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上)第三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著名基础数学奖获得者背景]》

数学竞赛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获奖数学家背景]》太长了,唯有拆解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美职业数学家培养路径]》;第二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最著名三大奖获得者背景]》;第三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著名基础数学奖获得者背景]》;第四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上)――著名应用数学奖获得者背景]》。

三、著名基础数学奖获得者背景

(一)陈奖章奖(Chern Medal/Chern Medal Award)

获奖名单

Barry Mazur(202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9)、麻省理工学院本科, 美国

Masaki Kashiwara(柏原正樹)(2018)――京都大学博士(1974),日本

Phillip Griffiths(201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2)、维克森林大学学士(1959),美国

Louis Nirenberg(2010)――纽约大学博士(1950),美国

备注:没有IMO奖牌获得者以及普特南荣誉会员夺到陈奖章奖, 拿到这奖章的4个数学家当中的3个拥有美博士学位――其中的2个接受美本土完整的教育。

(二)全体会议演讲者(ICM Plenary Speakers)

1.名单

备注:本节只选1970年(含)及其以后的被邀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午全体会议)上作一小时演讲的数学家。

2022――David Kazhdan、Frank Calegari、 Alexander Kuznetsov、Michel van den Bergh、Weinan E (鄂维南)、Kevin Buzzard、 Laure Saint-Raymond、Scott Sheffield、Frans Pretorius、Mladen Bestvina、 Tobias Holck Colding、 Igor Krichever、

Bhargav Bhatt、 Alice Guionnet、 Camillo De Lellis、 Kannan Soundararajan、 Catharina Stroppel、 Avi Wigderson、 Craig B. Gentry(普特南荣誉会员)、 Umesh Vazirani、Larry Guth、Svetlana Jitomirskaya

2018―― Christian Lubich、Michael I. Jordan、Vincent Lafforgue、SimonDonaldson、Sylvia Serfaty、Rahul Pandharipande 、Andrei Okounkov、Gregory Francis Lawler、Carlos Gustavo Moreira、Luigi Ambrosio、Lai-Sang Young(楊麗笙)、Ronald Coifman、Peter Benedict Kronheimer、Tomasz Mrowka、Catherine Goldstein、Assaf Naor、Geordie Williamson

2014――Alan Frieze、Fernando Codá Marques、Ian Agol、Vera Serganova、Frank Merle、Demetrios Christodoulou、Vojtĕch Rödl、Takuro Mochizuki、Mikhail Lyubich、Alexei Borodin、James Arthur、János Kollár、Benoit Perthame、Ben Green、un-Muk Hwang(황준묵)、Franco Brezzi、Jonathan Pila、Emmanuel Candes

2010―― Ramachandran Balasubramanian、Kim Plofker、Thomas J.R.Hughes、William Hugh Woodin、Richard Schoen、Claire Voisin、Irit Dinur、Jean-Michel Coron、Hillel Furstenberg、Peter Wilcox Jones、Stanley Osher、DavidAldous、Raman Parimala、Nicolai Reshetikhin、Aleksei Nikolaevich Parshin、ShigePeng(彭实戈)、Artur Avila、Carlos Eduardo Kenig

2006――Richard P.Stanley 、Kazuya Kato(加藤和也)、Richard Hamilton、Sorin Popa、Yakov Eliashberg、Alfio Quarteroni、Robert V. Kohn、Ib Henning Madsen、Arkadi Nemivroski、Juan Luis Vázquez、Percy Deift、Étienne Ghys、Jean-PierreDemailly、Avi Wigderson、Ronald DeVore、Michèle Vergne、Henryk Iwaniec、Iain Johnstone、Oded Schramm

2002――E.Witten 、Alberto Bressan 、Sun-Yung Alice Chang(張聖容 ) 、Gang Tian(田刚) 、Uffe Haagerup 、Yum-Tong Siu(萧荫堂) 、Victor Kac 、DavidDonoho 、Noga Alon 、HarryKesten 、Michael Hopkins 、Frances Cla Kirwan 、Ludvig Dmitrievich Faddeev 、Douglas N. Arnold 、David B. Mumford(普特南荣誉会员) 、Hiraku Nakajima 、Luis A. Caffarelli 、Shafrira Goldwasser 、Richard Taylor

1998――Ian Grant Macdonald、Peter Clive Sarnak、Karl Sigmund、Christopher Deninger、Persi Diaconis、Gilles Pisier、Jean-Michel Bismut、Marcelo Viana、Jürgen Moser、Ehud Hrushovski、Stephane Mallat、Vladimir Voevodsky、Wolfgang Hackbusch、Dusa McDuff、Giovanni Gallavotti、Cumrun Vafa、Michel Talagrand、Helmut H. Hofer、Tetsuji Miwa、George C. Papanicolaou

1994―― John H. Conway、Jean Bourgain、Marina Ratner、Paul Seymour、S. R. S. Varadhan、Victor A.Vassiliev、Clifford H.Taubes、Ingrid Daubechies、Joseph B. Keller、Maxim Kontesevich、Andrew Wiles、Jürg Fröhlich、Dan Voiculescu、László Babai

1990―― Andreas Floer、Gregory Margulis、Vaughan Frederick Randal Jones、Richard B.Melrose、Spencer Bloch、Stephen A. Cook、Karen Uhlenbeck、László Lovász、George Lusztig、Alexandre Varchenko、Andrew J. Majda、Boris L. Feigin、Yakov G. Sinai、Yasutaka Ihara

