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大家看了吗?只差一点点,它就能够成为日本电影在华的票房冠军。虽然最终的票房很可能打不过同样是路画引进的《铃芽之旅》,但是口碑彻底引爆了。豆瓣评分略微下滑,从环大陆上映时的9.2分掉到了8.9分,但依然是日本动画电影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我心里,《灌篮高手》是巅峰级别的漫画。酝酿了二十多年的剧场版,由作者本人井上雄彦担任监督,单单冲着这份情怀,很多80后、90后就不敢给它打出5星以下的评分。

不过,电影毕竟是独立成章、有头有尾的作品,跟漫画、动画剧有很大的区别。表达系统的完整,是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指标。

有很多博主说:井上很有良心,不想卖情怀,换了画风、换了主人公,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取巧。《灌篮高手》本来就是一部承载着大家情怀的片子,井上不需要煽情,买票去看的观众也能自我感动。

刻意去规避,反而说明了井上的矛盾。本期《新片里的门道》,我们就暂时拿开粉丝滤镜,从专业视角谈谈这部剧场版。

一、漫画与电影的区别

《灌篮高手》的山王战,是漫画里戏剧性最高、最具电影感的一场比赛,但要把这场大战改编成电影,挑战非常大。

黑马湘北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全国大赛,跟最强的山王对决。通过漫画的形式,井上可以依托于剧情积累带来的绵长线索,创造出情感爆发与成长曲线,顺畅地在各种情绪中切换自如。但是,要把漫画改编成独立成篇、缺少前情提要的电影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漫画和电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的区别,首先来自于对时间流动的感受不同。

漫画的观看速度完全把控在读者手中,哪里感兴趣、哪里没看懂,随时可以停下来多看一会,心满意足了再继续阅读。

漫画的时间流动是相对静态的,作者可以在不同页码,分别呈现同时发生在一个场景里的各个局部,甚至不同场景,也可以随时进行大段的闪回追忆,从而建立起情绪渲染与内心表达的系统。

漫画可以时而搞笑、时而热血、时而深情,在不同情绪中频繁切换,读者可以根据观看节奏,自我调整消化。但电影如果这样,就会出现情绪跳跃过大的问题,考验观众的接受程度。

电影的时间更有流动性,画面背后有摄像机的“存在”,由画面逐帧推进。当分别呈现位于同一时间的不同局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时间错乱的感觉,因此电影对闪回等手法的运用,也必须更加克制与讲究,情感的表现方式,也就此不同。

漫画电影化还有一个难题——动静切换。漫画没有声音,一切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因此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动与静,电影却完全不同。

对于三井、赤木碰拳这样的瞬间,漫画可以将这一刻抽离出激烈的赛场,突出其真挚的情感,电影却无法简单地直接让声音消失,而是需要用更精细的渐变,引导观感处理。

比如赤木被河田封杀后的倒地。那一刻,漫画似乎让时间和声音停了下来,没人去打扰赤木,尽情让他独白、犹疑,直到被鱼住唤醒,完成自我认知局限的冲破。但电影却不能让裁判在内的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出声的话,又会影响情感表达。观众也无法像漫画一样,默默感受后、再行阅读。

可以说,电影考验的是创作者在有限的90分钟里,高效率构建起互相对应、依托主题的系统,并在结尾完成点睛与收拢的艺术形式。

这使得电影的结构要求很高,且要具备表达的多重性——某个元素、某条线索,在必要的时候会同时承载好几个寓意,而这一切,还要在节奏连续的基础上实现。所以说,漫画中的很多细节手法,是很难原封不动进行影视化的。

二、井上的改编方法

1、弱化情感,强化竞技

面对这些难题,井上在内容方面,更多地聚焦于比赛本身,让作品仿佛一场体育直播。原作里的细节,在比赛全景镜头里,被安排在一个局部位置,与比赛内容同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电影用一个全景画面,整合了漫画的多格画面。

在叙事方面,宫城的戏份大大增加,井上把短篇漫画《耳环》的设定加入电影,扩展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相较原本的作品,“原创”出了一条更丰富的情感线索。

