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紫砂制作技艺,年轻匠人邱彬让闽南红泥实现“脱胎换骨”——

田土制茶器 闯出新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彬展示亲手烧制的茶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闽南红泥烧制而成的茶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彬正在制作茶器

近日,年轻匠人邱彬创新用闽南红泥制作茶器的视频走红网络,收获网友频频点赞,全国各地订购闽南红泥茶器的订单也纷至沓来。网友们纷纷慨叹:原来田土除了种地,竟然还能制作茶器;也有部分网友表达了期许:闽南红泥能否像宜兴紫砂一样,闯出一片茶器制作新天地?

紫砂,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大概是有点“老气横秋”的茶器。但在邱彬手中,紫砂壶的刻板印象正在一捏一塑中渐渐消解。这源于去年,他尝试将闽南红泥嫁接紫砂壶制作技艺制作茶器。

邱彬手下的闽南红泥茶器,没有温润的壶身,更多凸显的是粗粝的一面,摸上去有很强烈的颗粒和肌理感,细细观察甚至可以在器具上看到他捏塑茶壶时留下的指纹。在制作茶壶的过程中,他所考量、关注的点,正从精巧的造型,转移到返璞归真的表达,这不乏粗中有细、巧藏于拙的匠心与意趣。

“脾气不好”

闽南红泥像聒噪的年轻人

闽南红泥,其实邱彬已和它打了十余年的交道。回想起来,他感觉自己的生命,打小就带着“闽南的泥土气息”。

“从闽南古瓮、砂锅,到闽南红砖、花砖,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小时候,邱彬总是赤脚跑到田边,用闽南红泥捏出各种造型的玩具。

长大后,邱彬仍旧喜欢玩“泥巴”。毕业于美术专业的他,接触紫砂多年,对这门古老的手艺痴迷不已。

“随着市场上紫砂壶价格越来越高,就干脆自己试着捏捏看。”没有技艺师承一脉,靠着筷子、玻璃酒瓶和美工刀,邱彬跌跌撞撞“玩”出了第一支紫砂壶,自那以后,他自制的紫砂壶越来越多,当中,也有不少瑕疵品,但他都悉心展列,舍不得丢弃。

制作茶器这些年,邱彬陆续接触了不少制作漳州窑、克拉克瓷的老师傅。他发现在闽南一带,仍旧有部分手艺人坚持传统,取材于当地的泥土,用古法制作陶器。

“闽南红泥壶早年间也在闽南地区流行过一段时间,只是造型单一、粗犷,多为拉坯成型,而后逐渐被各式瓷质茶具替代。”邱彬告诉记者,这也让他突发奇想:宜兴有紫砂泥能制成紫砂壶,那闽南红泥能不能重新取材,回归茶器?

说试就试。取材于田间地头,在水中自然延展后,尘封大地的闽南红泥开始在温润滋养中自然“苏醒”。

邱彬悉心挑拣着红泥本身的铁屑和杂质,一番掂量后在案桌上捏塑壶身。在他看来,每一种泥土都有各自的“性格和语言”,“比如,闽南红泥就像聒噪的年轻人,而且‘脾气’还不好”。将闽南红泥捏塑成茶壶的尝试,也像是邱彬和红泥“对话”的过程,“你可以感觉到塑造茶器时闽南红泥的‘反抗’。它立不住时,你要拼命支持它,它要散落出去时,你得把它聚拢回来”。

看似一挥而就,其实内有乾坤,一招一式都要求严格,一个成型茶壶,须经邱彬双手上千次“拿捏”。在制作前,他会在纸上描绘构思,酝酿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反而是在壶盖、壶嘴与壶身连接的一点处,斟酌时他屏住呼吸,浑身肌肉僵直着一点点推进操作,生怕自己呼吸粗一点会把它搞砸。

历时近一年,邱彬试验了烧制闽南红泥茶器的温度和配方数十次,才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如今,他制作的闽南红泥茶器一只能卖上千甚至上万元,搭配近年来重新流行起来的红泥小火炉,融入太湖石刻绘,更是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闽南红泥资源足、质量高,制作出来的茶壶壶色鲜亮、颗粒感强、透气性好,特别适合泡茶。”邱彬说,闽南红泥最能代表闽南地域特色,他希望通过创新融合的方式,把闽南红泥文化推广出去。

返璞归真

思考探索制壶的更大可能

老手艺,之老,似乎远离了现代工业简单的“复制粘贴”。

新匠人,之新,更注重新思想、新理念与器物产生的新联结。

作为新一代的制壶人,邱彬发现,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似乎茶器的制作技法更大于它的艺术表达。“比如许多人判断这口茶壶好不好,只关注出水孔设计和密封性等细节,缺少对茶器本身美感的关注。”而这,也恰恰为邱彬理解、探索制壶世界,留下了空间与可能性。他坚持认为,工艺品应该艺术大于技法。

在邱彬看来,古时候由于资源少、技术有限,工匠制作一件器物,耗时往往要以年记,但那种匠人精神与对艺术的虔诚是融在时间里的,也很值得现在的手艺人敬佩和学习。

作为新匠人,在保留传统紫砂茶器制作工艺的同时,邱彬也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他设计的壶,可以看到从繁就简的制作过程,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他赋予茶器瓜果农实或山岩松柏的形致,有的故意不打磨、保留手痕,甚至显得有些“童稚”。而这些正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与对道法自然的追索。

“如果把茶器都打磨光滑,会让它失去灵魂,手工天然的色泽、纹理最美。”除了对线条的把握,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着邱彬去探索和发现,这其中有对材料的探索、对自我的发现,以及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制壶亦是修心,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顺着内心感知,把作品做出来。”这就是邱彬悟出来的制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