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舆图 天津城厢保甲图

珍稀舆图 天津城厢保甲图

前段时间,有关天津城墙的新闻挺火。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有重大发现”,一时间保护天津卫古城墙的话题又引发人们关注。

这里本文讨论的倒不是这一新闻事件,而是一张有关天津城池的古地图《天津城厢保甲全图》,这是一份比较珍稀的舆图。根据地图左上方的题注得知,其绘制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岁次己亥仲春,还写有

“总理天津保甲事宜延津李荫梧敬题,山阴冯启鷬谨绘”。

这张地图尺寸55×111厘米,没有标注比例尺,地图坐标为向北朝向左上角。

地图采用了鸟瞰图的形式,以毛笔墨水和水彩画相结合的形式,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十分形象。图中显示了天津的海河和大运河沿岸的城墙、城门、街道、建筑物、寺庙、工厂、租界地、商店、桥梁和铁路等信息。

但是,两年之后的天津城池就来了一次大变革,地图上所绘制的城墙在八国联军的干预下消失了。

天津城厢保甲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城厢保甲全图
南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门外
西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门外
北门外运河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门外运河区域
东北角铁路和濠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角铁路和濠墙
东门至租界地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门至租界地区域
府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城

天津城墙历史

天津城墙历史

与北京城相比,天津城墙的历史不算太久。根据记载,天津城始设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三年(1405年)置天津卫及天津左卫,永乐四年(1406年)置天津右卫,史称“天津三卫”。

这时的天津卫城为土城,为矩形,东西长约1570米,南北宽约900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四面开门,皆有城楼,城之四角有角楼。

天津城池这个地方处于“九河下梢”之区,雨季时节容易受洪涝影响,在清乾隆二十三年八月《高宗纯皇帝实录》第569卷中就描述说“地处虚湿”“易于蛰损”。

根据《明清时期天津的城市防洪堤防》一文的统计,自1590年至1870年间,天津共发生水灾33次,旱灾15次。

至弘治四年(1491年)时,天津副使刘福开始用砖包砌城墙,“甃以砖石”,又在城中心位置修建鼓楼。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洪水淹没城砖二十四层,约合水深3.6米”。根据记载,在修缮城池的同时,还在城西南两面,修建了一条护城堤,后人称为“陆公堤”。不过这一工程在清初期已废。

陆公堤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公堤示意图

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一,称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先改卫为州,属河间府,后又升为天津府,这时的天津城是“府、县同城”。

雍正三年(1725年),因洪水泛滥,天津城墙与壕沟毁损严重,在当地盐商捐助下开始重筑新城,历时十年,重建竣工后,雍正皇帝重新命名天津各城门额题,北为“带河“,西为“卫安”;南为“归极”;东为“镇海”。这时的天津城周围一千六百二十六丈,垣高一丈九尺八寸,垛高四尺二寸,共高二丈四尺。

据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清廷历次重修达12次之多。

至清代后期,天津城池不断发展,城内人口数量和密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门外和北门外这些靠近运河的商业繁华街区,西门外次之,南门外因地势问题相对人口较少。

第二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在天津府城外围修筑了一条濠墙,打算以固守濠墙来扼守水路,抵抗英法联军。但这根本不起作用,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就攻陷了天津。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天津开始设置三口通商衙门,此后,英法美日意俄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开始设置租界

1874年天津海河边,河岸西侧的楼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4年天津海河边,河岸西侧的楼方
近代天津租界分布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天津租界分布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治年间,为防止捻军北进,直隶总督崇厚又重新加固濠墙,“浚而深之”。至光绪年间重修时,濠墙共设置了十四道营门,跨濠设桥,与外相连。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随后列强们开始讨论天津的城市管理问题,在决定对天津划分区域进行管理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名为“都统衙门”的管理机构。

是年11月,“基于军事目的和卫生的原因”,列强们决定拆除城墙,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天津城垣从此不复存在,天津也由此成为了当时第一个拆除城墙的城市。

后来,据说部分城砖被出售挪作他用,部分被运往了威海卫。

城墙被拆除后,填平了护城河,传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开始瓦解,城墙旧址被辟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