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4日,我国经济今年缓慢复苏,却不料有了通缩迹象,楼市也逐渐回归平静,到底应该“保楼市”还是“保消费”?
一、通缩迹象
4月CPI、PPI双双回落,原本预期的经济强劲复苏,如今却不及预期,数据表现偏弱,而且还有了丝丝通货紧缩的迹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涨幅环比回落0.6个百分点,回顾今年以来的CPI同比增速,除了1月份外,2-4月的涨幅连续三个月回落,并且已连续两月处于“0”时代,尤其4月份的数据创下了自2021年3月以来的新低。此外,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同比下降3.6%,是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CPI和PPI持续低于市场预期,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担忧。
为何市场会对通货紧缩如此担忧,是因为通缩的危害并不比通胀小。通货膨胀的危害,就如美国“大放水”之后,直到现在通胀率都还没降下来。而通货紧缩的危害,同样会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比如物价下跌、企业利润下降、社会财富缩水等,进而加速经济衰退,引发社会负面情绪,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见无论通胀还是通缩,对经济影响都不好,所幸我国目前只是有了些许迹象,大概率也不会真的陷入通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保消费
眼下通缩趋势临近,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到底该“保楼市”还是“保消费”?或许不是太难抉择。
今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如何实现?高层早已前瞻性制定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早些年还喊出了要实现经济“内外双循环”,简单点说,就是要大力促进消费。一直以来,外贸、投资、消费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国际局势复杂严峻,消费成了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也是最有希望实现的。
刚过去的“五一”,成为五年来最旺“五一”,据文旅部数据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小长假的火爆带旺旅游、娱乐、餐饮、住宿、交通等多方面消费需求,虽然4月的CPI数据不及预期,但经过“五一”之后,5月的数据必然会有所回升,而“促销费”也必然是今年贯穿全年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保楼市
既然选择了“保消费”,那么还要不要“保楼市”呢?当然要,房地产至少还是“支柱产业”,楼市的稳定关乎经济大盘的稳定。
房地产一直有个“456”的说法,那就是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39%,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税等相关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结构中房产占比超过60%。不得不承认,经过了二三十年繁荣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已经“盘根错节”,不仅关系着上下游上百家行业,还关系着几千万人就业,甚至还影响着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即便要“挤泡沫”,也不能忽略房地产“支柱地位”。
然而“保楼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房地产金融泡沫风险虽然得以实质性扭转,但债务风险依然存在,楼市信心也还没有完全提振,刚有复苏迹象的楼市又恢复了平静。自上而下的“稳楼市”一直都在进行,从去年到今年,不过收效甚微。然而房地产却不得不“保”,只是“保”的方式不一样了,不会再像2008年和2015年那样刺激,毕竟好不容易得来的调控成果要珍惜,要说高层对楼市的态度,“托而不举”是最好的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从高层对“楼市”和“消费”的态度可以看出,两者同样重要,但态度却不尽相同,“保楼市”还是“保消费”,已经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