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NO.2458-马尔堡病毒

文字:子昱

校稿:朝乾 / 编辑:金枪鱼

德国的马尔堡是一座位于黑森州的小城,其化学、医药、机械制造等尤为著名。位于此地的马尔堡大学始建于1527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马尔堡大学由黑森-卡塞尔伯爵菲利普一世创办

是世界上第二所新教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 年 8 月上旬,马尔堡大学医院收治了几名症状类似的患者: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肌肉酸痛以及体温迅速升高至 39℃。起初,医生们认为这是流感,患者的状态也并不让人特别担心。大家估计他们再有十来天就能痊愈。

德国马尔堡大学拥有全德国规模最大的药学专业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周过去后,这些患者不仅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反而出现了其他更为严重的症状。

在第二周里,患者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瘀点,肝功能损伤,并且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随后皮肤瘀斑、瘀点等出血情况开始加重,最后约有一半的患者死亡。

医生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疾病,针对病因的探索很快展开。但彼时,医生们不会料到,一种全新的恶魔正在徐徐登场亮相。

面对新的潜在挑战,医生们行动迅速

但是疾病也不吃素(图:Flick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方怪物?

何方怪物?

德国医学家们尝试找到致病的罪魁祸首。

基于这种疾病引发的严重出血倾向,人们首先怀疑是某种出血热,但彼时针对已知可以引起出血热的病原体的各种检查并没有找到病因,反而是一些患者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于是,部分医生认为这是一种螺旋体,然而螺旋体分离试验也没能获得成功。

恶名昭彰的梅毒,就是螺旋体门下细菌导致的病症

(图:Flick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8月,马尔堡的细菌学家沃尔特•曼海姆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注入6只豚鼠体内,此后一周内他发现豚鼠的体温出现了明显上升,但没有更严重的症状。

此后病毒学家鲁道夫•西格特也加入进来。他们发现病原体可以在豚鼠之间传播,而且随着传代,疾病的致病能力开始增加。后续感染的豚鼠开始出现与人类类似的症状,包括发烧、肝炎和出血性疾病等,多数豚鼠在10天内死亡。

鼠鼠我呀,成为实验动物而死也不枉此生了呢

(参考:Scientific Report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光学显微镜找到这种病原体,但全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病毒学家维尔纳·斯伦茨卡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标记豚鼠的血清样本,发现豚鼠细胞胞浆中含有包涵体,这一发现提示病原体很可能是一种病毒。

包涵体是被脂质膜所包围的无定形蛋白质聚集物

图为卵巢切片中的埃博拉病毒(亮红色)及其包涵体(暗红色)(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子显微镜进行的使用也证实了这一猜想,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造成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

此时是1967年11月20日,距离疫情爆发还没有三个月。在当年秘鲁利马举行的第四届拉丁美洲微生物大会上,这种病毒的图像被首次公开,第二年也报道了病毒的抗原检测。

1967年该轮疫情首次记录到的病原体电子显微镜照片

马尔堡病毒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丛林中的来客

丛林中的来客

这种被命名为“马尔堡病毒”的究竟从何而来,一时间众说纷纭。当时爆发疫情的除了马尔堡以外,还有德国另一座城市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半个多世纪来马尔堡病毒给人类带来不小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首批感染疫情的人员所在单位都有同样一项任务——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生产和安全性测试,而且三个地方的感染者都曾接触了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

所以说,野外遇见野生动物不要太过亲昵

人畜共患病的基本防范意识还是要有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当时对于猴子的健康记录并不多,而且几个地方的记录也不一致,虽然绿猴是传染源的嫌疑最大,但没有直接证据。确定马尔堡病毒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宿主,需要更多的研究。

直到2009年,研究者从一只健康的埃及果蝠体内成功分离马尔堡病毒,将这种传染病的源头指向了蝙蝠。

蝠类在流行病领域的出镜率如此之高有时候并不怪它们

因为蝠类占所有陆地哺乳动物物种数的1/5,个体数的2/3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的一项实验发现,感染马尔堡病毒的蝙蝠虽然出现了病毒血症,但仍能保持健康状态,且该病毒在蝙蝠的主要脏器中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复制水平。这一研究揭示,蝙蝠很可能就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马尔堡病毒的爆发热点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1967年马尔堡病毒首现于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出现多次疫情,超过50%的死亡率也让这种病毒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分子水平的研究显示马尔堡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同属这一科的还有臭名昭著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也已经肆虐了十年

