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考古专家在六朝古都河南商丘的宋国故城遗址发现6座唐代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出土的一块墓志砖完整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出生地、去世年代。这块墓志砖并不是传统墓葬里常见的碑刻,而是用笔墨书写的。这块墓志砖虽然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余年,但上面的墨迹仍然清晰可辨,写着:“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己亥朔,廿八日景寅,睢阳郡柘城县,故人阎大娘记。

作为一座普普通通的唐朝平民墓,虽然没有遭受盗掘,也没有出土什么奇珍异宝,但是这块墓志砖的出土为明确宋城故城“城摞城”的确切年代以及唐朝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证,从而引起了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1、墓志砖上的纪年为何用“载”而不是“年”?

在先秦时期,“载、岁、祀、年”都可以用来表示年岁,成书于汉代的《尔雅》解释道:“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意思就是说,在表示年岁时,夏朝用的是“岁”;商朝用的是“祀”;周朝用的是“年”,而上古时期的唐虞(即尧舜)用的则是“载”。

那么,为什么在商丘唐墓的墓砖上,怎么会出现“天宝二十载”的字样呢?这就要从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说起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使用了三个年号,其中第一个年号“先天”跟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延和”都在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在次年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后,取“开辟新纪元”之意,就将年号“先天”改为了“开元”。在此期间,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唐朝迎来了继“贞观之治”之后的又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开元后期,唐玄宗李隆基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他在溜须拍马之徒的吹捧下,逐渐变得骄傲怠惰,纵情酒色,甚至开始自我神化。

据《唐鉴》记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梦见道教始祖老子,告诉他:“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意思就是说,我的神像放在了京城西南百余里的地方,你如能找出来,我就与你在兴庆宫(唐玄宗李隆基龙潜时的府邸)相见。朝廷自有溜须拍马之人陪着唐玄宗李隆基演好这出“藏宝游戏”的戏码,于是,带着唐玄宗李隆基使命的下人,果然在西安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找到了老子画像。

唐玄宗李隆基的美梦显灵之后,李隆基第二十五子李珪府内的参军田同秀上了一道“祥瑞”。田同秀自称他在大明宫丹凤门前,看到太上老君站在云端对他喊话:“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尹喜就是在函谷关让老子留下《道德经》的函谷关守将,他是中国传播道家思想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此被道教徒尊称为祖师。

唐玄宗李隆基接到田同秀的报告后,就派田同秀到了函谷关,果然在尹喜的旧宅发现一块牌子,上面还写着“天宝千载”四个字。就凭唐玄宗李隆基的智商难道不知道这是田同秀玩的鬼把戏吗?不过,唐玄宗李隆基早在别人的吹捧之下,迷失了心智,他也迫切需要有人在这个时候帮他进一步神化自己。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就对外宣称,在尹喜旧宅发现的灵符是天赐之宝,决定顺应天意,将“开元”年号正式改为“天宝”,还把灵符的发现地桃林县改成了“灵宝县”,这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名的来历。

这个时候,唐玄宗李隆基更加自我陶醉,他感觉自己已经超过秦皇汉武,直追尧舜圣贤,用“年”字已经不能体现自己的丰功伟绩了。因此,就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下旨,改“年”为“载”。商丘唐墓的墓志砖上面的“天宝十二载”就是“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并先后攻陷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流亡蜀地。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此时的大唐盛世已经黯然落幕,唐肃宗自知难比尧舜,就将“至德二载”改回成了“至德二年”。

2、墓志砖上的“景寅”是何意?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大约源自商末周初,文书避讳制度始于秦,盛于唐宋,明清趋于完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多有文人墨客因此而丧命。具体来说就是出于对国君、父祖以及圣贤的尊敬和畏忌,不能直书其名,在遇到和其名相同的字时,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代替。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李渊登基称帝后,追封其祖父李虎为太祖。为了避讳太祖的“虎”字,唐朝早期的诗文中遇到到“”字就会用“”字来代替。比如,曹操在《却东西门行》写道:“神龙藏深泉,猛虎步高冈”,在唐初抄录此诗的时候,就只能改写成“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当时,男子使用的溺器(尿壶)形似老虎,故称为“虎子”。到了唐朝,同样为了避讳唐太祖李虎,人们就将“虎子”改成了“马子”,这也是现代溺器“马桶”名字的由来。

另外,李世勣(即徐世勣)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改名李勣则是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字;柳宗元在《捕蛇者说》文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则是以“”代替“”,避讳李世民的“”字。

商丘唐墓的墓志砖上面的“景寅”同样是出于避讳的目的,“景寅”即“丙寅”,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那么,此处的“丙”字又是因谁而避讳呢?

原来,李渊登基称帝后,不仅将自己的祖父李虎追封为唐太祖,还将自己的父亲李昺追封为唐世祖。因此,出于避讳的需要,凡是在文字中遇到“”或者“”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会使用“”字来代替,而在敦煌发现的部分经书中,亦出现过遇“”字缺笔少点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当时的抄经人考虑到经书内容本来就晦涩难懂,如果换字避讳则更难理解经书的本意。

3、墓志砖上的“阎大娘”是位老太太吗?

根据考古专家对商丘宋国故城遗址的唐代古墓内的墓主人牙齿分析,死者的年龄大约在13岁~16岁之间。

既然如此,墓志砖上面怎么会出现“阎大娘”字样呢?

这其实是我们对唐朝称谓上的一种误解。在唐朝,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帝,都喜欢用他(她)在家庭里的排行来称呼对方。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因此他就被人称为“三郎”。有一年,唐玄宗坐在广运潭旁边的高楼上检阅各地来的船队,船夫们就在船上高唱《得宝歌》:“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

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长诗中,不仅出现过“公孙大娘”的字样,还出现了“李十二娘”的字样,这里出现的“大娘”同样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中年妇女,而是说她是公孙家排行老大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