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7日,是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的百岁寿诞。

家国动荡的年代,唯有这一天是举国同贺。

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为这位百岁老人颁布嘉奖令;延安方面也发来贺电,称马老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除了社会各团体自发举行庆寿活动外,就连最著名的时尚杂志《良友》也破例一回,当月期刊的封面,没有用以往的名媛女郎,而是选择了马相伯的照片,以表庆贺。

回溯历史长河,能够因寿诞博得举国同庆的人物,简直少之又少。

而这份来自社会各界自发祝贺的殊荣,马相伯却当之无愧。

百年漫长人生中,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马相伯一生经历过5位皇帝,也见证了6任民国领导的更替。

作为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的一生,是德高望重、为民请命的一生,亦是为中国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一生。

可这位不惜毁家兴学、为国难奔走呼号的著名教育家,却一生带着“卖国贼”的耻辱标签;因为这沉重的枷锁,他一生不被母亲原谅,直至母亲临终,仍旧拒见他最后一面。

生不逢时的岁月中,一切磨难和苦楚也渐渐登场。

读完马相伯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这位凭一己之力创办复旦大学的老人,百年人生所经受的种种遭遇,远比想象的更加沉重和诛心,也远比预料的更让人委屈和心疼。

1840年4月17日,马相伯出生于江苏镇江丹阳市的马家村。

恰是这一年,西方列强敲开了满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

11岁那年,受父母信奉天主教的影响,马相伯进入上海徐家汇的徐汇公学。

这所学校是由洋人创办的,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同时也教授外语。

马相伯本就聪明好学,对语言很有天赋,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他便精通了八国语言。

彼时的上海遍地租界,洋人横行;法租界领事十分欣赏马相伯的外语天赋,便邀请他做翻译,对于这桩待遇极好的差事,年轻的马相伯却坚定拒绝:

——“我学法文是为了给中国用,而不是给法国人服务的。”

这番来自十几岁的壮志和誓言,马相伯用了一生时间去践行。

1869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的马相伯,成功晋升为神父。

但在任职期间,他因用哥哥马建勋的捐款救济中国灾民,与耶稣会发生了冲突。

被关押期间,哥哥马建勋直接带兵闯入耶稣会,要求放人,马相伯才得以重获自由身。

32岁那年,马相伯成功担任徐汇公学的校长,但因教授中国传统国学,以及允许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再次引发耶稣会的不满。

屡次的冲突之下,马相伯一怒之下,退出耶稣会还俗。

后来,在哥哥马建勋的推荐下,36岁的马相伯正式投身洋务运动,以求实业兴国。

1886年,表现突出的马相伯奉李鸿章之命,前往美国为北洋海军筹集资金。

李鸿章本想筹集2500万两白银,可是没想到能力突出、善于社交的马相伯,居然在美国说服各大资本家,被24家银行主动找上门来,最终筹到了近乎5亿的贷款。

可当马相伯欢喜而归时,慈禧却以马相伯信奉天主教,而怀疑他与洋人勾结,最终为他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

——朝廷大哗,舆论沸腾,群矢集我,万难照准…

这是李鸿章的无奈,更是马相伯的困局。

最终,在腐朽统治者的猜忌下,北洋水师因资金不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

而作为李鸿章的幕僚,熟悉各国语言的马相伯陪同这位老者,一起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愤懑,大骂李鸿章、马相伯为卖国贼。

想来也是悲凉,为民请命半生、为强国而兴办洋务,最终却被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在黑暗腐朽的晚清王朝,马相伯的委屈又有谁能知晓呢!

因为这番骂名,含辛茹苦抚养他成才的母亲,至死不愿见儿子一面。

临终前,她仍旧痛骂这个卖国求荣的儿子:

“我没这个卖国的儿子,此生不予见面!我的葬礼他不准参加!”

听闻母亲的最后遗言,报国无门、屡遭猜忌的马相伯,一度崩溃痛哭。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被骂卖国贼的马相伯进退两难,只能游学欧洲。

恰是这番旅行,让他看到了“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厚弱”的差距,进而才认识到:

“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此后四年,他屡屡向朝廷上奏,恳请实行科学兴国的强国之策。

可这些肺腑之言,却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最终,对清王朝彻底绝望的马相伯,也正式辞官回乡、毁家兴学。

也是那一年,一个叫做蔡元培的年轻人前来拜访,想要学习拉丁文。

马相伯的回答是:“你一个人学,作用不大,多人一起学才能成气候。”