人类的努力依然收效甚微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尔堡病毒的外形呈丝状,U形、拐杖形,或圆形(特别在纯化后);病毒的直径约80nm,病毒最长可达14000nm,纯化出的病毒长度在790-970nm左右。

典型的马尔堡病毒在细胞内,蜷缩成“甜甜圈”的环状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认为,马尔堡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唾液、尿液、汗液等)而进入人体。

在经过2-21天的潜伏期后,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发冷、头痛和肌痛等症状。症状出现后第5天左右,可能出现斑疹丘疹,多发生在躯干(胸部、背部)。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胸痛、喉咙痛、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感染了病毒的患者,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处好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出现包括黄疸、胰腺炎、体重减轻、谵妄、休克、肝功能衰竭。

尤其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出血,包括瘀点、黏膜出血、黑便、血性腹泻、吐血和瘀斑等。严重病例从极度虚弱、反应迟钝进展为低血压、休克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

到了这个阶段的患者,基本只能通知家属选日子办事了

(图:health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8-16天死亡,死因多为休克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果能成功度过这一时期,幸存的患者可能会康复,但康复期时间较长且仍会出现一些严重的症状

由于感染马尔堡病毒后死亡率极高,特别是非洲爆发的几次疫情提示其致死率逼近多次引起全球恐慌的埃博拉病毒,这使其不仅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更是研制生物武器的潜在病原体,因而对马尔堡病毒的研究至关重要。

病毒研究 生物武器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锁住恶魔

锁住恶魔

全球对马尔堡病毒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由于这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目前其危害程度被认定为第一类,需要在生物安全4级的实验室开展研究。

和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同等危险级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有三种候选马尔堡疫苗正处于1期临床试验,多个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已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显示出保护作用

目前用于马尔堡病毒的治疗性药物包括:治疗性疫苗、抗体疗法、小分子药物(包括加利司韦、法匹拉韦以及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等。

治疗药物也只是对症用药,并不能完全治愈

(图:shutterstoc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研究的困难性,目前尚没有针对马尔堡病毒的预防性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上市。鉴于马尔堡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与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有关,控制感染、传播尤其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

  • 早发现、早隔离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
  • 保障充足医疗物资供应
  • 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 对重点地区实施定期评估以及检测
  • 加强来往重点地区人员的健康管理
  • 加强公众对于马尔堡病毒的认知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采取了上述措施,仍不能完全避免感染。因为在疾病早期,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常容易与其他热带疾病混淆(尤其是疟疾等疾病在非洲也非常常见)。

非洲开展疫情防治困难重重

(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之该病极高的死亡率,除了提高大众对于该病的认识,针对患者早期进行治疗就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治疗中,除了前述的几种抗病毒药物以外,支持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复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等关键措施。且一旦出现病例,应尽早上报,采取严密隔离措施

也不知道这样的意外给多少家庭带去了惊恐和绝望

(来源:WH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尔堡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与果蝠等野生动物密切相关,加强对这些动物的研究、提高大众的认知水平、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也是十分必要的。

马尔堡病毒疫情与埃及果蝠栖息地高度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目前没有针对马尔堡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至关重要。

从半个世纪来与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斗争经历来看,人与自然间保持着一种极为微妙的关系,没有人知道大自然深处还有多少未知的病原体,我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依然非常有限。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妄图和看不见的敌人对抗,务必时时警惕、全副武装

(图:Flick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杜珊珊,邓雪飞,黄晓霞,李建东.马尔堡病毒病的流行特征及其临床表现与预防控制[J].疾病监测,2022,37(06):832-838.

[2]王歆玮,张妤亭,郑源强,石艳春,陈国江.马尔堡病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04):501-506.

[3]Kortepeter MG, Dierberg K, Shenoy ES, Cieslak TJ;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Working Group of the National Ebola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enter's (NETEC) Special Pathogens Research Network (SPRN). Marburg virus disease: A summary forclinicians. Int J Infect Dis. 2020;99:233-242. doi:10.1016/j.ijid.2020.07.042.

[4]Zhao F, He Y, Lu H. Marburg virus disease: A deadly rare virus is coming. Biosci Trends. 2022;16(4):312-316. doi:10.5582/bst.2022.01333.

[5]Dulin N, Spanier A, Merino K,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Marburg virus vaccine nonhuman primate studies and human clinical trials. Vaccine. 2021;39(2):202-208. doi:10.1016/j.vaccine.2020.11.042.

[6]https://www.cdc.gov/vhf/marburg/index.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