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7349,阅读时间:约19分钟

编者按:最近,淄博爆红于网络,以至于有网友开玩笑说,上次这么多人去淄博,还是五国伐齐。其实这个因烧烤而知名的城市,在春秋战国时代可是中国数得上的大城市——临淄,属于齐国的五个国都之一。甚至中国最早的长城——齐长城,也跟这个城市有关。本文就从军事地理的角度,齐国最早为何建设五都的?以及“五都制” 、“齐长城”又给齐国提供了怎样的军事用途?五国伐齐时,田单又是咋翻盘的呢?
齐国的五都制的建立①

齐国的五都制的建立①

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也可以得知周天子在分封的时候,开国军师“姜太公”被封在了山东北部的齐地。族弟周公旦则被封在了南部的鲁地。

▲齐国五都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国五都示意图

那么《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最早记载的都城营丘到底在哪里呢?关于这点在《水经注·淄水注》中有提到过“临淄城中有丘”。因此可以肯定临淄的确是齐国最早的都城。

但是除了临淄外,还有一个叫薄姑的地方(今山东博兴县)短暂成为了齐国的临时国都。原因是齐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时候被纪国国君在周天子面前诬告,使得齐哀公直接被“煮”了(可见此时的周天子权威还是很大的)。由此齐国发生了一次争君位的内乱,在此期间的齐胡公为了与临淄对抗,只得另选国都。

但在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夺得君位后临淄城重新被定为了国都并进行了扩建。

到了公元前771年周王室东迁。华夏大地进入了春秋时代,此时开始齐国陆续设立了别都:临淄西面临近华北平原的高唐、西南靠近中原的平陆,临淄东面则在靠近黄海和胶东丘陵的即墨以及东南靠近淮北地区的莒。

那么这些别都都是如何设立的呢?

▲山东地缘结构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地缘结构示意图

打开今天山东省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泰山、鲁山、沂山、蒙山、五莲山横贯在山东中部。因此山东的地缘结构除了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外同样存在着东西部分。而其中生活在东部区域的则被称为“东夷”。

但是最早被齐国吞并的还是华夏的正统诸侯国,比如说曾经诬告齐君的邻国纪国在被齐国吞并后,下一个被整合的“对象”就成了鲁国。

于是在前685年齐国与鲁国之间爆发了“乾时之战”。

此战发生的原因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争夺君位时,小白在莒国,纠则在鲁国,本来纠派管仲阻击小白回国,没想到小白居然装死骗过了管仲得以继位,这样便诞生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风云战国第一季》齐桓公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齐桓公剧照

但是不甘心失去君位的纠找来了舅舅鲁庄公助其夺位。结果急行军的鲁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碰上了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鲁军大败。5年后齐军攻入鲁国境内,鲁君只得割遂邑求和(今泰安市宁阳县)。

此后齐国迎来了春秋时代的鼎盛时期。而这样的鼎盛也直接反映在了国土的扩张上。

先说东部的扩张。

在临淄的东部是胶东平原,而且此处还与沿海的胶东丘陵相连接。因此如果控制住胶东平原,那么齐国的势力就可以往渤海与黄海延伸。这也意味着齐国可以掌握一个很重要的经济资源:盐。

只不过对于此地的土著“莱部族”来说,齐人才是“侵略者”。因此率先向齐人发起了攻击。而且这样的攻击从姜太公时代就开始了。

▲90年《封神榜》姜子牙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封神榜》姜子牙剧照

但是考虑到此时山东的东夷群体并不足以单独对抗齐国这样的大型诸侯国,所以到了公元前567年,“莱部族”就被齐灵公所灭。此后这个地区就被称之为“即墨”(今青岛)。

另外五莲山和沂山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小范围的平原地带,这样的地形自然也成了齐国守住从南部江淮攻击胶东地区的必要通道。

而最早被周天子分封在这一小块平原的国家叫做“莒”。但是由于其东夷的身份,并不被南北的齐鲁两国所认可。在齐国把东西两侧平原上的东夷部落灭干净之后,莒自然也就被吞并了。只不过莒国在公元前431年就已被楚国攻占,齐国是到了楚国衰弱之后才占领了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东部的扩张之所以较为容易,是因为临淄以东并没有足够体量的诸侯国或者东夷部落来阻挡齐国的扩张。西部却有着晋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因此齐国在西部主要还是以防守为主。在齐国的西部有黄河、济河两道大河作为天然防线,那么沿岸的布放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齐国的西北边境就有个军事重镇:高唐(今聊城)被设立在黄河以东、济河以西的河济平原地带中。此处最早出现在史料里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就记载了高唐城中有齐国的宗庙。也就是说最晚在公元前548年,高唐已经作为其陪都出现了。春秋时期,晋齐两国常年在此拉锯,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高唐也多次出现在了诸多齐赵燕三国史料的战史中。

