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与野兽、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战争与掠夺,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采用更加安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略。城墙的出现就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所修造的一种自卫设施。城墙的产生,自然伴随着城池的出现,历史的秦都咸阳城、汉朝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汴梁城、自元朝至清朝的北京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大城池的规划与建设在当时一度领先。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曾经以防备为主的城墙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成为妨碍自由交通的条条框框。于是,在近代城市功能发生转变的同时,也拉开了彻底重建的序幕,城墙这一曾经代表着“历史记忆的符号”,慢慢地消失了。

谁撕开了近代城墙的口子

工业革命的对清朝影响其实并不晚,铁路自1825年在英国诞生后,到了1835年就被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刊发在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传入国内。魏源、林则徐、洪仁玕等人都曾提及蒸汽机车的作用和影响。

但这些仅仅是当时个别人的认识和观点,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们和商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资本输出,希望清廷能够引入铁路,但“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

北京城第一次出现铁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商杜兰德曾在京城宣武门外修筑了一条很短的小铁路,但很快就被清廷责令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1876年,英商在上海擅自修筑的吴淞铁路通车,前面的小火车为“先导号”,后面的火车为“天朝号”,这条铁路在第二年就被清廷赎回拆除了。

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但在北京城,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拦,除了皇城西苑那条她本人用来游乐的窄轨线路外,当时是不准火车开进北京城的,火车只到马家堡。

1900年庚子之变中,八国联军攻进了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英国人出于侵略和掠夺之需,从被焚毁的马家堡车站再向东北延伸,把永定门西侧的城墙扒开了一个大豁口,直接把铁轨铺设到了天坛附近。

一时间,天坛火车站成了列强外运劫掠物资的中转站。

下面1903年一版地图中,可以看到下方先农坛与天坛中间穿墙而过的铁路,还有一个方便车辆掉头的三角形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人无视礼制,凿开城墙的举动也招来了清廷极大反对。但又不得不允许英国人再另寻新址。

后来,英国人也觉得从天坛再到使馆区确实太远,不利于自己运输客货。1901年,英国人又把车站选址在了正阳门东南侧,这一位置离使馆区距离更近一些。此后,英国人在哈德门(崇文门)东、西瓮城墙上开辟铁路券洞,就这样,火车从永定门以东穿越外城城墙,至东便门后,再沿着内城城墙西行,穿过哈德门瓮城到达了正阳门东。至1903年初,天坛车站附近铁路设施拆除,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填补如初。

除了英国人修铁路以外,法国人也没闲着,他们联合比利时人从西面将卢汉铁路从卢沟桥修到了正阳门西,这一工程在莲花池附近向东穿过外城墙,经西便门后,再沿内城墙,经顺治门(宣武门)外到达正阳门西侧。

不仅如此,1901年,还在东便门附近又打开一个缺口,建成了东便门至通州支线,在旁边还有一条折向北通往粮仓方向的支线。

如下面地图所示,这时的正阳门外,一东一西两个车站,像两个楔子,扎进了大清国的心脏。

于是,火车就在内城的城墙根下轰鸣而过,洋人从正阳门下火车以后穿过水关涵洞,可以直接到达使馆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老佛爷虽有不满,但已无法阻挡住列强咄咄逼人的步伐,随着一条条铁路的入城,城墙和城门的格局被逐渐打破。

及至民国时期,改善京城城市交通的工程陆续铺开,加之当时的局势,皇城城墙开始被大规模拆除,这期间,城砖成了一些人勾结盗卖的对象。不过,内外城墙虽多处开设豁口,但总体形式仍存。

天津:清末城墙第一拆

不过,近代拆除城墙发端最早的并不是在北京,而在是天津。

天津城墙的历史可追溯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但受“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影响,加之战争影响,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和重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来天津加强海口防御,于咸丰十年(1860年)初开始挑挖壕沟,并堆筑墙子,形成了一道围长三十六里的濠墙,但到了是年七月,英法联军就把军舰开到了城外,没发一枪一弹就进城了。次年(1861年)四月,英国人就不顾地方官反对,就把东南城墙拆开一处孔道。随后,南面海光寺的英军为了出行方便又拆城砖垫路。