1986――Elias M. Stein、Hendrik Willem Lenstra、Andrei A. Suslin、Saharon Shelah、L.De Branges、Mikhael Gromov、Edward Witten、Jürg Fröhlich、Richard Schoen、A.V.Skorokhod、David Alexander Vogan(普特南荣誉会员)、Arnold Schönhage、Stephen Smale、Frederick Gehring

1983―― Barry Mazur、Yum-Tong Siu(萧荫堂)、René Frédéric Thom、Peter D. Lax、Vladimir Arnold、Christopher Hooley、Saharon Shelah、Robert Duncan MacPherson、Aleksander Pełczyński、Paul Erdős、David Pierre Ruelle、Victor Pavlovich Maslov、Wu-chung Hsiang(項武忠)、Mikio Sato (佐藤幹夫)、Wendell Helms Fleming、Michael O. Rabin

1978――Masaki Kashiwara(柏原正樹)、Robert Duncan Edwards、Alain Connes、Sergei P. Novikov、André Weil、Lars Valerian Ahlfors、Albert N. Shiryaev、Roger Penrose、Alberto Pedro Calderon、Daniel E. Gorenstein 、Nikolai N. Krasovskii、Yuri I. Manin、Wilfried Schmid、Robert P. Langlands、Roland Lvovich Dobrushin、William Paul Thurston、Shing-Tung Yau (丘成桐)

1974―― Daniel G. Quillen(普特南荣誉会员)、James Gilbert Glimm、Dennis Parnell Sullivan、Charles Louis Fefferman、Isadore Manuel Singer、Gerard Debreu、Heinz-OttoKreiss、Wolfgang M.Schmidt、V. I.Arnold、Anatoli Georgievich Vitushkin、George F. D. Duff、Jacques-Louis Lions、Jacques Tits、Eric Charles Milner、Pierre René Deligne、Heinz Bauer

1970―― Tosio Kato (加藤敏夫)、C. T. C. Wall、Howard Jerome Keisler、Raoul Bott、Lars Valter Hörmander、Richard G.Swan(普特南荣誉会员)、Walter Feit、William Browder、John Torrence Tate、Phillip Griffiths、Guri Ivanovich Marchuk、Lev Semenovich Pontryagin、Elias M. Stein、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Israel M. Gelfand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从1986 ICM Plenary Speakers中出现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Andrei A. Suslin算起, 到2022 ICM Plenary Speakers为止,一共有19位IMO奖牌获得者,他们是:

澳大利亚银牌(1993)

巴西金牌(1990)

巴西金牌(1995)

波兰银牌(1966)

法国金牌(1990)

罗马尼亚银牌(1962)

前南斯拉夫银牌(1976)

前苏联金牌(1967)

前苏联银牌(1962)

前苏联银牌(1967)

乌克兰银牌(1992)

匈牙利金牌(1964)

匈牙利金牌(1968)

匈牙利金牌(1973)

印度银牌(1991)

英国金牌(1987)

英国银牌(1969)

英国银牌(1981)

英国银牌(1994)

而期间ICM Plenary Speakers 总人数为174人,19位IMO奖牌获得者占比(19/174)为10.92%。

(2)普特南荣誉会员

65个美本美博:

布兰迪斯大学博士(1968)、 密歇根大学学士,美国

布朗大学博士(1995)、哈佛大学学士,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1967)、东密歇根大学学士(1964),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59)、学士(1956),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哈佛大学学士,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 1964)、学士(1961),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 1971)、加州理工学院学士,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50)、学士,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61)、学士(1957),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70)、斯沃斯莫尔学院学士,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74)、纽约城市学院学士( 1971),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80)、 康奈尔大学学士(1975),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83)、普林斯顿大学学士,美国

哈佛大学博士(1994)、普林斯顿大学学士(1990),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1)、加州理工学院学士(1959),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7)、普林斯顿大学学士(1964),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2)、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新学院学士(1967),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4)、普拉特学院学士,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8)、威斯康星大学学士(1973),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4)、卡耐基梅隆大学学士(1979),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4)、学士,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6)、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81),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8)、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83), 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78)、学士,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1985)、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士(1978), 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1998)、加州理工学院学士,美国

康奈尔大学博士(1957)、 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53),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2005)、耶鲁大学学士(2000),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6)、 芝加哥大学学士,美国

密歇根大学博士(1957)、学士,美国

密歇根大学博士(1969)、学士,美国

密歇根大学博士、 哈佛大学学士(1966),美国

密歇根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学士,美国

纽约大学博士(1948)、学士(1943),美国

纽约大学博士(1949)、学士(1947),美国

纽约大学博士(1966)、布鲁克林学院学士,美国

纽约大学博士(1969)、 纽约联合学院学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0)、哈佛大学学士(1946),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7)、学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8)、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54),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9)、麻省理工学院本科,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2)、维克森林大学学士(1959),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6)、莱斯大学学士(1963),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6)、耶鲁大学学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9)、马里兰大学学士(1966),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学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6)、 布兰迪斯大学学士(1971),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6)、布兰迪斯大学学士(1971),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9)、弗吉尼亚大学学士(1976),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9)、哈佛大学学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5)、 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81),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8)、密歇根大学学士(1995),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0)、哥伦比亚大学学士(2005), 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1958)、叶史瓦大学学士,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1973)、 普渡大学学士(1970),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1977)、 代顿大学学士,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1977)、代顿大学学士,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2003)、哈佛大学学士(1998), 美国

斯坦福大学博士(2009)、杜克大学学士(1995),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1951)、学士,美国

