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80岁老太“开挂”,在“厨房”出版处女作,豆瓣评分9分、热评超六万、热销数十万,横扫豆瓣读书年度中国文学第2名,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等十二项文学大奖?

天涯网友胡破卷:这是纯粹的民间书写,文笔也透着民间的莽莽之气,有些片段打死都别想在史料或书斋里炮制出来的作品中看到。我喜欢看这样来自一线的文字:无矫饰、无保留、粗粝、直情。它们贴身而行,大量难以想象的新鲜细节,让我感应到往事的呼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岁老太杨本芬,生于1940年,青年时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活挣扎,做过许多活计:种田、切草药、当工人……

大火之前,杨本芬从未幻想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怎么可能呢?

一生为生计奔忙,却从未做过任何与写作相关的工作,也从未接受过任何写作培训。

直到花甲之年,“那一年,我六十来岁,生活似乎已不再需要目标与方向,只需顺天应命。但我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

杨本芬窝在四平米厨房,边趴灶台边写作。这一写,就是八公斤稿纸。“这里面,还有眼泪的重量。”这种重量,更在后来打开无数读者的眼泪阀门。

然而,这些“厨房里的文字”一沉寂就是十几年。

它是直面家国的历史,它是直面苦难的命运。但它首先,是写作。它是一个足够天才的作家,以生命为积累,在花甲之年,利用做饭闲暇动笔,到80岁才得以出版。而后,卖到脱销、一再加印的处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敏洪: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外婆和母亲的影子

有人强忍眼泪读完,有人深夜一口气读完,有人站着读完,有人念给长辈读完……有人说它是《活着》,有人说它是“呐喊”,更多人想起自己祖辈父辈,姥姥、奶奶、姑姑、妈妈……

——教授丁帆:家庭变迁中高度浓缩和真实的中国社会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美化苦难,没有诗化死亡。聚焦50-70年代艰难岁月,“时代的苦透过薄薄书页溢出来”。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被淡忘、被深埋的普通人苦难史。

杨本芬,80岁出版处女作《秋园》、81岁出版《浮木》、82岁出版《我本芬芳》,三书本本热评过万。许多读者不仅自己看,还买来送给长辈。先知书店深知其签名价值,历经周折,获得仅有的少量宝贵签名本。签名本数量极为有限,点击链接,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野夫作品集”: https://j.youzan.com/SnpR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