美 女,便要张耆帮他去寻觅一个。
张耆顿时就想到:好朋友龚美他俩不就是四川人吗?就特地去了趟他们家。
而龚美听张耆这么一说,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但就是有点难以启齿……
因为他想:自己怎么能把老婆像东西一样送出去呢?
但他还是告诉了老婆这个事。
出乎意料的是,刘娥听后,马上表态说:“我去!”
她还反过来劝解丈夫: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可得抓住啊!
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命中注定要见面的刘娥和赵恒,如电光火石般,一见面,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没过多久,他们已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然而,意外出现了。
赵恒乳母秦国夫人见儿子日渐消瘦,心疼坏了,她将这一切归咎于刘娥。
很快,2人的私情就传到了赵恒父亲赵光义耳朵里。
刘娥出身卑微,还结过婚,这样的女子怎么可以嫁给自己儿子?
太宗盛怒,不仅厉声让赵恒将她赶走,还马不停蹄地给他订了门婚事——娶潘美家的八小姐潘氏为妻。
他们的感情,终究没能过得了父母这关。
赵恒也不敢不听父亲的话,只能万分不舍地将刘娥送走。
但令赵恒父母没想到的是,两位小年轻并未断联,刘娥反倒被赵恒藏在了张耆家里。
就这样,15年过去了,他们的感情历久弥坚。
刘娥没有放弃,赵恒更没有放弃。
997年,太子赵恒继位,成了宋真宗。
这时,他脑海中只有1个想法:把刘娥立为皇后。
但想得容易,实际操作时,它却充满了重重障碍……
自从潘氏去世,父母又给他娶了郭氏作为继室。他不能,也不忍心,把为他生了3个儿子的郭氏废黜。
于是,他只能先将刘娥安顿好,再伺机而动。
另一边呢,刘娥自进宫以来,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她没有恃宠而骄,反倒与同为真宗宠妃的杨氏情同姐妹。
1004年,刘娥毫无意外地被封为“美人”,之后,她又晋升为“修仪”、“德妃”。
本来文武百官对刘娥入宫没什么意见,但当他们得知:真宗最终目的是将刘娥立为皇后,他们坐不住了。
刘娥的出身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即便如此,赵恒并未气馁。
3年后,郭皇后的仙逝,给赵恒、刘娥2人带来了希望。
但此时,大臣们的反对意见依然无法忽视。况且,刘娥称后,缺少一个必要条件。
那是什么呢?
一个孩子。
可这时(1009年),刘娥已经40岁了,虽然受到多年宠幸,她却没能生下任何皇子。
再努力造人,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赵恒之前与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们,接连早逝。
不仅是她,实际上,整个皇 室都迫切需要一个皇子。
于是,不得已,刘娥想到了“借 肚生子”。
她让宫女李氏去“服侍”真宗,等有了“结果”,她再将孩子抱来,当成自己的儿子。
赵恒配合并默认了这一切的发生。
1010年,孩子出世,两人欢天喜地,给他取名“赵祯”。
并且,考虑到刘娥年纪太大,怕照顾不好孩子,赵恒还命杨氏(杨淑妃)代为照顾。
2年后,有了儿子的刘娥,终于受封为皇后。
而此时,她已经43岁了。
这距离他们第 一次相见,已过去30年。
那为何他们的感情能如此坚固?
那是因为,除了颜值,刘娥对赵恒来说,还是一个强大的智囊团。
刘娥的出 色,让他完全忽略了她的出身。
她虽年少时吃了很多苦,但在“金屋藏娇”的那段时间,她也在努力汲取各种知识。她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花瓶”。
以致于入宫后的她,在真宗批阅奏折时,不仅过 目 不 忘,时时提醒,还能针对真宗的问题,适当地提出建议。
同时,她谨慎且恰如其分地处理着与其她妃嫔的关系,并不因自己受宠,而对他人横眉冷对。
而她真的大刀阔斧开干,是从1019年真宗重病,到1033年她还政于儿子仁宗的这段时间。
这14年来,她智斗奸臣丁谓,扳倒李迪、寇准,逐步将江山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期间,她难免有权力欲膨胀的时候,她也开始有了异心——她想像武则天一样称帝。
她开始不断试探大臣们……
可最 后刘娥还是打住了。
并不是她不想,而是一个又一个大臣反对,让她确实无力再继续。
所以,当三司使程琳奉承她,给她递上《武后临朝图》时,她一反常态,将它掷在地上,说:“哀家才不干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
而这份克制,或许还出于她对于“儿子”赵祯的感情。
虽然他们不是亲母 子,但在李氏不能公开照料赵祯的时候,刘娥承担了教育、关心赵祯的责任,两人情同亲母 子。
她不仅自己保持学习的习惯,也时常督促“儿子”学习各种书籍、保持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她更是对他的身体健康尤为上心。
但真 正“救”她于无形的,是她去世几个月前的又一次克制。
1033年,仁宗的生母李氏去世。这时,仁宗还不知道李氏的真实身份。
刘娥本想偷偷地,并且草草地按宫女之礼埋葬她。
但这时,宰相吕夷简却跳出来直言:应以一品之礼厚葬李氏。
刘娥起初觉得不舒服,觉得李氏本就是宫女,如果这样厚葬她,那旁人该怎么想?
她一度以为“李氏是仁宗生母”这件事,她已经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了。
却不想,吕夷简直接点破它:“李氏是皇上的生母,他日若他知道真 相,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刘娥被说服了。
等到几个月后,“母后”刘娥去世时,仁宗泣不成声。
当他从悲伤的情绪中稍稍缓过来,却被老臣们告知,李氏才是他的生母。并且,她很有可能是被刘娥毒害的。
这消息如五雷轰顶,让他不知所措。
可刘娥待自己如亲儿,她不能这样对待他的生母吧?
他一点儿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忐忑地让人掀起李氏的棺椁……
只见,在水银充斥的棺内,李氏身着皇后的华服,她全身色泽正常,没有异样。
他顿时有些后悔,自己不该那么揣测她(刘娥)。
因此,仁宗同样厚葬了刘娥,两人都按照一品之礼厚葬。
并且他告诉群臣:以后不许再非议刘太后。
站在儿子的角度,仁宗肯定了刘娥的一生。
【文史掌故】
你可能会说,刘娥挺自私的,她让李氏这对亲 母 子,至死都无法相认。
并且,他们还要求李氏配合,严格保密,简直是欺人太甚。
确实,在这个问题上,刘娥是受益者,难辞其咎。
但这样的处理,也是真宗默许的。
因为如果不这样,刘娥就很难顺利当上皇后,并稳坐后位。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潜 规 则”,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但我们也要看到,相较于历史上的其他皇后,刘娥做得确实好很多。
受宠时,她没有恃宠而骄,而是本分当好贤内助。
作为皇后时,她作风节俭、懂礼数,遇到问题时,她也足够冷静、理智。
作为母亲时,她尽心尽力地教养、关爱赵祯。
虽然“儿子”是借来的,但她对李氏也能手下留情,并最终给予厚葬。
都说,真心换真心。
刘娥若不是真的待赵祯如亲儿,不是在一次次选择中选择克制,那么在她去世后,一定是另一番景象——她不仅会被罢黜,名誉扫地,还说不定会被挫骨扬灰。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