另一处则是西南面的平陆。

春秋时期的史料中笔者并未查阅到平陆的记载。最早出现关于平陆的记载已经是战国时代了。此处原先是宿国之地(今山东泰安)。后来为齐灭后,平陆便成了齐国的别都。具体位置就在汶水(济水直流大汶河)东岸边的平原地带。南部靠近泗水。其西部还有个天然湖泊:大野泽。北面则有沿泰山、鲁山、沂山、蒙山修筑的齐长城。

▲央视纪录片《齐长城》:齐泰沂长城走势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纪录片《齐长城》:齐泰沂长城走势示意图

由此可见平陆不仅南部与宋、卫、鲁、楚等国接壤。到了战国时代初期更要成了防范三晋的前沿阵地。

战国中期:齐魏争霸中的五都制的进攻便利②

战国中期:齐魏争霸中的五都制的进攻便利②

到了战国时代中期,一家独大的魏国已经从中原逼近了齐国边境,那么与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战争其实也就不可避免。但双方的冲突并不是出自于本国,而是源自于一个成语:“围魏救赵”。

▲《风云战国第一季》庞涓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庞涓剧照

在说明孙膑的两场教科书式的伏击战之前,还是有必要了解下,为什么齐国会介入到三晋的这场内部争斗。

如果从华北平原的地缘结构来看,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南面的黄淮平原和北面的河北平原以及中部的河济平原。而在战国时代,地处中原西部的魏国在南面黄淮平原的主要敌人是楚国,北面河北平原则是赵国,东面河济平原则面对着齐国。

在这样地缘环境下,战国初期的魏国依然能做到一家独大,可想而知其实力之强大。

因此当魏国想要攻占河北平原而包围邯郸之后,赵国只得求助于齐国,而对齐国来说想要西入中原那么首先就要守住自己的核心区域河济平原。但是如果赵国南部的河北平原领土被魏国攻占,那么魏国就能从中原和河北平原两个方向对齐国发起攻击,因此齐国出兵救赵其实也是个必然。而在齐魏此后的征战中五都制的军事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先来看齐军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的齐军进兵路线:

如果按照正常的战争逻辑,齐军应该是从临淄出发向西沿齐赵边境折向西南,然后前进至大梁。只不过孙膑为了引庞涓上钩,另派了一路偏师从高唐出发佯攻魏国境内的平陵。但庞涓根本没上当,他的应对是也派一支偏师做援军将此路的齐军击溃。但是这样的失败其实也在孙膑意料之中,因此当魏军攻破邯郸之后齐军主力也联合了宋、卫两国攻克了魏国边境的襄陵并直接奔袭至魏都大梁时庞涓只得回师救援,并最终在回救的途中在桂陵遭遇了齐军的伏击。

▲《风云战国第一季》田忌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田忌剧照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看到2个关键点:

1.偏师为何是从高唐出发?

2.伏击地点桂陵的所在地距离齐国边境到底有多远?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高唐的建立就是为了防范从河北平原攻击齐国河济平原的赵国。因此此处的防御力度本来就很高,也就是说此处会留有足够的军队来应对战国时代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但是考虑到此阶段的赵人已经无力再进攻齐国,所以将此处的兵力调出南下攻魏其实也是情理之中。而且高唐当地的兵力所承担的军事任务只是作为偏师,因此也不会大幅度削弱高唐原本的防守力度。

而关于桂陵的所在地我们先看魏军的回援路线。

▲桂陵、平陵、襄陵、大梁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陵、平陵、襄陵、大梁示意图

按照上下两张图来看如果魏军以最快的速度回援,那么齐军也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去伏击,具体地点应该是在大梁撤北面的长垣之北。长垣北有地名桂阳,也叫桂陵,另外山东菏泽也被认为是桂陵之战的决战地。但不管在哪里,桂陵距离齐军最近的都城平陆肯定不会远。因为桂陵之战齐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万,作为其同盟的宋、卫两国肯定承受不起这么大的补给(实际上这种诸侯国承担的任务更多的只是作为“带路党”)。

所以在齐国的西南边境上最靠近魏国的平陆为其提供粮草补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还有濮水和济水的水道为其运送粮食也提供了便利。

