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控制点和失控
如果说无助感也有原因,你觉得会是什么?
相信大多数人都体验过无助的感受,但我们对此只是模糊的停留在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无助。
可是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很多事,究竟哪些事才会让人陷入无助感呢?
答案是:那些让你感到“失控”的事;绝大多数人的无助感都来源于“掌控感的缺失”。
可是“掌控感的缺失”是什么意思?
假如你是个老司机,不管经历什么样的路况你都知道踩刹车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什么样的路上你都可以保持驾驶信心;但如果你突然发现刹车失灵,你还能保持驾驶信心吗?
相信绝大多数人瞬间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这个就是掌控感的缺失。
但应该如何从心理层面理解这个概念呢?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其含义是每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这里的控制源可以简化为四个字“认可状态”;对个体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可的事”约等于“正确的事”。
有一个有趣现象是,在一部翻拍影视作品的评论区下面一般都会有两种人在开战;第一种是对该作品呈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主力军是原作品的粉丝;第二种是对该作品呈赞赏态度的人,他们的主力军是翻拍作品的粉丝。
导致他们争论的点是,两部作品谁更优秀。当然这种时候双方都各持一词且证据充分。
比如认为原作品更好的一方说老戏骨更有演技;认为翻拍作品更好的一方认为新的拍摄手法更具活力所以更符合社会潮流。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都觉得自己认可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我认可所以它正确”的情况。
不难看出,掌控感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认可状态”。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处处都保持这种认可状态,那么这个人的每一天都将会过得酣畅淋漓。
但遗憾的是,总是有一部分人过着自己不太满意的生活。
常常听到有人推心置腹的讲他们当下虽然拿着不错的工资,但是打心眼儿里羡慕身边那些勇敢遨游在商海的人。
也听到因为行业落没,独自走在十字路口没有方向,为“高不成低不就”感到恐慌焦虑的人。
还有对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人。
平心而论,他们的客观条件真的很差吗?显然不是。
如果你有观察过就会发现,不同客观条件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却具有相似性的不满。
这种不满可以抽象的总结为:这不是我想要的。
比如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好,努力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该玩的时候玩得不尽兴,错过了机会又怪自己没把握住。
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理由去怀疑自己的处境是否恰当,但是却不能很轻易的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处境是不错的。
跟善于发现问题比起来,我们并不善于发现自身优势。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因为还有未完成的理想,有的人因为害怕世俗的眼光,有的人担心改变现状之后的不良后果,有的人因为羡慕别人拥有的美好。
有句话叫做: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得少。
比如一位声名远播的作者,对他作品评论的人有很多。但他没有因为99个人的赞赏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却因为一个人的诋毁吵得不可开交。
这样类似的情况生活里比比皆是。跟美好的情况比起来,这些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却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根本问题在于,当事人虽然拥有着美好,但却没有认可它们的价值。就好像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这个事情虽然正确,但是孩子的内心并不认可督促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所以会感到厌烦。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对伴侣,对当下经历呈不认可的态度,这些情景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解释为造化弄人。
这种状态就是“不认可”导致的“内心失控”。
因为不认可,所以不正确。这就是大多数人明明看上去过得不错,活得却不痛快的真正原因。
两种控制类型
这里的“认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认可,一种是外部认可。
罗特把他们称作:内控者和外控者。
怎么对两者做出区分呢?答案是对某个事件结果的态度。
内控型的人更认可“个人的努力”决定“结果”,外控型的人更认可“命运、机遇”决定“结果”。
比如挣钱这个事,有的人相信财运,有的人相信奋斗。
比如信仰这个事,有的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有的人相信科学。
“内控者”和“外控者”就是我们常见的两种控制点类型。
这两种类型我们影响最大的地方是什么呢?答案是“主观能动性”。
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时候,两种类型的人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差距很明显。
外控者往往看不到自身努力与事件结果之间的积极关系,面对困难不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被动的面对困难;内控者更倾向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现状。
比如某次考试成绩不好,内控者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发挥失常,他们可能会想尽办法啃书;外控者会归因于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然后继续慢慢悠悠的学。
这个就是两种控制类型的人在“主观能动性”上差距的体现。
失控
但“失去掌控感”的问题不在于两者出现的差距。而是在于当内控者的努力达不到结果,外控者等不来现状改善的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变得“失控”。
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个体希望发生的情况没有发生,个体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发生了。
它可以描述为:对过去秉持信念的不认可状态。
比如内控者努力啃书之后成绩还是上不去,外控者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但是又知道好成绩对自己的未来多么的重要。
这种感觉是一种信仰被否定的感觉。
比如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开始在职场里对人点头哈腰,巧舌如簧,如果他不从一定程度上放弃过去刚正不阿的信念,就算现实反馈再好他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高兴起来。
我们习惯性地把这样的状态描述为“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