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表演听起来跟专辑一样」是许多乐团追求的目标,大家都希望能够带给观众清楚的声音,把所有乐团想传达的细节表达给观众,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最棒的音乐。
另一方面,身为乐手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够清楚听到每个乐器(包括Program)的声音,让自己能够很清楚地掌握自己的演奏,也随时了解到同伴的演出状况,并且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
但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如果没有乐团专用的随团音控在控内外场,那么要达到完美的声音balance实在是非常困难。
不过,撇开音控的部分,身为乐手,我们还是有许多能够注意的地方。相信许多人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在家练习的声音音色到了练团室又整个不同了,而上了舞台之后又跟家里和练团室大不相同,无法保持稳定的音色,也影响到了演奏的表现。
所以在这边分享一些为什么我们听到声音会不一样的原因,以及应对方式,让你的练团跟演出更加顺利。
明明效果器的设定没有动,为什么声音不一样了?
许多吉他手/Bass手会用综合效果器,开个音箱模拟,在家调好音色好储存起来,出门就line out接到mixer上直接从监听喇叭出来。
这样的做法当然能够一来方便快速,二来可以避免遇到场地的音箱音色不喜欢,三来能够省略掉音箱收音的麻烦。可是即使所有调整好的参数都存档了,到了练团室跟舞台上听起来还是会有声音有点不太一样。
导致声音不一样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三个差异就是【发声载体】、【空间】和【音量】。
发声载体:
首先在家练习跟调整音色会用的不外乎音箱、录音用的监听喇叭,或是耳机。
音箱的设计在频率响应上就不会是平坦的,而后两者的监听喇叭和(监听)耳机尽管理论上都是在追求平坦的频率响应,但实际上都还是会有些不平坦之处,所以才不会每一款喇叭和耳机的声音都长一样。
而到了练团室跟舞台上,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来自现场用的监听喇叭。而同样叫做监听喇叭,现场用的喇叭单体通常是12吋以上,和录音用的5-8吋大不相同,从物理上来说也就不会有相同的声音。
所以同样的,现场的喇叭理论上也是应该要有平坦的频率响应,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平坦。所以终究你听到的声音还是会跟在家里调好听到的声音不同。
空间:
空间对于音色的影响很大,但它不像音箱或是喇叭一样可以看到实体,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空间对于声音的影响主要有几点:空间的大小/形状、墙壁和天花板的反射状况、听者对发声体的相对位置。
空间中的墙面跟天花板、地板都会反射声音,形成残响,也就是reverb。
而这些经过空间反射过的残响,频率也会受到空间中的大小、位置、墙面材质等等影响。最后当我们听到原音+残响时,听起来就会觉得整个音色有点不太一样了。
而且这些残响是反射过后的声音,会比原音还慢进入耳朵,所以也会干扰到原音的清晰度,变成声音听起来好远,虽然很大声可还是听不清楚,最后陷入不断加大音量然后残响又更多的负面循环。
当然作为乐手我们无法改变练团室跟表演场地的空间,只能尽量挑选有做空间声学(room acoustic)处理的练团室。
还有就是去到不同地方要记得视空间大小跟位置调整EQ,例如小场地减少一些低频避免声音过轰,或是当空间残响让声音听不清楚的时候,试着调高一点中高频让自己能够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一昧转大音量。
一般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会只有喇叭出来的声音,还会有空间中反射形成的残响,这时墙面的材质或是声学处理就会对声音有很大影响。(图片来源:Ekustik.eu)
另外,在实际演出时有一点蛮常被忽略的,就是观众也是影响空间的因素之一。
在live house试音时,舞台上其实多少也是会听到从外场反射回来的声音。但是到了观众进场时,原本空旷的台下变成站了许多观众,这些观众会吸收掉许多外场的声音反射。最后对于演出者来说就会变成听到的频率、又跟试音时不同,所以乐手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当开场之后人站的越多,高频也就会变地比较少一点。
除此之外,乐手的位置也会对听到的声音有莫大的影响。
当你耳朵直接对着喇叭(或音箱)时那么你听到的声音会是直接从喇叭出来的声音最多,其他空间的反射就相对小,这也是为什么地板监听喇叭都要做成斜的,或是像Marshall 1960A这样的喇叭箱体要有个斜面,因为这样才好直接对着人的耳朵。
舞台上的监听喇叭之所以都朝斜上方就是为了要能够对到演出者的耳朵
在实务上,练团跟演出时当然是尽量站在喇叭/音箱的前方能够有最清楚的声音,如果受限于空间大小或是站位,可以稍微左右乔一下喇叭的角度确保自己或其他团员能够听的清楚。
有时候你会发现仅仅是往旁边跨一步,声音也会差很多。在调整音量之前,可以先试着调整自己或喇叭的位置。
音量:
音量的差异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人的耳朵在不同声压下对于各个频率的敏感度并不同。直白一点说就是同样的音源,开小声跟开大声时我们大脑所感受到的音色并不相同。
原则上在小声的情况下,中频会比较明显,而当音量越来越大时,低频跟高频则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等响曲线图,同一条红在线的各个频率对人耳听起来是一样大声。例如在40phon下100hz的低频要超过60dB听起来才会跟40dB的中频1Khz一样大声。反过来说也就是当音量偏小时,人耳对高低频相对较不敏感。(图片来源:Wiki)
通常在家练琴跟调整音色的时候音量不会太大,尤其戴耳机通常只会调到适中的音量。但到了练团室跟舞台上,鼓手一打下去所有人都必须跟着把音量开大,这时候你原本调整好的音色自然就变得跟原本“听起来”不同了。
所以如果是综效,要在家中事先设定好音色时,要尽量避免在音量太小的状态下做调整,到了练团跟演出时也记得善用EQ随时视状况微调音色,而不是以为存好了档就永远不必再做调整。
结论
读到这边,你会发现不管是发声载体、空间、还是音量,这些都是来自于物理上的差异,并且通常必需要到了练团室或者舞台上才能视当下的状况做调整。
要完全解决发声载体、空间跟音量差异,唯一方法就是用耳机监听(IEM, In-Ear Monitor),这样一来练团演出都用相同的耳机,没有空间不同的问题,也没有音量的差异。不过当然缺点就是整套无线系统+耳机并不便宜、架场撤场时间较长技术要求高,以及有些乐手(尤其是主唱)还是习惯听到来自喇叭+空间的声音才好感受到情绪等等。
不过即使不用耳机只用传统的监听喇叭,身为乐手还是必须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且透过耳朵判断问题来自哪里,最后保留随机应变的能力。EQ是你的好伙伴而且效果器跟音箱上到处都有,善加利用可以让你的演出顺利很多。
来自vocus
关注中国音响网微信号:chinaaudio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