西北大学博士(1984)、学士,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1950)、密歇根大学学士,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1955)、 学士,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1955)、学士,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1979)、布朗大学学士(1975),美国

从1970 ICM Plenary Speakers计起, 普特南荣誉会员共5人――占比(5/65)为7.69%。

(3)博士背景

ICM Plenary Speakers当中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Weinan E (鄂维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89),美国;中科院硕士(198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

Lai-Sang Young楊麗笙(香港长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8)、威斯康星大学学士(1973), 美国

Sun-Yung Alice Chang(張聖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4),美国;台湾大学学士(1970)

Yum-Tong Siu(萧荫堂)――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6),美国;香港大学学士(1963)

Wu-chung Hsiang(項武忠)――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3), 美国;台湾大学学士(1957)

Shing-Tung Yau (丘成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美国;香港中文大学学士(1969)

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汉堡大学博士(1936),德国;清华大学硕士(1934);南开大学学士(1930)

ICM Plenary Speakers当中的大陆数学家:

ShigePeng(彭实戈) ――巴黎第九大学、普鲁旺斯大学博士(1986),法国;山东大学本科毕业(1974)

Gang Tian(田刚)――哈佛大学博士(1988),美国;北京大学硕士(1984)、南京大学学士(1982)

1970—2022年间ICM Plenary Speakers总人数为236人, 他们博士学位背景如下:

美国102个博士学位占比(102/236)为43.22%, 而这美国102个博士学位中,当中65个为本土学生(本博在美就读,下同), 占比(65/102)为63.73%。

(三)艾米·诺特讲座(ICM Emmy Noether Lecture)

1.名单

Marie-France Vignéras(2022)―― 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1974)

Sun-Yung Alice Chang(張聖容 )(2018)――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4),台湾大学学士(1970)

Georgia Benkart(2014)――耶鲁大学博士(1974)、俄亥俄州立大学学士,美国

Idun Reiten(201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

Yvonne Choquet-Bruhat(2006)――法国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博士(1951)

Hesheng Hu(胡和生)(2002)――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1952),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士(1950)

Cathleen Synge Morawetz(1998)――美国纽约大学博士(1951)

Olga Ladyzhenskaya(1994)――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1949)

2.统计

无IMO奖牌获得者以及普特南荣誉会员获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诺特讲座;获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诺特讲座的8位女数学家中的4位拥有美博士学位,占比(4/8)为50%――这4位美博士,本土生1位, 占比(1/4)为25%。

(四)邵逸夫数学科学奖(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1.获奖名单

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2004)、Andrew John Wiles(2005)、David B. Mumford(普特南荣誉会员)(2006)、Wentsun Wu (吴文俊)(2006)、Robert Langlands(2007)、Richard Taylor(2007)、Vladimir Arnold(2008)、Ludwig Faddeev(2008)、Simon K. Donaldson(2009)、Clifford H. Taubes(2009)、Jean Bourgain(2010)、Demetrios Christodoulou(2011)

Richard S. Hamilton(2011)、Maxim Kontsevich(2012)、David L. Donoho(2013)、George Lusztig(2014)、Gerd Faltings(2015)、Henryk Iwaniec(2015)、Nigel J. Hitchin(2016)、János Kollár(2017)、Claire Voisin(2017)、Luis A. Caffarelli(2018)、Michel Talagrand(2019)、Alexander Beilinson(2020)、David Kazhdan(2020)、Jean-Michel Bismut(2021)、

Jeff Cheeger(2021)、Noga Alon(2022)、Ehud Hrushovski(2022)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获得殊荣的数学家中, 有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

匈牙利金牌(1973)

波兰银牌(1966)

罗马尼亚银牌(1962)

从2014年出现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George Lusztig被授予Shaw Prize往后算起,一共有14位数学家获得殊荣, 其中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3/14)为21.4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一共有6位美本土培养的数学家获得Shaw Prize, 其中1位是普特南荣誉会员――占比(1/6)为16.67%。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2004)――汉堡大学博士(1936),德国;清华大学硕士(1934);南开大学学士(1930)

获奖的的大陆数学家:

Wentsun Wu (吴文俊)(2006)――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1949),法国;交通大学学士

一共有29位数学家获得Shaw Prize,他们的博士学位汇总见下图,其中11位数学家拥有美博士学位, 占比(11/29)为37.93%――这11位美博士当中, 有6位是美本土生――占比(6/11)为54.55%。

(五)克福拉德奖(Crafoord Prize)

1.获奖名单

Vladimir ArnoldRussian(1982)、Louis Nirenberg(1982)、Pierre René Deligne( 1988)、Alexander Grothendieck(1988)、Simon Donaldson(1994)、Shing-Tung Yau (丘成桐)(1994)、Alain Connes(2001)、Maxim Kontsevich(2008)、Edward Witten(2008)、

Jean Bourgain(2012)、Terence Tao(陶哲轩)(2012)、Yakov Eliashberg(2016)、Enrico Bombieri(2020)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Terence Tao(陶哲轩)(2012)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3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且只有他是IMO奖牌获得者, 占比(1/3)为33.3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获奖数学家中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1961),俄罗斯

纽约大学博士( 1950),美国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1968),比利时

亨利·庞加莱南锡大学博士(1953),法国

牛津大学博士(1983),英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美国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博士(1973),法国

波恩大学博士(1991),德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6)、布兰迪斯大学学士(1971),美国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博士(1977),比利时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美国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博士(1972),俄罗斯