英法联军撤离开津后,清廷当局还数次修补濠子墙,以防各地的农民军和捻军进攻天津。但后来,随着津榆铁路和津芦铁路的开通,天津外城濠子墙也各开一口子。1892年,在季家楼、火神庙附近建成了老龙头火车站,地处俄租界内,1900年庚子之变中此站被毁,两年又重建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庚子之变,天津城陷落后,列强设置的管理机构都统衙门为消除天津对外的防御能力,借口是“街市地面狭窄,于各商往来运货甚为不便”,开始强令拆除天津的城墙,后建成东西南北四条马路。整个拆城从1900年11月26日至1901年1月全部结束。就这样,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天津城彻底消失了,成为当时第一座失去城墙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城市的拆除城墙活动

清末民初,是一个动荡与嬗变的时期。尽管高大的城墙为保障封建王朝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终究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这之后,国内许多城市也陆续拉开主动拆除城墙的大幕。

此处列举几座

1、杭州

杭州的情况跟北京相似,根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十七册建置考中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沪杭甬铁路设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州拆城之始。及至民国元年,杭州开始拆城,同时拆毁旗下营,即以城址修筑马路。”

2、汉口

与杭州同一年(1907年),也就是京汉铁路通车的第二年,城墙日益成为阻碍汉口城市发展的障碍,存在了仅43年汉口城墙开始被拆除,将城基改筑为马路。

3、上海

与北京、天津这些城市不同,上海虽然是大城市,但城墙产生的历史比较晚,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

上海设县治始于元朝,至明嘉靖年间因倭寇问题才得以“建造城墙”,起初城墙比较简易,此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间都曾对城墙、城壕进行修复、加固。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列强们开始划定租界地。

论规格,上海还是只是个县城的架子,但要是论商贸,上海在1853年就取代了广州通商口岸老大的地位,已经是东部沿海的商业中心城市了。

到了清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人就在《申报》撰文,说老城内是“粪芥满路,泥土埋足,臭气穿鼻,其污秽不可言状”,而租界地内,却是“街道整齐,廊檐洁净。”由此引发了是“拆”是“保”的争辩,甚至有中间派提出了不拆城墙,多开城门的建议。但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时任上海民政总长的李平书提出了拆城的想法。于是乎,人多力量大,凭借着双手和各种工具,从1912年1月19日开始,断断续续,到1914年才把城墙给平了,剩下的砖头瓦块填入旁边的壕沟内。

4、作为南国之都的广州,根据杨国庆主编的《中国古城墙》一书中介绍,广州的城墙拆除活动是从1918年开始,修筑马路,导致广州城墙大规模损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城墙旧影(德国,恩斯特·柏石曼的《中国的建筑与景观》一书,1926年)

5、武昌

对于武昌的城墙拆除工作可以说是曲折多变,根据《武昌旧城》一书中的介绍,在1890年,清廷计划修筑粤汉铁路时就曾打算拆除东垣部分城墙,但被否定,只是在城墙上新辟了一个通湘门。但到了1919年,湖北一批绅士们联合倡议拆除,要拆城修路建商场,发展经济,但因反对声众,拆城之案被搁置。到了1922年时任湖北督军萧耀南又提出拆除城垣之事,结果相关部门联合磋商之后,认为“似宜从缓办理”的意见,此事再度搁浅。1926年8月北伐时,北洋军死守武昌城,在攻克城池后,当时的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就提出要拆除这一“封建堡垒”,但因一批湖北籍人士不同意,一时间拆城一事又不了了之。但到了是年10月,湖北地方成立了武昌拆城办事处,拆除城墙工作正式启动,到1929年,整个武昌城垣全部拆除,拉开了现代武昌城的建设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