听闻先生教诲,蔡元培又拉来一大帮人,最终,学生越来越多。

彼时,那个“办一所学校,让孩子们有书读”的念头,也彻底扎在了马相伯的心中。

那一年,一生为国奔走的马相伯,已经63岁了。

可为了教育兴国事业,他毅然变卖为数不多的家产,重新开始。

因为单打独斗、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马相伯只能再次找到耶稣会,合力创办了震旦大学。

“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

由此可见,马相伯为学校取名为震旦,实是旭日东升、华夏曙光再现的期盼。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年近七旬的马老,更是以身作则、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

可是这番救国思想,却再次引发了耶稣会的不满。

因为当时的耶稣会,只想在中国传教,而马相伯创办学校的目的,则是育才强国。

因为办学理念相左,双方冲突不断。

到了1905年,天主教会忌惮马相伯日渐增长的威望,决定快速拿下震旦。

所以为了驱逐这位德高望重的校长,耶稣会不惜派人将马相伯硬生生绑到担架上,抬到医院。

可怜的马老先生,在担架上挣扎大骂,可丧心病狂的耶稣会始终不予理会。

看到素日敬爱的校长,被如此驱逐,学生们皆义愤填膺,纷纷签字退学,誓死保护校长。

最终,在秘书兼弟子于右任的带领下,学生们才在医院找到了被监禁的老人。

彼时的马相伯因耶稣会变相囚困,短短几日便愈发憔悴。

看到失去自由的校长,孩子们纷纷哭诉:校长,我们没地方读书了,我们的学校被毁了…

听闻这群热血青年的悲愤之音,马相伯亦是泪如雨下。

但他知道,自己绝不能倒下去,倒下去,就是彻底输了!

为了安抚学生们,马相伯含泪高声道:

孩子们,别灰心!学校被占了,咱们就重新建校,没有地方读书了,咱们就另寻地方。

这地盘是中国的,身为中国人,我不信找不到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听闻这位沧桑老者的发言,前来围观的护士和医生们,也当场泪如雨下。

最终,在上海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马相伯得以恢复自由身。

可是没过几天,大家就发现:在上海的街头上,那位须发花白、身材岣嵝的老人,正拄着拐杖到处游说,以筹款建学。

如晚清人物张謇、严复等社会名流,见马老先生有心救国,便纷纷响应相助。

最终在1906年,马相伯在吴淞觅得了一间有一块黑板的破旧屋子。

就这样,他带领罢学的一百多个学生,齐聚于此,再复震旦。

而这件小破屋,就是复旦大学的起源。

而这所学校,也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学校成立后,马相伯为首任校长,资助办学的张謇、严复、熊希龄、袁希涛等28人成为校董,再次四处奔走、以筹集复旦建校资金。

山河破碎的时代中,多少人为救国救民奔走一生,又有多少人以命相搏,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复旦大学始于那间破旧黑暗的屋子,可从那间小破屋中,却走出了如于右任、蔡元培、陈寅恪、竺可桢、李叔同、邵力子、胡敦复等一大批国家英才。

群星璀璨的民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而创办大学、育人救国的马相伯,更是大师们的大师。

可复旦大学的创办,仅仅是马相伯办学道路的开始。

在复旦大学逐渐形成规模的数年中,这位古稀老人又相继创办了辅仁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培根女校…

他殚精竭虑、不惜毁家兴学,恰是这番拳拳救国之心,才让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得以寻到了生机和出路,而他身边的学生们,更是毕生谨记恩师教诲,亦把一生奉献给国家。

清朝灭亡后,德高望重的马相伯,被孙中山亲自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

后来,南京撤销设市,马相伯又被邀请到北京,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14年,先后失去夫人与女儿的马相伯,再次饱受命运打击,他唯一的儿子不幸病逝。

一生颠沛流离、老年再尝丧子之痛…如此遭遇,怎能不让人心疼。

昔日学生们听闻此事,便由于右任、邵力子等学生带头,筹了一笔钱给他,以作为孙女日后的生活、教育费用。

可是,谁也没想到:马相伯又用这笔钱、去创办了启明女子中学。

他这一生,是真真切切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呀!

