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召开。本次大会包含主旨大会,以及科普融合发展大会、科普作品创制大会、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

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邀请了长三角地区11位科技传播院(所)长,共同聚焦新时期科技传播发展,就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研讨会以“协同育人·创造未来”为主题,设有“科技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传播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2场主旨演讲论坛。

“科技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论坛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就《面向“科技强国”战略的科技传播人才文理交叉培养模式》发表主题演讲。李本乾教授指出,科技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回应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也需要适应科技传播产业的发展趋势,科技传播人才知识结构建设需要重视理论、技能、实操三个方面。李本乾教授基于交大实践,介绍了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基本思路,阐述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他表示,交大正在围绕课程建设、双向引智、实习实践和作品转化,打造中国特色科技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以产助学、以研促产,学训结合、训创融合,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大伟围绕《科技传播教育产学研实践》这一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张大伟教授指出,科技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相似的特点,均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打造高品质原创IP和培养具有文化创意和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张大伟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科技+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的“复旦方案”,通过打造“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跨学科学程、建设“科技+文化”创意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复旦大学童类人创造社,形成以基地孵化项目、以项目制作精品、以精品培养人才的“科技+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王峰在《大语言模型与传播学科的发展》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关于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所受到的影响及应对方式的几点思考。王峰教授指出,大语言模型已经对传播科学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影响,对于语言表达类、复制性强、数据驱动型、媒介驱动型等学科的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大的影响在于知识和技能变得易获得,固定知识和表层技能变得贬值,个性化的知识变得更加重要。王峰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既是传播学科的挑战,也是机遇,传播学科需要主动迎接、积极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做了题为《如何培养一流创新型科技传播人才》的主题演讲,从万物互联推动传媒产业生态重构的大背景出发,分享了对科技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理念的再思考,以及对于科技新闻传播新趋势的预判,并介绍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教学模式在科技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严三九教授指出,科技新闻传播的“主动选择”时代、新闻产品的“商品化”趋势、科技新闻传播组织的“扁平化”趋势,促使科技传播人才培养应该从“单学科”走向“多综合”,追求人才发展的长期目标,强调任务主导型”课程体系设计和重视“过程性考核”,注重社会认知、技术操作、社会创新、开发运营、职业责任和道德担当的综合能力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辰瑶带来了题为《数字时代的科学新闻:挑战与创新》的主旨演讲。王晨瑶教授介绍,科学和新闻两者内在联系密切但也差异明显,科学新闻是两者的交汇点,是桥接科学家、公众、记者之间的重要中介。王辰瑶教授指出,数字时代为科学新闻带来了新挑战,包括大量非制度化传播节点、生成性智能技术、舆论环境风险等,因此科学新闻的未来发展需要建立认知层面的“合作网络”,创新科学新闻叙述模式,并推动课程建设、校园媒体、校企协作等科学新闻教育实践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传播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论坛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主持。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健发表了《上海天文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思考》主题演讲。刘健副馆长介绍了上海天文馆“连接人和宇宙”的建设理念,从展品角度说明了天文馆对于科技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并从馆体建设、科普展品、全民教育,讲述了上海天文馆了产学研协同的实践故事。刘健副馆长多方面阐述了“精心设计、匠心打造、用心管理”的上海天文馆实践,给出了打造个性、分众、开放的无边界博物馆的期待,提出“科研科普化、科普学术化”的发展方向,从平台、心态、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韦路就《四全协同,培养科技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发表主题演讲。韦路教授提出,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需要落实“四全协同”。韦路教授以浙大传播人才培养为案例,讲述了“四全协同”的生动实践:“全员协同”要求探索“政产学研”跨界协同育人模式和建立“三圈融合”的人力资源体系,“全科协同”号召建立交叉会聚的学科发展格局,“全程协同”意味着构建全流程、全周期、全生涯育人机制,“全球协同”则表现为一组育人项目、一组研究平台、一本国际期刊、一组国际会议、一个国际联盟的“五个一”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张聪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构建科技传播新格局》发表了主题演讲。张聪慧副所长从国家战略角度,阐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其与科技创新“一体两翼”的地位。张聪慧副所长梳理回顾了教育和科技在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表现和实践进展,介绍了上海市在全市科普工作联动机制、特色科普品牌打造、科普设施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及多层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效。张聪慧副所长指出,未来希望通过深化教育科技合作、高校院所联动协同,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推进机制 ,深化科教融汇,全面推进打造科技传播的新体系和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做了题为《“科技传播新文科建设”:科技传播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的主题演讲,介绍了技术驱动下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科技传播培养实践。周荣庭教授从“火花学院”、“光影夜游乐园”、“边城四季”等案例出发,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教育与传播实验室的科学教育与传播学科建设实践,探索技术驱动的传播人才培养实践,促成师生共同成长,打造“科技、文化、艺术”三方结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CST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学术委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科技传播中心主任王国燕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关于《跨学科视野下的科技传播学科发展与协同育人》的观点,从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环境与气候传播、健康传播、科学教育与文化、科学共同体的交流、科技创新与制度完善等方面介绍了科技传播的跨学科表现。王国燕教授重点介绍了国际(公共)科技传播学会(PCST)的发展情况,并期待在上海举办的2027年PCST世界科技传播大会。王国燕教授也介绍了苏州大学科技传播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科技传播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王国燕教授表示,科技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研融合、理论实践联动,积极抓住智能化趋势为科技传播协同育人带的新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产业专委会主任卢昱针对《科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创新教育》发表了主题演讲。卢昱主任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在联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和纽带作用。在演讲中,卢昱主任详细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五个阶段,以及在创新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他提到,科技创新能力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素养、科技通识和科技训练的前置条件,科技创新服务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因此科技创新是一整个体系,在未来科技传播中,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展,共同探索“科技创新指导力”体系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次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上,11位学者就科技传播新文科建设、协同育人等展开讨论,思想与观点的交锋精彩纷呈。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了长三角地区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协同发展合作,为共同培养一流科技传播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和科技传播“一体两翼”战略,为更好地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不懈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