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 老实人苏童笑死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余华: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 老实人苏童笑死我了

董卿曾问余华:“你是怎样走上写作道路的?”

你以为他会说是因为热爱文学么?

当然不是。

余华是这样回答的:“我写小说是因为不想上班,想睡懒觉。”

你能想象这就是那个把人写哭的严肃作家余华么?

他的小说有多苦,本人的采访就有多欢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余华作为脱口秀演员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走上写作道路是因为懒

余华,1960年出生于渐江杭州,后来随父母回到家乡海盐县生活,国家恢复高考后,他去参加高考,落榜了。

第二年再接再厉,又落榜了。

连续的打击让余华倍感失落,在父母的安排下,余华就到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

卫生院的老师傅没上过医学院,不知道怎么教人,再加上岁数大了,图省事,给他作了一次示范后,就让他直接上岗了。从那以后,师傅负责开方子、看报纸,他就负责拔牙。

那时候来卫生所看牙的病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牙齿松动要拔牙,这项工作也没技术含量,做得多了也就熟练了,时间长了,只要有人来看牙,余华操着钳子就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每天看别人的嘴巴,然后拔牙,余华心理开始不平衡了——这世上有这么多美好的风景,我为什么只能看别人张开的嘴巴?

这个忧伤的小青年透过卫生院的窗户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他发现对面文化馆里的人天天都是在街上东晃晃、西瞅瞅,自己都上班大半天了,他们还没人去,就是去了每天啥事也不干,心里就想着: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动了小心思,拉住文化馆的人就问:“怎么能去你们那儿上班?”

人家跟他说:“想进文化馆,要么会写作,要么会绘画和谱曲。”

余华权衡了一下,觉得写作比较简单。

可是不会写怎么办?

现学呀!

拿出一本《人民文学》杂志,翻了两页,看哪个地方用逗号,哪个地方用句号,觉得差不多了,那就开始干吧!

那时候的牙医工资不像现在这么高,当然写小说的收入也是杯水车薪。

可是用余华的话说:同样是穷光蛋,一个受累,一个清闲,我为什么不做个开心自由的穷光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小说能发表,从头到尾都可以改光明

写作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小说写完了往哪里投呢?

余华是有自己的经验的,先投有名的报社,如果稿子被退回来了,就投差一点的杂志社。

当时余华家住的地方有个院子,每天邮递员从他家路过,就把邮件往院子里一扔,听到“啪嗒”一声,街坊邻居就笑话他:“大作家,又退稿啦!”

就这样不断地投稿、退稿,当余华的牙医生涯持续到第五年,拔了一万颗牙时,他的转机来了。

有家报社看中了他的写的作品,就是嫌结尾处不够光明,问他能不能修改,如果可以,人家还邀请他去北京改稿,报销路费。

余华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对编辑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小说可以发表,别说改结尾,让我从头改到尾都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就买了票,坐着绿皮火车赶到北京。

前后花了一天时间改完稿,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在北京游玩了一个月,等逛遍北京各大景点,拿上报社发表出来的文章,揣着几十块的稿费,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等他回来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在小县城出了名,他是县里第一个受邀去北京的人,领导认为不能埋没人才,就这样,他如愿以偿调入文化馆工作。

当然,有想法的余华是不可能安安分分上班的。

第一天报道的时候,余华故意迟到两个小时,他想反正人们都在街上溜达,我来晚点已经算不错的了。结果到了单位一看,他居然是第一个到的。

哈哈,余华一拍大腿,这个单位真是来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余华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写作。

不久后,他同时收到三家著名杂志社的约稿函,从那一刻起,他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作品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识字少

随着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余华一跃成为当代优秀的先锋派作家,《一九六八年》《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诞生后,则彻底奠定了余华在文坛江湖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有评论家说:“余华的作品简洁,文字有力,不知不觉中带你接近目的地。”

对此,余华却回应:“那是因为我认字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笑出鸡叫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余华不愧是玩文字的,把凡尔赛演绎到了极致。

其实余华说得也是事实,六十年代出生的余华确实不像现在一些文学家那样有高学历,但就像余华说的,认得这些字写小说足够了。

正是因为没有学过华丽词藻的堆砌,他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简洁、直达人心的风格。

当然,认识的字少,不仅不影响写小说,也不影响脱口秀的发挥。

有人问余华:“您给自己的作品《活着》打多少分?”