米兰大学博士,意大利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美国;香港中文大学学士(1969)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13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4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 占比(4/13)为30.77%――这4位美国博士当中的1位是本土生――占比(1/4)为25%。

(六)数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1.获奖名单

Takuro Mochizuki(望月拓郎)(2022)、Martin Hairer(2021)、Alex Eskin(2020)、Vincent Lafforgue(2019 )、James McKernan(2018)、Christopher Hacon(2018)、Jean Bourgain(2017)、Ian Agol(2016)、Richard Taylor(2015)、Terence Tao(陶哲轩)(2015)、Jacob Lurie(2015)、Maxim Kontsevich(2015)、Simon Donaldson(2015)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Terence Tao(澳大利亚金牌,1988)

Vincent Lafforgue(法国金牌,1990)

Jacob Lurie(美国金牌,1994)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Jacob Lurie(2015)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3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的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 占比(3/13)为23.08%。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获奖数学家中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京都大学博士(1999),日本

日内瓦大学博士(2001),瑞士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士(1986),美国

南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1998),法国

哈佛大学博士(1991),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美国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1977), 比利时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1998)、加州理工学院学士(1992),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04)、哈佛大学学士(2000),美国

波恩大学博士(1991),德国

牛津大学博士(1983),英国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13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7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 占比(7/13)为53.85%――这 7位美国博士当中的3位是本土生――占比(3/7)为42.86%。

(七)克雷研究奖(Clay Research Award)

1.获奖名单

John Pardon(2022)、Bhargav Bhatt(2021)、Wei Zhang(张伟)(2019)、Aleksandr Logunov(2017)、Eugenia Malinnikova(2017)、Jason Miller(2017)、Scott Sheffield(2017)、Maryna Viazovska(2017)、Mark Gross(2016)、Bernd Siebert(2016)、Geordie Williamson (2016)、Larry Guth (2015)、 Nets Katz(2015)、Maryam Mirzakhani(2014)

Peter Scholze(2014)、Rahul Pandharipande (2013 )、Jeremy Kahn(普特南荣誉会员)(2012)、Vladimir Markovic(2012)、Yves Benoist(2011)、Jean-François Quint(2011)、Jonathan Pila(2011)、Jean-Loup Waldspurger(2009)、

Ian Agol(2009 )、Danny Calegari(2009)、David Gabai(2009 )、Clifford Taubes(2008)、Claire Voisin( 2008)

Alex Eskin(2007)、Christopher Hacon(2007)、James McKernan (2007)、Michael Howard Harris(2007)、Richard Taylor(2007)、Manjul Bhargava (2005)、Nils Dencker(2005)、Ben Joseph Green(2004)、Gérard Laumon(2004)、Ngô Bảo Châu( 2004)、Richard Hamilton(2003)、Terence Tao(陶哲轩)( 2003)、Oded Schramm (2002)、Manindra Agrawal(2002)、

Edward Witten(2001) 、Stanislav Smirnov(2001)、Alain Connes(2000)、Laurent Lafforgue(2000)、Andrew Wiles(1999)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Laurent Lafforgue(2000)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45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的9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9/45)为20%:

Eugenia Malinnikova(前苏联金牌,1989)

Maryam Mirzakhani(伊朗金牌,1994)

Peter Scholze(德国金牌,2005)

Jeremy Kahn(美国金牌,1985)

Ben Joseph Green(英国银牌,1994)

Ngô Bảo Châu(越南金牌,1988)

Terence Tao(陶哲轩)(澳大利亚金牌,1988)

Stanislav Smirnov(前苏联金牌,1986)

Laurent Lafforgue(法国银牌,1984)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17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本博在美就读,下同)中, 有1个是普特南荣誉会员――Jeremy Kahn(2012), 占比(1/17)5.88为%。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Wei Zhang(张伟)――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美国;北京大学学士(2004)

在46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27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图), 占比(27/46)为58.70%――这 27位美国博士当中的17位是本土生――占比(17/27)为62.96%。

(八)斯蒂尔终身成就奖(Steel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1.获奖名单

Nicholas M. Katz(2023)、Richard Stanley(2022)、Spencer Bloch(2021)、Karen Uhlenbeck(2020)、Jeff Cheeger(2019)、Jean Bourgain(2018)、James G Arthur(2017)、Barry Simon(普特南荣誉会员)(2016)、Victor Kac(2015)、Phillip A. Griffiths(2014)、Yakov Sinai(2013)、Ivo Babuška(2012)、John Willard Milnor(普特南荣誉会员)(2011)

William Fulton(2010 )、Luis Caffarelli(2009)、George Lusztig(2008)、Henry P. McKean(2007)、Frederick W. Gehring(2006)、Dennis P. Sullivan(2006)、Israel M. Gelfand(2005)、Cathleen Synge Morawetz(2004 )、Ronald Graham(2003 )、Victor Guillemin(2003)、Michael Artin(2002)、Elias M. Stein(2002)、Harry Kesten(2001)

Isadore M. Singer(2000)、Richard V. Kadison(1999)、Nathan Jacobson(1998)、Ralph S. Phillips(1997)、Goro Shimura(1996)、John T. Tate(1995)、Louis Nirenberg(1994)、Eugene B. Dynkin(1993)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George Lusztig(罗马尼亚银牌,1962)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George Lusztig(2008)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6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只有1位IMO奖牌获得者――占比(1/16)为6.25%。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20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中, 有2个是普特南荣誉会员――占比(2/20)为10%。

(3)博士背景

在34个获奖数学家当中(没有华人), 25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图), 占比(25/34)为73.53%――这 25位美国博士当中的20位是本土生――占比(20/25)为80%。