其实这有点取巧,井上雄彦以防观众产生落差感,没有尝试还原有漫画支撑的内容,而是给出一个无法比较的全新内容,作为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点。让观众站在新的视角,接收新的情感,看到一部全新的山王篇。

在漫画中,时间的静止,抽离日常的声音与环境,都发挥到了极致,巨大的跨页就是最佳实现途径。井上干脆只留下了对成长的回忆,删除了樱木表白的高光部分,这个做法在日本上映时引发了粉丝争议。

漫画里,樱木救球,搂住晴子的肩头,瞬间叠加的多重回忆,让那一刻格外有冲击力,里面蕴含着他一路走来的热血,对篮球的纯粹之心,闪耀的青春与活力,也带来了漫画的高潮。

然而,这个高潮是建立在漫画手法上的,电影很难完美呈现这一刻。特别是电影此前的处理,也都妥协于“流畅的比赛进行感”,如果只对这一刻进行特别处理,会显得格外突兀与不协调。

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此前的内容缺乏铺垫。大量的回忆想要奏效,必须建立在完整叙述的前提上,而只取材山王战的剧场版,当然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说,剥离大部分浓烈的情感表达,更多强化这场比赛本身,做实竞技层面的内容,是最符合电影时间推进的属性、最为简单的改编思路。

除了告白,电影也删除与简化了很多原作中的情感化高潮,因为它们往往由对过往的回溯而得到,比如说流川枫传球觉醒时对于仙道的回忆、鱼住对赤木的点醒,都被换成了更加简单的表现方法。

漫画里,鱼住削着萝卜上场,把球风华丽的河田比作鲷鱼,赤木比作泥土里打滚的比目鱼,促成了赤木的觉醒,“河田是河田,我是我”,以及更有情感张力的“也许我打不过河田,但湘北是不会输的”。

这一切建立在鱼住料理人的背景上,乍一看无厘头,细想又确实带着深意。

电影里,井上把鱼住换成曾经嘲讽赤木的前辈,它也是成立的,但由于这个人物并没有鱼住的背景,也没有鱼住在县大赛中陷入麻烦,从而获得“团队协作大于个人碾压”感悟的前提,这个片段的效果,必然无法和原作相比。

作为对冲,原作中的戏剧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比赛本身的紧张感。这是本片的重点与优点,它几乎完美地再现了比赛的质感:篮下卡位的肢体对抗、无球绕掩护的交互、领防撕咬时的压迫式骚扰、控卫阅读攻防时的眼神、在各个角落里一闪而过的空手跑位,都无比接近真实的篮球比赛。

井上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樱木等人物的塑造,让他们的反应只围绕着比赛,像“三井与赤木的碰拳”与“流川与泽北的互动”等删减修改,都妥协于比赛的还原。

此外,樱木对野边无法在流川的突破中护框的指责,流川对泽北在开场就爆发的单挑敌意,三井的体力不济,赤木纠结于对河田的对位攻坚,电影没有给出细化交代,都只用台词给到了一瞬间的“反应”。

这也很正常,流川单挑不败的好胜心,三井曾经对于篮球的荒废,赤木长久只能靠自己支撑球队的困境,才是上述种种行为发生的原因。

篮球见证了这些少年们的局限和突破,也渗透进了他们的人生:流川从目中无人到信任队友,三井冲破过往经历的阴影,赤木终于找到伙伴,从“我要赢”变成“团队不输”,电影确实无法全部交代。

纵观全片,只有作为主角的樱木获得了一些独立表现的空间。他在场下休息时的“篮板球开悟”,对全场高喊“我要打倒山王”的情节,Q版作画与全场安静这样“情绪与氛围的还原”。不过,这些情节也是在替补席与暂停段,没有影响到比赛的推进。其他人物则受限于作品容量,没有得到这种待遇。

2、改换宫城主视角

第二个更重要的修改,来自于新叙事视角的设立。电影以宫城作为主视角切入,给了他最多的心理独白与背景故事,对电影的差评,很多集中在这一点,不满意的观众说《灌篮高手》变成了宫城良田回忆录。

井上这样做的考虑,一方面可能由于控卫的掌控内容最多,可以用他的读场思考来实现最“竞技”的表达。在比赛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宫城第一视角下控运中观察到的赛场全貌。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宫城在原作里情感部分最少,而从零开始的难度,显然小于还原漫画,即使简单一点,也至少可以确保完成度。

