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9年,济南合并莱芜,强省会战略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年,济南的省会首位度从11.79%一跃升至13.29%,2020年再升至13.87%。
谁曾想,出道即高峰,2年后的今天,济南的首位度不升反降,仅为13.76%,与南京并列倒数第一。如果去掉莱芜的1000亿呢?
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济南依旧不温不火、无惊无喜,继续位列全国第20位。
在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山东仅有1座新一线城市:青岛,济南被列为二线城市。
而在其他城市排名榜单中,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甚至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各种排名和预测中,济南屡屡上榜,也时常没有影踪。
向上不足,向下不甘,这就是济南的“尴尬”所在。
虽然近年来济南发展成绩显而易见,但在群山都不低的山东,想起到核心作用,其实真的挺难。而“强省会”战略作为当前全国通用的杀手锏放在山东,在过去几年中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打破这种现状?“强省会”战略如何加速落地?
强省会战略四年后,山东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再提新目标:要求2025年济南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
“强省会”真的那么重要吗?
“强省会”真的那么难吗?
长沙证明,“强省会”战略行之有效
强省会成为“制胜法宝”当下,全国城市迎来新一轮的人口大洗牌,“网红城市”长沙2022年人口增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2020年,长沙人口总量首次突破一千万,成为继武汉、郑州之后,中部第三“双万”城市(人口总量超千万、GDP总量超万亿)。2021年,长沙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以17.85万人的增量,跻身中部人口增量第二城,仅次于武汉(当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长120.12万人,居全国首位)。2022年,长沙全市常住总人口达到1042.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13万,超越武汉,跃居中部人口增长第一城。
从目前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来看,长沙排名第1。
短短十年间,长沙一跃迈入千万人口城市、万亿GDP城市、国家特大城市,经济总量仅次于武汉,位居中部第二城。从增速来看,长沙发展后劲十足,2022年经济增速(4.5%)和人口总量均位居中部首位。
长沙“开挂”的背后,毫无疑问是“强省会“战略。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长沙人口增长为何出现暴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人口跟产业走,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越能吸引人口“纷至沓来”。2022年,长沙GDP增速达到4.5%,位居中部第一。除此之外,长沙拥有143万户市场主体,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80家,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长沙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文化产业三大龙头支柱产业的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低房价+抢人政策。长沙是全国万亿GDP城市中,房价最低的城市。由于房地产调整政策做的好,长沙的房价常年控制在一万元上下。2018年,长沙加入抢人大战,凭借“低房价”策略+最强抢人政策,长沙成功“圈人无数”。
第三、最为关键的是政策导向。2021年,湖南首次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再造一个新长沙。2022年,长株潭都市圈成为中部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都市圈。
伴随着强省会战略的强力实施,长沙对周边城市“虹吸”效应不断显现。
根据湖南设定的强省会目标,到2026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经济首位度超过30%,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目前,湖南正以十大重点工程“强省会”建设大长沙都市圈,做大长沙城区、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影响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济南差在哪里?
济南首位度降低的一个直观原因就是:经济增速低于山东全省增速。
有着“强省会”战略的加持,有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济南的发展却差强人意。
缺乏新经济的大产业、大龙头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济南最接近的竞争对手郑州和合肥来看,引进富士康成为郑州信息技术产业爆发的原点,成为郑州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合肥的几次成功投资让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之一,家电、汽车、显示平板、集成电路,无一不成为合肥崛起的发动机。
济南呢?曾经生产了中国第一辆重卡、第一台龙门刨床、第一台马达车床、第一台滚筒洗衣机,可如今,却没有一个能引领济南在新时代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一提富士康,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郑州;一提蔚来、京东方,合肥两个字就会跃然眼前。
济南如今却拿不出一个响亮的产业品牌。
要知道,所谓的产业发展,是要靠一个或者若干大企业带动或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形成产业链条方能形成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当年郑州不遗余力引进富士康、合肥“救火”蔚来便是基于上述逻辑。济南的不足,降低了本地企业聚集成链、成集群的可能性。
正如同不够强的济南难以成为山东的龙头,济南也没有一个强势产业让自己昂起头。
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然而一个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缺乏好的产业环境。
近几年,济南经常提起城市的软实力,然而,软实力是什么?仅仅是泉水、历史、文化吗?是辛弃疾、李清照吗?
