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创新的源泉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目前全球高新技术激烈竞争博弈的核心领域。

演讲: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

编辑整理: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制造业单项冠军,它们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拔节成长,既是经营主体在细分领域创新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从量变到质变,走向深层次结构性调整的重要表现。

随着中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助力中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

以下为苏波在第3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演讲精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成就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创新的源泉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目前全球高新技术激烈竞争博弈的核心领域。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把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中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提升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31.4万亿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2.3%上升到2021年的30.32%。超过排序第二至五位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四国之和的29.63%。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27.68%。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峰会中全部工业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能力当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电池板去年占全球71%,还有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量一直占全球一半以上,尤其新能源汽车去年占63.6%。制造业领域65家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建成了2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不少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钢铁、石化等领域装备集成创新能力大幅提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发展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国家为小微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以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7万亿元,持续推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先进化道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截至2022年底,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7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7万家。国家和省级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分别为770家和3800多家,培育国家和省级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分别为445家和2600多家。汇聚和带动各类优质服务资源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佼佼者,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0.6%,高于规上中小企业4.4个百分点。

比如,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起来的新能源汽车的两个巨头,一个是比亚迪,去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了186.9万辆,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超过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又是全球领先。另外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宁德时代,在全球布局,去年装车量占全球37%,遥遥领先。第二位的比亚迪和LG也占13.6%,加起来超过全球50%。累计拥有1300多家专精特新小企业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形势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去年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加深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严重割裂了全球产业链、工业链,竞争更加激烈,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西方国家谋求制造业回流,纷纷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去年11月份美国白宫发布的自2012年的第三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每次名字都不一样,但是这三个战略都将半导体、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作为发展重点。美国还先后出台芯片与科学等法案,涉及工业和制造业相关投资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资金达到了6690亿美元。仅芯片制造政府投资就达到527亿美元,并迫使跨国企业进行先进智能制造时中美二选一。新能源汽车投资150亿美元,另外购车补贴每辆7500美元。

近五年来,美国制裁的中国公司达到600多家,几乎完全切断了使用美国技术的外国企业对中国芯片制造和设计的供应。还要警惕美方搞供应链联盟,构建去中国化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行业“卡脖子”的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技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基础薄弱,要素成本上升,高技术人才缺乏,经济循环不畅等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

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保证平等待遇、保护企业权益、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投资、税费等政策措施完善落实不够。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机制和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产业链完整,宏观政策工具比较丰富,稳住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台阶

1、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举。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互为主体,占5200万户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

要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机制,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当中的份额。

要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植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对优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深耕细分市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发展。发挥大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平台等支撑作用,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逐步推进智能化供给。

加强制造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各类服务机构拓展中小企业的海外服务,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

2、智能制造已成新动能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已成为全球制造强国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纷纷开始布局。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并牵引和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智能产品创新,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新产品,加快智能化升级。

要拓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推动制造业加快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深入推进智能化。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智能生产的应用新场景。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依托国内巨大市场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形成新业态,要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母机、协作机器人、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软件融合部署和基层应用,建立多级联动的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共享交换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新能源汽车“加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优势。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大趋势中占得先机。

新能源汽车产量由201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发布时的1.3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36.6万辆,2021年的367.7万辆,到2022增长到705.8万辆,这两年增长了4.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规划提出的2025年市场占有率20%的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产销量和保有量多年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在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的建设中,新能源汽车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十个重点发展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是我国继全球领先的高铁装备、5G通信装备和再生能源装备、特高压输电装备等重点领域之后,又一个引领全球发展的新领域、新优势,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赛道,并进入由政府政策支持主导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主导的快速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30条支持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原来准备2020年结束,由于2020年新能源汽车只有136万辆,所以使这个政策延续到2022年底,之后补贴取消。现在市场化发展基本正常。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柴油车生产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挪威等国家发布2025年,德国、荷兰等国发布2030年,欧盟发布2035年禁售柴油汽车的大趋势下,中国超过3500万辆的柴油车被新能源汽车替代将加速进行。这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每年都在减少几百万辆燃油汽车的产销。

燃油车企业要有紧迫感,要充分发挥现有生产、技术、人才、营销等资源优势,加快电动化转能。电动化的快速发展一定要发挥现有汽车企业的生产资源和能力。

4、小心新能源汽车投资“烂尾”

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能说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我们最终的趋势是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最多二十年,新车全部实现电动化,这是全球的大趋势。所以这是无法更改的,而且是市场本身的自主需求,不是行政力量,是市场力量。

之所以说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盲目决策,运用土地、财税等政策大量倾斜支持,一些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造成投资失败、企业倒闭,没有竞争力,形成烂尾工程,这个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是投资决策的问题。

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紧紧抓住汽车新赛道机遇,加快攻克车硅级芯片、操作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缺芯少电”的一些难题,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先进可控,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快道超车。汽车行业截至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之前,一直是依靠国外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发展,自主品牌没有超过50%,我相信今年可能将超过50%。去年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带动,自主品牌已经达到了49.9%。

总之,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要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将核心技术能力留在国内,稳定和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