他回答:“打9.4分。”

“那剩下的0.6分呢?”

“你去问豆瓣吧,豆瓣给打得9.4分,我觉得比我打得高,那当然按照它的来。”

呃....

您是原作者,您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算完,余华不但调侃自己,连好友都无辜躺枪。

有一次,余华和其余几人一起去参加文学论坛,主持人让他们各自说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写作?

余华:不想拔牙,想睡觉。

莫言:想买一双皮鞋。

王朔:招女孩子喜欢。

等轮到苏童的时候,他死活不上去了,苏童原本想说的是自己热爱文学,但听了前面三个人的理由,他觉得自己写得太丢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等人就安慰苏童说:不不不,你说得很好,我们说得才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来源于生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靠《活着》活着

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每个场景、情节,甚至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字字斟酌、细细打磨。他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求甚高,这使得余华老师的作品部部经典。

但这也注定他产量不高,有些人对余华的能力产生了质疑,甚至讥讽他“江郎才尽”。

余华理直气壮地回应:“我靠《活着》活着”。

写得少又怎么样?

就说作品好不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承认自己确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作者,他说:“我早上要看NBA,晚上要看足球,确实挺忙的。而且你看很多著名作家,也就那么一两个作品流传甚广,所以我就少写点好了。”

的确,《活着》这部小说,1992年出版,将近30年后余华还能凭借它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可见余华老师说靠《活着》活着,真是大实话呀!

其实余华自己也很纳闷,这部几十年前的小说为什么会一直畅销,不是应该早就被人遗忘了么?直到他遇到一位语文老师。

那个语文老师说:“曾经我的语文老师让我读《活着》,后来我也让我的学生读《活着》。”

所以人在成长,但是作品的受众却没变,甚至还多了。

余华说:“我最需要感谢的,是语文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高产并不影响作品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连好友莫言都酸溜溜地说:“数量上他比我少一半,但是影响力上却是我的一倍。”

余华的小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因为他的文字冷漠中透露着真实,绝望中看得到安详,每个人都能从小说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余华这种写作风格与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写的小说肯定不会烂尾

余华的父母是医生,他从小就在医院里长大,看的最多的就是冰冷的手术器材和沾满鲜血的手术服,听的最多的是半夜响起的哭喊声……

童年生活的场景就像复印机一样,把世界最初的模样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每天面对鲜血和死亡,从最初的恐惧,到渐渐麻木,使他看待生离死别极其冷静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小时候每次去上厕所都要路过太平间,当时的太平间是没有门的。

即使每次都要直面太平间里的一切,他也不觉得害怕,天最热的时候,他甚至直接在太平间里睡午觉。

夏夜的燥热夹杂在冰冷的死亡气息中,既热烈又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大后的余华将记忆中的气息延续在作品中。

当有人问余华是怎么看待童年生活对写作的影响时,看淡生死的余华又发挥了段子手的本质:“别的不敢保证,至少我的作品肯定不会烂尾。”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阑尾小时候被割掉了,我父母、哥哥的阑尾也都被割掉了,我们全家都没有阑尾。”

这个反转真是令人猝不及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众的印象中,作家都是高高在上的,特别是像余华这样文字像刀锋一样有穿透力的文学大家,他们应该是严肃而不苟言笑的,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普通人,是亲切而又幽默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样风趣亲切的灵魂谁能不爱呢?

有人说余华将欢乐留给了自己,把悲伤留在了书里。

其实余华的作品表面上看是写人物命运的曲折、生活的无情,但是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意,主人公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直在坚韧顽强地挣扎。

任何苦难终会过去,活着才是唯一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能用谈笑风生的方式对过往淡然处之,才是令人钦佩的。

就像福贵,即使晚年萧瑟、一无所有,也要继续放声歌唱,并且能淡然地跟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因为只有被命运狠狠地鞭挞过,才会懂得生命的不易。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余生很长,愿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生活,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生动有趣,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