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经常有人会说这么一句话,‘人生就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而在伯恩的世界中,把人们在舞台上的各种社会交往进行了编程化,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发展顺序都是经过编程的,而这编程有着三种来源:分别属于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或者儿童的自我状态。也就是说,这种编程来自社会物质和个体特质出于适应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会以游戏的方式去呈现。有趣的是,伯恩在《人间游戏》一开始就系统性的对这种游戏和消遣进行了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玩家数量:玩家数量分为是双人游戏、还是三人游戏,5人游戏或者是多人游戏。

2, 使用的货币种类:分别是文字、金钱和身体的一部分。

3, 临床类型:歇斯底里型(挑逗)、强迫症型(笨手笨脚的人)、偏执型(为什么这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抑郁型(我又这样了)。

4, 力比多分区:口腔(酒鬼)、肛门(笨手笨脚的人)、生殖器(LYAHF)。

5, 心理动力学:对抗恐惧、投射型、内射性。

6, 本能:施虐、受虐、恋物癖

除了玩家数量之外,还有三个可量化的因素,分别是灵活性,韧性和强度。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游戏是温和的还是暴力的。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去思考,现在家庭当中亲密关系的互动,亲子的互动,家庭的互动,无不都是处在这种游戏当中。再以此类推,抚养孩子,基本上就是一个教他孩子们玩什么游戏的过程。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阶层,也注定了不同的家长们喜欢不同类型的游戏,以及家长们会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去抚养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以一种轻松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感受到的那些比较复杂的人际互动,是不是感觉更轻松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