(九)京都賞或(叫)京都奖(KYOTO PRIZE)

1.获奖名单

Masaki Kashiwara(柏原正樹)(2018)――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974)

Edward Witten(201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6)、 布兰迪斯大学学士(1971),美国

László Lovász(匈牙利金牌,1964)(2010)――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博士(1971)

Hirotugu Akaike(赤池弘次)(2006)――日本东京大学博士(1961)

Mikhael Leonidovich Gromov(2002)――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博士(1968)

Kiyosi Itô(伊藤清)(1998)――日本东京大学博士(1945)

André Weil(1994)――法国巴黎大学博士(1928)

Izrail Moiseevich Gelfand(1989)――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1938)

Claude Elwood Shannon(1985)――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40)、 密歇根大学学士(1936),美国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László Lovász(2010)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3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只有1位是IMO奖牌获得者, 占比(1/3)为33.3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2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中, 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在9个获奖数学家当中(没有华人), 2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占比(2/9)为22.22%。

(十)拉马努金奖(SASTRA Ramanujan Prize)

1.获奖名单

Manjul Bhargava(2005)、Kannan Soundararajan(2005)、Terence Tao(陶哲轩)(2006)、Ben Joseph Green(2007)、

Akshay Venkatesh(2008)、Kathrin Bringmann(2009)、Wei Zhang(张伟)(2010)、Roman Holowinsky(2011)、Zhiwei Yun(恽之玮)(2012)、Peter Scholze(2013)、James Maynard(2014)、Jacob Tsimerman(2015)

Kaisa Matomäki(2016)、Maksym Radziwill(2016)、Maryna Viazovska(2017)、Yifeng Liu(刘一峰)(2018)、Jack Thorne(2018)、Adam Harper(2019)、Shai Evra(2020)、Will Sawin(2021)、Yunqing Tang(唐云清)(2022)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印度银牌(1991)

澳大利亚金牌(1988)

英国银牌(1994)

澳大利亚铜牌(1994)

中国金牌( 2000)

德国金牌(2005)

加拿大金牌(2003)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Kannan Soundararajan(2005)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21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7位是IMO奖牌获得者, 占比(7/21)为33.3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4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中, 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获奖数学家博士学位汇总:

以色列 1

德国3

英国4

美国13

在21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13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 占比(13/21)为61.90%――这 13位美国博士当中的4位是本土生――占比(4/13)为30.77%。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Wei Zhang(张伟)――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美国;北京大学学士(2004)

Zhiwei Yun(恽之玮)―― 2000年代表中国夺取IMO金牌,北京大学学士(2004);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

Yunqing Tang(唐云清)――哈佛大学博士(2016),美国;北京大学学士(2011)

获奖的中国数学家:

Yifeng Liu(刘一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12),美国;北京大学学士(2007)

(十一)奥斯特罗夫斯基奖(Ostrowski Prize)

1.获奖名单

Louis de Branges (1989)、Jean Bourgain (1991)、Miklós Laczkovich(1993)、Marina Ratner (1993)、Andrew Wiles (1995)、

Yuri V. Nesterenko (1997)、Gilles I. Pisier (1997)、Alexander A. Beilinson (1999) 、Helmut H. Hofer (1999)、Henryk Iwaniec(2001)、Peter Sarnak (2001)、Richard L. Taylor (2001)、Paul Seymour (2003)、Ben Green (2005)、Terence Tao(陶哲轩)(2005)

Oded Schramm (2007)、Sorin Popa (2009)、Ib Madsen (2011)、David Preiss (2011)、Kannan Soundararajan (2011)、Yitang Zhang(张益唐) (2013)、Peter Scholze(2015)、Akshay Venkatesh (2017)、Assaf Naor (2019)、Timothy Derek Austin(2021)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匈牙利铜牌(1965)

波兰银牌(1966)

英国银牌(1994)

澳大利亚金牌(1988)

捷克银牌(1965)

印度银牌(1991)

德国金牌(2005)

澳大利亚铜牌(1994)

英国银牌(2002)

从第一个IMO奖牌获得者Miklós Laczkovich(1993)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23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9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9/23)为39.1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2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中, 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Yitang Zhang (张益唐)――普渡大学博士(1991),美国;北京大学硕士(1985)、学士(1982)

在25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10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10/25)为40%――这 10位美国博士当中的2位是本土生――占比(2/10)为20%。

(十二)罗尔夫·肖克奖(Rolf Schock Prizes)

1.获奖名单

Jonathan S. Pila(2022)、Nikolai G. Makarov(2020)、Ronald Coifman(2018)、Richard Schoen(2017)、Yitang Zhang(张益唐)(2014)、Michael Aschbacher(2011)、Endre Szemerédi(2008)、Luis A Caffarelli(2005)、Richard P Stanley(2003)、Elliott H Lieb(2001)、Yuri Ivanovich Manin(1999)、Mikio Sato(1997)、Andrew Wiles(1995)、Elias M. Stein(1993)

2.统计

获得奖励的数学家中没有IMO奖牌获得者,也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Yitang Zhang (张益唐)――普渡大学博士(1991),美国;北京大学硕士(1985)、学士(1982)

在14个获奖数学家当中,6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6/14)为42.86%――而这6个美国博士当中,4个为本土学生――占比(4/6)为66.67%。

(十三)欧洲数学学会奖(EMS Prizes)