由此可见,高唐和平陆在桂陵之战中为齐国提供的地缘支撑才是齐国胜利的保障。

▲桂陵、平陆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陵、平陆示意图

而且高唐和平陆的军事价值不仅只体现在桂陵之战里。其实根据《史记》、《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记载,齐国除了有条前文提到的东西横向的“泰沂长城”外,在齐国西境还有条南北纵向的“济水长城”,而平陆正是这条长城的防守核心区域。齐人也多次以此防线击退了三晋的攻击。

只不过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中战败,却并没有直接摧毁其根基。而且第二年魏王还亲自上了前线打退了齐、宋、卫的三国联军,齐国甚至只能跑去楚国求“调解”。双方才罢了兵。

因此当魏国经过了10多年的修养之后,公元前342年齐魏再次爆发了马陵之战。而这次为齐国提供地缘支撑的则是另一个都城:莒。

马陵之战的起因众说纷纭,大概的起因是魏国攻击了三晋中的韩国。而之所以是韩国也是因为此时赵国在被魏国攻克邯郸之后,加强了对邯郸以南的防御:修建了赵南长城。这条长城的修建使得魏国想要再次向河北平原发起攻击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向西南攻击中原西部的韩国也的确在情理之中。

而此次韩国求助的对象依然是齐国。

那么马陵道在哪里呢?我们先从下图看下齐、赵、魏、韩四国的地缘形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齐、赵、魏整体呈三角形的地缘形式来看,桂陵之战中齐军是在魏军回援的路上打的伏击战。其战场也是在魏国或者卫国境内。但在齐、魏、韩呈平行状态的情况下想要再打一次伏击,那么在魏国境内就显得不太可能。

因此当齐军再次围困魏都大梁的时候,魏军开始回救,而齐军的后撤也使战局从魏军的回援已经演变成了伐齐。因为对于此时的魏国来说如果不先打压齐国,那么就不能先专心于三晋的“内战”。

那么既然是伐齐。该选择那条道路?

从魏国所在的中原地带攻入齐国河济平原的路线有以下两条:

1.经卫国攻平陆

2.经宋国攻莒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走西线攻平陆,那么齐军不仅有两条长城可以依托,还能得到高唐与临淄两方面的援军。其防守力度远大于东境,再加上赵国也可能抄其后路,因此就算能攻占平陆,魏军不见得能长期驻守,所以选择西线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此时南面的楚国则和越国打了起来,因此趁着这个时机从东线攻入防守力度较弱的莒城,然后直插临淄才是个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孙膑这种级别的军师来说,肯定不会在西线和魏军打消耗战,找个地方打伏击全歼对手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所在。

那么马陵之战的战场在哪里呢?

让我们再看下莒城周围的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莒城周边的地形来看,东西两侧沂河、沭河大体呈平行的纵向,那么也就意味着两河的中间地带会形成小面积的平原。考虑到这两条河两侧又同时有着沂山与五莲山。因此必定存在一条与河水平行的河谷通道。这条通道也就是马陵道的所在地。而且根据《公羊传》的记载马陵道地势平坦,因此魏军才敢大胆的长途奔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孙膑的策略是以莒城为诱饵,然后使用减灶的“攻心战术”使得魏军一步步追击到了莒城以南的马陵道的尽头:独龙涧。最终为了快速攻破莒城的魏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庞涓被伏击(或者魏国公子被俘虏)。

从桂陵、马陵之战可以看出,由于齐国的五都所处的不同的地理单元给其提供了非常便于进攻的特性。只不过五都制给齐国带来的不光是进攻的便利,在战国时代的最后阶段中田单靠着即墨上演堪称奇迹的翻盘。

战国后期:乐毅伐齐时的即墨③

战国后期:乐毅伐齐时的即墨③

尽管取得了对魏国的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并没有让齐国通过获得土地使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到了战国后期,齐湣王继位后齐国开始了扩张,

而对于地处山东的齐国来说想要扩张,那么只有3个方向:

1.西北面的华北平原北部的燕国

2.西南面的中原东部的宋国

3.南面渡泗水攻打江淮流域的楚国

▲《风云战国第一季》齐湣王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齐湣王剧照

而且机会很快就到了,公元前316年燕国爆发了“子之之乱”:燕国国君居然主动将君位禅让给了他的臣下子之。

这样的举动也几乎将燕国陷入了亡国的境地。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原统治阶层与新统治阶层矛盾的爆发。那么国家内战也将成为必然。

