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穿着一件雪白的衣裳,身子胖胖的,嘴巴黑黑的,身上一节一节的,在旁边有几个小斑点,16只小小的脚,上面有几根细毛。放在手上,会觉得痒痒的,凉凉的,很舒服的感觉,不会掉下来。有时她驾着七彩祥云,呼朋引伴的来到你的身边。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小时穿黑衣,大时换白袍,造间小屋子,里面睡大觉。

育种

产卵

出苗

这是什么?这就是南召柞蚕。南召柞蚕业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境内有野蚕成茧,东汉光武开始人工放养。明嘉靖年间,“山丝产额甲于各县”,“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清代,南召柞蚕业进一步兴旺发达,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乾隆年间,代理知县陈之郧作诗赞道:“槎坡饶而利,蚕坡茧丝盈”,“以兹补乏匮,且以供职征”。

放养

蜕变

成长

南召县是“中国柞蚕之乡”,2005年荣获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认证,柞蚕养殖已有2000年历史。在城郊东庄、留山褚湾等村有人养蚕。

做茧

收获

仓储

生产加工丝绵

丝绸

蚕蛹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养蚕是许多南召人的经济支柱。清明开始,端午结束,养蚕开始后的每一天都很繁忙。南召人充分利用山坡优势,在栎树叶上养蚕。在炎热的夏季,农民朋友头顶箩筐,在山坡间来回奔波,不断给蚕儿寻找新家。

手工缫丝、合丝

蚕宝宝真可爱呀!它长着一个黄褐色的、小巧玲珑的头;它的身子像火车一样,一节一节的;它那长长的肚子上有十只大脚,胸前长着六只小脚,上面还长满了小刺。蚕宝宝看见了绿油油的树叶,都争先恐后地爬了过来,用胸前那带小刺的脚钩住树叶,沿着树叶的边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在蚕宝宝们吃的时候,树叶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一有动静,她就停止进食。

蚕的一生经历五个阶段,都改变着自己原先的模样。蚕卵是黑的,扁圆形,一粒粒比芝麻还小,在阴凉处可以过整整一个冬天,保持自己的形状不变。蚕蚁是也黑色的,像蚂蚁,喂了几天后,它就要脱皮,一脱皮,就变白了。变白后的蚕还要脱几次皮,每脱一次皮,就变一个样子,第一次脱皮的蚕,就是二龄幼蚕.相当于增加了一岁,当蚕脱第四次皮的时候,就变成了五龄蚕,五龄蚕再吃几天叶就变成了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这个过程又需要经历两天两夜,据说,一只蚕可以吐出1.5公里长的蚕丝!开始结茧的蚕样子看上去最痛苦,它们变得皱皱巴巴,尾部或全身变黄。我小时最不愿意看到蚕变黄,因为,它一变黄,那个每天吃叶又冰凉又白嫩还好玩的蚕也要走向生命的终结了。

蚕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从破卵而出到死亡不过两个月。它们劳苦一生,从咀嚼第一口叶子,经历第一次脱皮的阵痛,到吐完最后一根丝,产完最后一粒卵,直至生命的终结,只为了一个目的——下一代的延续。它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播撒了无数希望,却呈现给世界最华丽的绝唱。

养蚕辛苦并快乐着,这已成为南召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对于许多现代人来则说成遥不可及的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如蚕,辛苦劳作,不畏艰险,每次蜕变,都是升华。

(作者简介石为璧,河南南召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哲学,教英语,爱文史,读诗词,做宣传,足迹遍布南阳400余村,作品总浏览量已达4500万人次以上。)

编辑: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