1.获奖名单

2020――Karim Adiprasito、Ana Caraiani(普特南荣誉会员)、Alexander Efimov、Simion Filip、Aleksandr Logunov、Kaisa Matomäki、Phan Thành Nam、Joaquim Serra、Jack Thorne、Maryna Viazovska

2016――Mark Bravermann、Vincent Calvez、Hugo Duminil-Copin、James Maynard、Guido De Philippis、Peter Scholze、

Péter Varjú、Geordie Williamson、Thomas Willwacher、Sara Zahedi

2012――Simon Brendle、Emmanuel Breuillard、Alessio Figalli、Adrian Ioana、Mathieu Lewin、Ciprian Manolescu(普特南荣誉会员)、Grégory Miermont、Sophie Morel、Tom Sanders、Corinna Ulcigrai

2008――Artur Avila、Alexei Borodin、Ben Joseph Green、Olga Holtz、Boáz Klartag、Alexander Kuznetsov、Assaf Naor、

Laure Saint-Raymond、Agata Smoktunowicz、Cédric Villani

2004――Franck Barthe、Stefano Bianchini、Paul Biràn、Elon Lindenstrauss、Andrei Okounkov、Sylvia Serfaty、Stanislav Smirnov、Xavier Tolsa、Warwick Tucker、Otmar Venjakob

2000――Semyon Alesker、Raphaël Cerf、Dennis Gaitsgory、Emmanuel Grenier、Dominic Joyce、Vincent Lafforgue、

Michael McQuillan、Stefan Yu. Nemirovsky、Paul Seidel、Wendelin Werner

1996――Alexis Bonnet、William Timothy Gowers、Annette Huber、Aise Johan de Jong、Dmitri Kramkov、Jiri Matousek、Loic Merel、 Grigory Perelman、Ricardo Perez-Marco、Leonid Polterovich

1992――Richard Borcherds、Jens Franke、Alexander Goncharov、Maxim Kontsevitch、Francois Labourie、Tomasz Luczak、

Stefan Mueller、Vladimir Sverak、Gabor Tardos、Claire Voisin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巴西金牌(1995)

德国金牌(2005)

法国金牌(1990)

法国金牌(1995)

法国铜牌(1989)

法国银牌(1983)

罗马尼亚金牌(1995)

罗马尼亚金牌(2002)

罗马尼亚银牌(1999)

摩尔多瓦共和国铜牌(2004)

前苏联金牌(1976)

前苏联金牌(1982)

前苏联金牌(1986)

乌克兰银牌(1992)

西班牙银牌(1986)

匈牙利银牌(1981)

以色列铜牌(1988)

以色列银牌(1996)

英国金牌(1981)

英国银牌(1977)

英国银牌(1986)

英国银牌(1994)

从1992年出现3个IMO奖牌获得者Gabor Tardos、Alexander Goncharov以及Richard Borcherds被授予欧洲数学学会奖往后算起,一共有80位数学家获得殊荣, 其中22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22/80)为27.50%。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一共有3位本博在美就读的数学家获得欧洲数学学会奖, 其中2位是普特南荣誉会员――占比(2/3)为66.67%。

(3)博士背景

一共有80位数学家(没有华人)获得欧洲数学学会奖。他们的博士学位汇总见下图,其中12位拥有美博士学位, 占比(12/80)为15%――这12位美博士当中, 有3位是本博在美就读――占比(3/12)为25%。

(十四)奥斯瓦尔德·凡勃伦几何奖(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

1.获奖名单

Michael A. Hill(2022)、Michael J. Hopkins(2022)、Douglas C Ravenel(2022)、Xiuxiong Chen(陈秀雄)(2019)、Simon Donaldson(2019)、Song Sun(孙崧)(2019)、Fernando Codá Marques(2016)、André Arroja Neves(2016)、Ian Agol(2013)、Daniel T. Wise(2013)、Tobias Holck Colding(2010)、William Philip Minicozzi(2010)、Paul Seidel(2010)、

Peter Kronheimer(2007)、Tomasz Mrowka(2007)、Peter Steven Ozsváth(2007)、Zoltán Szabó(2007)、David Gabai(2004)、Jeff Cheeger(2001)、Yakov Eliashberg(2001)、Michael J. Hopkins(2001)

Richard Hamilton(1996)、Gang Tian(田刚)(1996)、Andrew J. Casson(1991)、Clifford H. Taubes(1991)、Michael Hartley Freedman(1986)、Shing-Tung Yau(丘成桐)(1981)、Mikhael Gromov(1981)、James Harris Simons(1976)、William Paul Thurston(1976)、Dennis P. Sullivan(1971)、Robion C. Kirby(1971)、Morton Brown(1966)、Barry Mazur(1966)、Stephen Smale(1966)、Raoul Bott(1964)、C. D. Papakyriakopoulos(1964)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Zoltán Szabó(匈牙利银牌,1984)

Peter Kronheimer(英国银牌,1981)

2007年获奖数学家中有2个IMO奖牌获得者(Zoltán Szabó和Peter Kronheimer),从此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7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2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2/17)为11.76%。

(2)普特南荣誉会员

在21个获奖的美本土数学家中, 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获奖数学家博士学位汇总:

希腊1

俄罗斯 2

英国4

美国30

在37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30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 占比(30/37)为81.08%――这 30位美国博士当中的21位是本土生――占比(21/30)为70%。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美国;香港中文大学学士(1969)

田刚――哈佛大学博士(1988),美国;北京大学硕士(1984)、南京大学学士(1982)

孙崧――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2010),美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 2006)

陈秀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4),美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7)