而燕国的内战也给齐国提供了机会。

由此当经过内战之后的燕国国力大损时面对齐国名将匡章帅齐国五都之兵伐燕时,不仅士兵躲在城墙上不敢出战,就连燕国的国君也因此而亡。齐军50日便攻占了燕国。

但是,在战国时代攻占一个国家并不等于就灭亡了一个国家。因为燕国如果灭亡,齐国就会独占华北平原,到时候国际形势也将演变成齐国的一家独大,这样一来会引起别的诸侯国的共同抵制。再加上齐军的暴虐在燕国激起了民愤,所以齐国最终只能带着大量的战利品又退了回去。燕国也因此复国。

▲《风云战国》第一季燕昭王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燕昭王剧照

而在事实上,燕国的地缘实力也并不弱。最早周王室将燕人分封在华北平原的最北端的用意就是为了对抗东迁的商族。只不过后来商人去了朝鲜。这样也使得燕人有机会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辽河平原上就有了“秦开却胡”之后燕人所修建的燕北长城。(秦开还有个很出名的后人:和荆轲一起刺秦的秦舞阳)

靠着这样的战略纵深,燕国在复国之后甚至还打造出了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而统帅正是从宋国出走的攻灭中山国的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乐毅。

▲《风云战国》第一季乐羊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一季乐羊剧照

此时对于志在扩张的齐国来说,既然攻打燕国会遭到诸侯国的干涉,那么就应该在另外两个方向上做选择,考虑到攻打江淮的楚国其难度远大于西南方向的宋国,因此对宋国的攻击其实就已经是个必然。

到了公元前286年,齐国成功灭掉了宋国。而齐国的衰败也就是从灭宋开始的。

之所以说灭宋是衰败的开始是因为在进入战国时代第二阶段后列国对于中原的争夺远比之前大得多。在之前的诸侯国兼并战中,小到东夷部落,大到周王室的姬姓直属分封国在被兼并过程中,并没有对哪国实力的提升产生根本的影响,(唯一的例外就是赵灭中山,但赵国有“胡服骑射”做军事保障,而且把兼并范围控制在了华北平原)但在中原这样的超大型平原地带,不管魏国、齐国想要独吞中原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前魏国遭到了列国的围攻而衰败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当本身就国力雄厚的齐国再兼并了宋国之后,诸侯联军的讨伐也就是上演了。

而这次统领五国联军伐齐的正是刚复国的燕国,统帅也正是名将乐毅。

▲《风云战国第二季》乐毅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二季》乐毅剧照

按照燕国的国力来看,如果想要单独从河北平原南下攻入河济平原,那么大概率会被阻击在齐国西境的济水长城边上。但是有其余诸侯国在齐国南线牵制,那么燕军想要攻破济水长城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而且燕军的进军速度与齐军败退的速度快到让人意想不到。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齐军在桂陵、马陵之战中的获胜的根本因素不是在于战场上的搏杀,而是因为采取了伏击的战术。这是由于齐国“技击士”在战场上硬刚“魏武卒”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而且这样的伏击可以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孙膑的谋略。而能灭亡宋国,也是因为宋国相对齐国在国力上有很明显的差距。因此齐军的战斗力其实并没有诸侯国想象中的那么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面对联军军队在南,名将乐毅率领的有亡国恨意加成的燕军在北,那么齐军的快速战败其实也不意外。

只不过齐军虽然战败了。但是齐国东境的即墨和莒城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被攻占,由此齐国独特的五都制也为其翻盘提供了机会。

镇守即墨的人叫田单(早年只是个临淄的“城管”)

▲《风云战国第二季》田单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二季》田单剧照

而即墨城处在齐国的最东部,这里也是最晚遭到攻击的区域。因此即墨在城防和吸收逃亡人口这两点上来说能够撑起齐国最后的防线其实也并不意外。但是如果再看下地图就会发现,即墨所在的区域北傍胶东丘陵,南临黄海。绝对称得上是齐国版的“山海关”。而前文所介绍的莒城所在的地理单元也是相对独立的。

因此燕军如果想以一己之力攻克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甚至在缺少水师的前提下连切断齐军在海上的补给通道都不可能做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于联军和燕军来说,此时开始在齐国的战争不是结束了。而是才刚刚开始。

而联军的心思和燕军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魏国的主要目的是靠近中原的平陆,赵国则是河济平原门槛:高唐,秦国则获得了宋国故土的陶邑、楚国则名为支援,实为窃取的占领了莒城(甚至还杀了齐湣王)。