在原作里,宫城的形象较为单薄,没有其他四个人那般的“篮球与人生的困境、局限与突破”,这就给了电影很大的独立发挥空间。井上试图让宫城的原创部分成为其他人物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地对其他四个人的过往“雨露均沾”,一定程度上弥补对他们塑造的欠缺。

在宫城的高中回忆中,井上安排了其它几个人的出场。这个时间段,对应的正好是三井不良少年、荒废练球的时期,赤木二年级孤军奋战、没有同伴的时期。

甚至还有三井和宫城原创的单挑情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全国大赛时,二人在训练馆的单挑,以及宫城看到流川拳击泽北海报的情节,这是表层。

更深层次的,则是其他人线索的内核,在宫城身上的集中再现。哥哥死前未能兑现的第二回合单挑,让宫城篮球和人生的困境合二为一。

他对哥哥的情感,首先源于面对强大山王的动摇,这与面对河田与泽北的赤木和流川存在对等性。并且,因为和三井打架而住院,造成了篮球断档期,也让他有了与三井共同的悔恨。

当原创情节被导回到比赛部分,宫城的悔恨得到了消解,也冲破了局限,并同样对其他人物形成了内在的映射。

从一开始的迷惑,到保持住战胜山王的信心,罚球时回看深津一眼后的空心入网,再到撕咬式领防下的妥善传导球。这既是对死去哥哥的愿望实现,也是对流川的再现。

宫城盘活球队,在比赛中带动串联所有人,既是控卫的职责,也符合原作里宫城比较 “酱油”的内容,同样是赤木和流川所冲破的局限。

而宫城频繁在深津防守下传球给流川,以及很多高潮时刻分屏表情特写给予的融入团队感,让宫城不再困于缺少同伴的孤独之中,也对应着流川枫的不再我行我素,开始给别人传球的转变。宫城出院后与三井的重逢,对接起了二人共同的对过往荒废时光的弥补。

与深津的对位,是重点提及的部分,这是对宫城信念的体现,更是对亲情伤痛的弥补,他完成了哥哥战胜山王的梦想,也变相地打完了与哥哥的第二回合单挑。而当他成为队长时,也对应了哥哥曾经说过的话,“有一天你要当家里的队长”,实现了家庭与队伍的双重圆满。

在原作中,山王战便具备对于篮球和人生的双重指向意义,既是篮球层面的“永远留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人生层面的“永不放弃之心本身的价值”。

借助宫城的原创情节,电影将这二者的结合做得更加明确了。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他四人是TV版的主要线索,与宫城在剧场版成为线索,是井上在不同年龄与人生阶段之下,对于同一个内在主题的不同呈现方式。

在创作漫画时,井上本人比较年轻,对人物的人生困境的理解也更多集中在了“青少年的自我”角度,无论是赤木的难有伙伴、三井的荒废时光、樱木的找不到生活目标、流川的孤高,都主要聚焦于个体身上。

而到了剧场版,井上的年龄增加,对宫城的人生困境设置便切换到了成年人的角度——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在亲情上实现相互理解、如何磨平长辈与小辈人生观的沟壑。二者的核心是同样的“篮球与人生结合,对桎梏困境的突破”,而具体表现形式则不尽相同。

站在原作语境下观看剧场版的观众,难免会对宫城线的内容产生一些违和感。但这种违和感本身其实非常有趣,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些年来,井上本人的发展以及内心变化。

三、宫城线的单薄

井上的改变思路虽然符合电影的表达方式,却也有很大的缺点:以宫城线为线索,过于简单直白。

由于作品一贯对“有球侧对位开发”的强调,往往是强侧二人转配合或单挑的球员最有戏份,而角色球员一旦缺乏接球投射能力,便会“酱油化”。

于是,持球投与接球投皆平庸,突破又被身高臂展皆碾压自己的深津限制的宫城,比赛影响力就很难落实在赛场细节里,只有原作里各一回合的“破夹击”和“造违体”,成长的表现显得有些虚浮,只能由各种比赛高潮瞬间的反应特写,强行增加对比赛的参与感。