一个城市真正的核心软实力一定是产业环境,而这一点,济南欠缺颇多。
就拿最近火遍全国的淄博来说,为了吸引游客,全面取消道路停车收费,甚至市民休息时间免费接送旅客。
此时的济南,却在组织道路停车收费大比武。
比什么?比贴条收费的手速吗?
五一期间,经常看到外地车辆还没停稳,收费员已经冲到车前开条。
靠收停车费,能让济南的首位度上升一个百分点吗?
在济南的“十四五”规划中,把“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疏解,借鉴复制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经验成果”放在了首要位置。
而根据2017年5月到2021年6月的统计数据,4年间北京迁出的673家高新技术企业,52%落地南京,其次是徐州、苏州、海口、宿迁,前五名没有济南。
开出一张条,收到两元钱,失去的又是什么?
济南需要做的,是真正搞明白城市软实力究竟是什么?
李清照写不出万亿GDP,辛弃疾也撑不起中心城市的雄心,停车费更不会提升济南的城市软实力。
山东再提“强省会战略”,济南如何破局?
虽然困难重重,但“强省会”已箭在弦上。
山东今年新出炉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山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提升济南、青岛城市能级,实施济南“强省会”、青岛“强龙头”战略。
青岛已经挤入全国新一线城市的行列,称得起是山东的“强龙头” ,济南进行中的“强省会” 依然停留在二线城市的段位中。如何破局?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一大特征是尤其强调了经济圈和都市圈的发展和提升。新的竞争态势下,经济圈和都市圈的提升路径也和之前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参考先进城市上海的做法。
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是一个有着“9个甲方”的协同规划,它向外界传递出的信号——通过共商共享共建的理念,强化邻近地区之间的协同,进而减少资源投入增加经济产出,促进资源要素进一步合理多元化高效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这个空间规划中最受瞩目的有两点:一是对邻近城市间的合作关系定位,二是联合科技创新。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中,要求2025年济南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提高首位度,在当前趋势下绝不是搞“虹吸模式”,首要的任务是做大做强自身的优势产业,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和科技引领优势,让省会圈的城市愿意和济南一体化发展。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支持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
例如济南生物医药集群,现有生物医药企业3000多家,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和商贸流通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拥有药品批准文号超过1500个,居山东首位、全国前列,20余个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济南要进一步强化这些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做强龙头”的根本,而规模庞大的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是最锋利的“进攻之矛”。
从省会兄弟城市来看,在做强省会经济圈上,淄博的目标是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东营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基地,滨州打造国家级食品、纺织轻工产业基地,目标都是打造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而济南,要带头做强省会经济圈,就要从一体化发展中获取红利。这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引领的风向标——从一体化协同发展中促进资源要素进一步合理多元化高效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这个时候,济南作为山东科创策源地的定位,肩负的重大平台建设尤为突出。优势产业溢出和科创能力输出,是济南成为大哥的杀手锏。
而从经济圈集中度来看,省会经济圈有着更加广阔的一体化发展空间。
对比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核心城市与第二城的经济差距,淄博市的GDP为济南的36.7%,两者之间存在7200多亿的巨大落差,而烟台GDP为青岛的60%以上。
这一组数据对比显示,济南与圈内城市经济体量差异明显,这种落差势能给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所以,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又一次被写进山东“三年行动计划”中。
尾 声
山东的“大哥”不好当,强如20年前的青岛,也很难真正发挥核心作用。
但山东的确需要一个跨越能级的核心,融合各地发展优势,才能让山东成为全国发展的“一极”,而不是边缘化的配角。
打铁仍需自身硬。在当前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正途只有一条:一心一意搞经济。
前前任的老大哥淄博靠着“烧烤”给现任大哥济南上了生动的一课:放下身段,上下一心,猪也能飞上风口。
“强省会”尚未成功,“大济南”仍需努力!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