(十五)科尔代数奖(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

1.获奖名单

Chenyang Xu(许晨阳)(2021)、Robert Michael Guralnick(2018)、Peter Schloze(2015)、Alexander S. Merkurjev(2012)、Christopher Hacon(2009)、James McKernan(2009)、János Kollár(2006)、Hiraku Nakajima(中島啓)(2003)、

Andrei Suslin(2000)、Aise Johan de Jong(2000)、Michel Raynaud(1995)、David Harbater(1995)、Shigefumi Mori(森重文)(1990)、George Lusztig(1985)、Michael Aschbacher(1980)、Melvin Hochster(普特南荣誉会员)(1980)

Hyman Bass(1975)、Daniel G. Quillen(普特南荣誉会员)(1975)、John R. Stallings(1970 )、Richard G. Swan(普特南荣誉会员)(1970)、Walter Feit(1965)、John G. Thompson(1965)、Serge Lang(1960 )、Maxwell A. Rosenlicht(普特南荣誉会员)(1960)、Harish-Chandra(1954)、Richard Brauer(1949)、Oscar Zariski(1944)、Abraham Adrian Albert(1939)、Leonard E. Dickson(1928)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János Kollár(匈牙利金牌,1973)

Andrei Suslin(前苏联金牌,1967)

George Lusztig(罗马尼亚银牌,1962)

1985年获奖的数学家是一个IMO奖牌获得者George Lusztig,从此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4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3/14)为21.4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从1960年出现第1个普特南荣誉会员Maxwell A. Rosenlicht获奖算起,一共有(往后计)12个美本土数学家获得了奖项, 其中普特南荣誉会员有4个――占比(4/12)为33.33%。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许晨阳――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8),美国;北京大学本硕(2004)

在29个获奖数学家当中, 19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19/29)为65.52%――这 19位美国博士当中的14位是本土生――占比(14/19)为73.68%。

(十六)科尔数论奖(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Number Theory)

1.获奖名单

Kaisa Matomäki(2023)、Maksym Radziwill(2023)、James Newton(2023)、Jack Thorne(2023)、James Maynard(2020)、

Henri Darmon(2017)、Yitang Zhang(张益唐)(2014)、Cem Yildirim(2014)、János Pintz(2014)、Daniel Goldston(2014)、Chandrashekhar Khare(2011)、Jean-Pierre Wintenberger(2011)、Manjul Bhargava(2008)、Peter Sarnak(2005)

Henryk Iwaniec(2002)、Richard Taylor(2002)、Andrew J. Wiles(1997)、Karl Rubin(普特南荣誉会员)(1992)、Paul Vojta(普特南荣誉会员)(1992)、Dorian Morris Goldfeld(1987)、Benedict Hyman Gross(1987)、

Don Bernard Zagier(普特南荣誉会员)(1987)、Robert P. Langlands(1982)、Barry Mazur(1982)、Goro Shimura(志村五郎)(1977)、Wolfgang M. Schmidt(1972)、Simon B. Kochen(1967)、James Burton Ax(1967)、Kenkichi Iwasawa (岩澤健吉)(1962)、Bernard M. Dwork(1962)、John T. Tate(1956)、Paul Erdös(1951)、Henry Berthold Mann(1946)、

Claude Chevalley(1941)、Harry Schultz Vandiver(1931)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Paul Vojta(美国金牌,1975)

Henryk Iwaniec(波兰银牌,1966)

János Pintz(匈牙利金牌,1968)

从1992年出现第1个获奖的数学家是一个IMO奖牌获得者Paul Vojta开始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9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3/19)为15.79%。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从1956年Maxwell A. Rosenlicht获奖算起,一共有(往后计)11个美本土数学家获得了奖项, 其中普特南荣誉会员有3个, 占比(3/11)为27.27%。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Yitang Zhang (张益唐)――普渡大学博士(1991),美国;北京大学硕士(1985)、学士(1982)

在35个获奖数学家当中,除掉1931年获奖的美国人Harry Schultz Vandiver(没有完成正规教育)外,余34人均有博士学位――当中19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19/34)为55.88%――这19位美国博士当中的10位是本土生――占比(10/19)为52.63%。

(十七)费马数学研究奖(Fermat Prize)

1.获奖名单

Abbas Bahri(1989)、Kenneth Ribet(1989)、Jean-Louis Colliot-Thélène(1991)、Jean-Michel Coron(1993)、Andrew Wiles(1995)、Michel Talagrand(1997)、Fabrice Béthuel(1999)、Frédéric Hélein(1999)、Richard Taylor(2001)、

Wendelin Werner(2001)、Luigi Ambrosio(2003)、Pierre Colmez(2005)、Jean-François Le Gall(2005)

Chandrashekhar Khare(2007)、Elon Lindenstrauss(2009)、Cédric Villani(2009)、Manjul Bhargava(2011)、

Igor Rodnianski(2011)、Camillo De Lellis(2013)、Martin Hairer(2013)、Laure Saint-Raymond(2015)、Peter Scholze(2015)、Simon Brendle(2017)、Nader Masmoudi(2017)、Alexei Borodin(2019)、Maryna Viazovska(2019)、Fernando Codá Marques(2021)、Vincent Pilloni(2021)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Alexei Borodin(乌克兰银牌,1992)

Peter Scholze(德国金牌,2005)

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铜牌,1988)

从2009年出现第1个获奖的数学家是一个IMO奖牌获得者Elon Lindenstrauss开始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4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3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3/14)为21.4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一共有2个美本土数学家获得了奖项, 但他们都不是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在28个获奖数学家当中(没有华人),有7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7/28)为25%――这7位美国博士当中的2位是本土生――占比(2/7)为28.57%。