漫画里,挡拆持球投是战术上的连接,碰拳则是情感上的连接,电影里基本只留下了前者。比如刚刚提到过的,三井和赤木在挡拆三分后的碰拳。

原作里,这不仅被多次特写呈现,更有着二人内心的台词铺垫,特别是三井连续三分时的个人独白,“我只能做的便是不断投篮”,才有了那一刻相互信任、扶持的队友之情。

由于缺少对三井经历的叙述,突破体力极限的三分连射,便失去了对荒废时光的悔恨,只是单纯的火力全开。如果没有赤木对此前几年中反复鼓励队友、却孤军奋战的闪现回忆,没有三井对浪费时光的悔恨回忆与救赎自己的自白,这几个碰拳都不会有相应的情感力度,赤木终于得到了樱木一样的战友,三井也有了为他掩护做墙的兄弟。

流川和泽北的对决,也同样被删改了很多。漫画里,几乎每一回合的单挑后,井上都会让二人抽离出比赛氛围,不受到周围声音的打扰,仿佛不参与下一回合开球一般地交流,完全进入二人竞争的世界。

泽北小时候与父亲单挑,从败到胜,才享受到竞技体育的喜悦。安西教练对谷泽赴美后车祸死亡的回忆也适时加入,弥补了自己倍感压力缺乏信心的遗憾。流川、泽北与樱木“享受比赛”的必胜之心,也被谷泽反衬了出来。

而在电影中,攻防回合必须一直进行下去,不容二人神游交流,最多只能在下一回合的对位时交谈。父亲回忆完成的泽北形象塑造,完全被删除,换上了更短、更不打断比赛节奏的画面,谷泽的部分则不见踪影。

类似的情况,还有比赛初期,樱木、三井、宫城完成进攻后的集体示威,比赛结束、时间凝固后,给裁判的吹哨特写,井上放弃了那些从绝对静谧到松弛欢乐的转换,让另一部分融入流动着的比赛,成为赛场内容的一部分。

三井寿面对山王撕咬式贴防的消耗战术时的对话,流川对“日本第一高中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赤木在暂停时说完“谢谢你们”时,众人变身Q版的嘲讽,都是如此。人物的内心被隐去,台词更多成为了对比赛内容的单纯反应,情感塑造的作用则淡化了。

四、看似回避情怀 实则依赖情怀

《灌篮高手》漫画的最大魅力绝不仅仅是比赛,也是情感的切换自如与极致浓烈,因为青春的魅力本就不在于一时之胜负,而是内心的热血。

但在电影中,由于无法全部还原漫画,井上选择了对竞技一面的倾斜,情感力量便必然地弱化,这样的程度,显然是无法接住原作中那种极致的情感的。

去看电影的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情感体验,需要自行调动对原作的记忆与感受,以其情怀补充电影表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反而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在各方面都牢牢绑定了“情怀”。

这种处理方式,赤裸裸地体现在了樱木绝杀的一刻。“左手只需要轻轻地扶着”这句台词,引导出了曾经的剧情,对接了樱木不惜辛苦特训、对篮球的热爱与永不放弃之心,是全作的又一情感高峰。然而,在电影中,井上只是让那个画面出现,让樱木的嘴唇微动,却没有给出任何人声念白。

这当然可以理解成规避之前的剧情、不卖情怀,也用静谧的方式渲染了氛围。但刻意地隐去台词,而非删除这句话,更彰显了井上对观众情怀的巨大信心:观看这部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这句话的内容吧。

这就很矛盾了,既然已经立足于情怀,甚至用对原本重要的各处细节的“蜻蜓点水”来调动观众既往记忆,从而完成取巧式的叙事,那么电影又有什么必要删除掉很多情节呢?

看上去,井上既寄托于既往记忆的情怀,又不想完全停滞于此,否则就不会有宫城的原创线索了,这样的内心状态,其实也符合了井上在漫画创作之路上的永不停步与探索之心。但对情怀的回避,恰恰构成了本作的尴尬之处。

无论如何,于成片而言,情怀之于本作的重要性,在樱木无声念白的一刻,被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出来。它的一切操作,都在试图让作品以单部电影的形式独立存在,但最终的一切表现力,却始终紧紧依靠着老粉丝的情怀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