袁世凯复辟后,特意将素有威望的马相伯软禁在北京;可马相伯不顾性命危险,公开痛斥袁世凯为“天下之大盗,莫大于君主。”

为了不与贼人同流合污,马相伯最终化妆为一个卖菜的老人,才偷偷离开了北京。

此后的他隐居上海,说是不问世事,却始终心系家国、终日不敢忘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已经91岁的马相伯亲自奔走呼号,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和江苏国难会,以支援抗日。

1936年,著名的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被当局逮捕。

身在上海的马相伯与宋庆龄等人立刻发表宣言,要求立即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营救活动。

这份恩情,让“七君子”铭记于心,所以出狱第一件事,便是赶赴马相伯住处合影留念。

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更被沈钧儒亲笔题写“唯公马首是瞻”6个字。

这句话,也真实表明了马相伯在全国知识界的突出地位和崇高声望。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已经97岁的马相伯,仍旧到处发表文章与演讲,激励国人御侮自救,共赴国难。

这番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也被人们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

随着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全国百姓都在支援前线。

而一生将全部家产捐给学校的马相伯,早已身无分文;为了筹集抗日资金,这位身材岣嵝的老者,拖着年迈的身躯,亲自跑到街头写字筹款。

彼时的马相伯,右腿因伤痛根本无法站稳,所以站着写字时,旁边要有人搀扶着。

一个字30元,写一副对联50元…

一生救国救民的马老,就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终日奋笔疾书的筹钱。

没有人知道他写了多少字,但所有人都知道:

这位97岁的老人,硬生生凑够了10万元的抗日筹款;这些钱,也全部被他捐到前线。

上海沦陷后,复旦大学迁往大后方,马相伯也走上流亡之路。

可即便流亡路上,他仍旧不忘为复旦学子提笔写下: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从上海沦陷区辗转昆明,因敌人封锁,路途遥遥无期。

每逢车停歇宿,马相伯总要问:“现在何方?”

到达越南谅山时,这位年迈的老人日益憔悴。

家人本想就地休养,可马老听说是越南谅山时,却着急大喊:

“快让我走,这不是我们的国土;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家!”

可是因为怕马相伯的身体吃不消,家人只能狠心停留当地,为了让马相伯安心休养,家人只好在他醒来时骗他说:“现在我们已抵云贵交界处了。”

听到自己到了“云南”,马相伯才稍加安心。

1939年,是马相伯的百岁华诞。

4月6日,全国各地和有关团体都举行遥祝百龄典礼;其中国民政府对他颁发褒奖令,中共中央亦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可是在这一天,马相伯写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却是对自己长寿的愧疚。

——“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

在谅山的那段时间,马老也度过了最后的生命时光。

即便病重,他依旧会坚持问前来探望他的后辈们:

——“现在我们打到哪里了?”

——“那小子(指蒋介石)到底会打仗吗?”

甚至在弥留之际,他仍旧关心着前方的战局,关心着祖国的存亡。

生命的最后时光,意识昏迷的马相伯,仍旧含糊不清念叨着:消息!消息…

后来,始终伴他左右的孙女马玉章,含泪回忆说:

“爷爷的声音愈来愈低……消息,消息?…后来变成耳语,直至再也发不出声音…”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病逝,虚岁一百岁。

这位耗尽毕生心血、教育兴邦的老先生,将毕生所学所得全部给予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连自己屋檐上的一片瓦都不曾留下。

噩耗传出,举国哀悼。

陈毅派员陪同马相伯亲属去越南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当时新泾区的息焉公墓。

到了1984年4月6日,正式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放在最后的话】

马老去世后,他的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

十字肺腑感慨,终成一代名联。

可是对这位百岁老人来说,他最痛恨自己的一生经历。

多寿多辱,是他至死难释怀的心结。

他因出生时鸦片战争爆发,离世时正值抗战危难之际,一生看遍中华民族的忧患苦难。

可漫长百年的苦苦期盼,却始终盼不来属于华夏的曙光和安宁!

正是因此,马相伯才会在病重时沉痛地说: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再读这番悲戚遗言,不禁泪目!

是的!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近代史。

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种种浩劫,虽胜犹败的中法战争…

袁世凯复辟,东三省沦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南京被屠…

在这多灾多难的民族历程中,这位身材岣嵝、面容消瘦的老人,努力了一生,也等待了一生,可至死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对马老先生来说,何尝不是锥心之痛。

可同样的,这沧桑的百年岁月,正是马老等人的努力,才为遍地疮痍、内忧外患的民族、寻到了光明的出路。

经甲午之痛、马关之辱,他以毁家兴学的方式、留下一所享誉中外的大学,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这是他育人救国的传奇。

看山河疮痍、国土沦陷,他不顾九旬老龄毅然奔走呼号、奋笔疾书、卖字救国…这是他心忧家国的沉重牵挂。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这句话,是马老讲了30多年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践行的教育方针。

也愿我辈当铭记于心、以兴中华,不负先人所托、所愿、所盼。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