(十八)塞勒姆奖(Salem Prize/Prix Salem Prize)

1.获奖名单

Nicholas Varopoulos(1968)、Yves Meyer(1970)、Charles Fefferman(1971)、Thomas Körner(1972)、Evgenii Mikhailovich Nikishin(1973)、Hugh Montgomery(1974)、William Beckner(1975)、Michael R. Herman(1976)、S. V. Bockarev(1977)、

Björn E. Dahlberg(1978) 、Gilles Pisier(1979)、Stylianos Pichorides(1980)、Peter Jones(1981)、Alexei B. Aleksandrov(1982)、Jean Bourgain(1983 )、Carlos Kenig(1984)、Thomas Wolff(1985)、Nikolai Makarov(1986)

Guy David(1987)、Jean Lin Journe(1987)、Alexander Volberg(1988)、Jean-Christophe Yoccoz(1988 )、Sergei Konyagin(1990)、

Curtis T. Mcmullen(1991)、Mitsuhiro Shishikura(宍倉光広)(1992)、Sergei Treil(1993)、Kari Astala(1994)、Håkan Eliasson(1995)、Michael Thoreau Lacey(1996)、Christoph Thiele(1996)、Trevor Wooley(1998)、Fedor Nazarov(1999)、

Terence Tao(陶哲轩)(2000)、Oded Schramm(2001)、Stanislav Smirnov(2001)、Xavier Tolsa(2002)

Elon Lindenstrauss(2003)、Kannan Soundararajan(2003)、Ben J. Green(2005)、Stefanie Petermichl(2006)、Artur Avila(2006)、Akshay Venkatesh (2007)、Boáz Klartag(2008)、 Assaf Naor(2008)、Nalini Anantharaman(2010)、Zhan Dapeng(詹大鹏)(2011)、Julien Dubedat(2011)、Larry Guth(2013)、Dmitry Chelkak(2014)、Maryna Viazovska(2016)、Alexander Logunov(2018)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Jean-Christophe Yoccoz(法国金牌,1974)

Sergei Konyagin(前苏联金牌,1972)

Fedor Nazarov(前苏联金牌,1984)

Terence Tao(澳大利亚金牌,1988)

Stanislav Smirnov(前苏联金牌,1986)

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铜牌,1988)

Kannan Soundararajan(印度银牌,1991)

Ben J. Green(英国银牌,1994)

Artur Avila(巴西金牌,1995)

Akshay Venkatesh (澳大利亚铜牌,1994)

Boáz Klartag(以色列银牌,1996)

从1988年出现第1个获奖的数学家是一个IMO奖牌获得者Jean-Christophe Yoccoz开始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31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11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11/31)为35.48%。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一共有10个美本土数学家获得了奖项, 但他们都不是普特南荣誉会员。

(3)博士背景

获奖的美籍华人数学家: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1988年代表澳大利亚夺取IMO金牌;1991年取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又拿到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詹大鹏――加州理工学院博士(2004),美国;南开大学学士(1996)

在52个获奖数学家当中,有18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18/52)为34.62%――这18位美国博士当中的10位是本土生――占比(10/18)为55.56%。

(十九)高水平贝里克奖(Senior Berwick Prize)

1.获奖名单

Louis Mordell(1946)、J. H. C. Whitehead(1948)、Kurt Mahler(1950)、William V. D. Hodge(1952)、Harold Davenport(1954 )、Edward Charles Titchmarsh(1956)、Philip Hall(1958)、John Edensor Littlewood(1960)、Graham Higman(1962) 、Walter Hayman(1964)、F. F. Bonsall(1966)、George Leo Watson(1968)、Alfred Goldie(1970)、Richard Rado(1972)、Paul Moritz Cohn(1974)、Albrecht Fröhlich(1976)、Edward Maitland Wright(1978)

Christopher Hooley(1980)、John G. Thompson(1982)、James Alexander Green(1984)、Godfrey Peter Scott(1986)、David B. A. Epstein(1988)、Nigel James Hitchin(1990)、James Eells(1992)、Andrew A. Ranicki(1994)、Roger Heath-Brown(1996)、E. Brian Davies(1998)、John Francis Toland(2000)、Jeremy C. Rickard(2002)、Boris Zilber(2004)、Miles Anthony Reid(2006)

Kevin Buzzard(2008)、Dusa McDuff(2010)、Ian Agol(2012)、Daniel Stuart Freed(2014)、Michael Hopkins(2014)、Constantin Teleman(普特南荣誉会员)(2014)、 Keisuke Hara(2016)、Masanori Hino(2016)、Marc Noel Levine(2018)、Thomas Callister Hales(2020)、John Greenlees(2022 )、Brooke Shipley(2022)

2.统计

(1)IMO奖牌获得者

Kevin Buzzard(英国金牌,1987)

从2008年出现第1个获奖的数学家是一个IMO奖牌获得者Kevin Buzzard开始往后算的话, 一共有12位数学家获得奖励, 其中有1位是IMO奖牌获得者――占比(1/12)为8.33%。

(2)普特南荣誉会员

一共有9个美本土数学家获得了奖项, 其中普特南荣誉会员有1个, 占比(1/9)为11.11%。

(3)博士背景

在42个获奖数学家当中(没有华人),有10人持美国博士学位(见下面), 占比(10/42)为23.81%――这10位美国博士当中的9位是本土生――占比(9/10)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