当这些地区都被联军各自占领后,继续留在齐国就没有必要了,但燕国则完全不同。

因为对于燕国来说,如果彻底灭亡并且“消化”齐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燕国的实力,但要是只是对齐国做亡国的报复之后不占领就撤回,那么复国之后的齐国在实力上至少也不会输给燕国,而燕国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当乐毅面对即墨城难攻不下时提出“化齐入燕”策略的时候,燕昭王也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可惜的是这样的策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执行。

而乐毅的祸根也就出在了“化齐入燕”的策略上。因为燕昭王居然没等齐国“入”燕,自己先病死了,继位的燕国新君出于对乐毅“将在外”的猜忌,逼走乐毅换上了无能的骑劫。最终燕军在即墨城下功亏一篑。并且在志在复国的田单率领的齐军打击下很快撤出了齐国,最后齐军不但收复了临淄还趁势收复了高唐。

▲《风云战国第二季》骑劫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二季》骑劫剧照

最终,这场声势浩荡的伐齐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在这场战役中,即墨城以一城之力独抗天下联军的战例也成为了后世守城战的典范。但从这场战役的实际角度来看,如果燕军真有后来的秦国对齐国那样一战就将其灭国的国力,燕军也不至于对即墨城久攻不下后被齐军翻盘。

而对于齐国来说,如果即墨只是座小邑,那么充其量也就只能是个齐国灭亡之后被用来祭祀的地点。但正是由于齐国独特的五都制才为长期防守提供了便利。这才是田单能翻盘的关键。

▲《风云战国第二季》:即墨城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战国第二季》:即墨城剧照

秦灭齐之战:齐长城为何守不住齐国?④

秦灭齐之战:齐长城为何守不住齐国?④

齐国在乐毅伐齐之后五都只剩三都,尤其是平陆和莒城所在的淮北之地被楚、魏瓜分后齐国只能在“泰沂长城”以北勉强生存。

即便如此齐国还是撑到了战国时代的最后一刻。

只不过齐国作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不是因为它曾经的辉煌,而是因为离秦国最远。

但是当楚国灭亡之后,楚国在淮北、江东的地缘板块受到战火的波及并不大,日后项氏一族在此地的崛起便是明证。齐国若能联合此地的楚国残余势力一起固守齐长城,那么秦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想要将其攻克至少在理论上还是有难度的。

只不过这样的理论仅存在于秦军从楚地北上。而如果秦军从燕地南下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因为秦军在攻占了燕国后辽河平原也被收入囊中,这也意味着辽西走廊的控制权也被掌握在了秦军的手上。那么秦军就可以从辽西走廊的海岸线南下并以水师辅助在齐国东部沿海登陆,这也意味着齐国的“泰沂长城”就成了摆设。而从燕地南下秦军甚至只需要将乐毅的经验复制一遍,那么齐国西境济水长城的守军就连抵抗的必要也没有了。

如此一来齐国的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航拍中国第三季》齐长城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中国第三季》齐长城剧照

参考资料:

《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史记·正义·括地志》:“薄姑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

《通志·氏族略》:“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

《战国策·西周策》:“莒亡于齐”。

《左传·襄公六年》:“十一月,齐侯灭莱。”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死,祝佗父设祭于高唐。”

《左传·庄公三年》:“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纪侯大去其国。

《左传·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水经注·淄水注》:“临淄城中有丘。”

《史记·齐太公世家》:“庄公元年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

《史记·晋世家》:“平公十年“晋因齐乱,伐败齐于高唐去,报太行之役也。”

《左传·哀公十年》:“晋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六年攻齐,拔高唐。”

《史记·田齐世家》:“齐威王二十四年齐威王与魏惠王比宝时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平陆。”

《史记•赵世家》:“ 赵成侯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干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②《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原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史记•魏世家》:“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原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史记·孙子列传》其後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後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於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淮南子· 人间训》:“三国伐齐,围平陆。”

《吕氏春秋· 下贤》:“故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史记· 赵世家》:“七年,侵齐,至长城。”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 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

于齐二十余年。”

《竹书纪年》:“梁惠王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

《公羊传》:“于是(齐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沼泽之中,硕而执涛涂。”

③《史记·燕世家》:“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愍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

《孟子正义· 梁惠王章句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史记·匈奴传第五十》:“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 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 王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周易》:“箕子逃之朝鲜,武王以朝鲜封之,因以洪范援于武王,人方知其不狂。”

《战国策·齐策》:若“秦悉赵兵渡清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所有也”。

《战国策·齐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战国策·燕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湣王於莒…………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④《史记·始皇本纪》:“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齐王建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其余参考资料

纪录片 《风云战国》 《天工开物·齐长城》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