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评论本文有机会获奖,规则详见文末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说,今年2月以来,预定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 #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为什么寺庙旅游突然火了# 等话题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香的事情咱们先按下不表,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上香的地方——寺庙。如今我们常常将“寺”和“庙”二字连用,寺和庙似乎成了一母同胞,区别不大。但其实,“寺”和“庙”原本是不同的概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寺——非临时机构

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早已有之,作为皇帝的行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大理寺

平时大家看电视剧,总是会听到“大理寺”。 那“大理寺”在古代究竟是什么机构呢?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秦汉时期,大理寺称“廷尉”,到北齐改称“大理寺”,之后为历朝所沿用。明清时期,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直到清末新政,大理寺改称为“大理院”。民国中期,更名为“最高法院”,直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帝王行政机构中,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馐)、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等。

另据唐代百官职位表中记载: “汉以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在周代通“侍”。周礼天官有谓: “寺人,掌王之内人。” 意思是说,寺人,相当于侍官,有亲近侍候君主的意思,因此在之后有朝代将“九卿”列为“九寺”。

还有来自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解释是: “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这更加验证了“寺”在中国古代原本就是官府治事的所在。

此外,“寺”在古汉语中有“持续”的含义。 也就是说,古代以“寺”冠名设立机构,其中一层重要的意义是在说明,这些机构的性质并非临时的,而是持续、稳固的 。

佛寺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帝王将教授法佛,以及供僧团居住、学习、修习的场所也以“寺”冠名,以示重视。在这个意义上讲,最初的佛寺同样是作为政府的办事机关、教育机构的角色存在,只不过是专门负责弘扬佛法、教育方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刘庄特派使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由鸿胪寺负责接待。后来佛法受到普遍欢迎,汉明帝便将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并于第二年在洛阳城雍门的西面,按照天竺僧伽蓝摩的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用作专门传布、学习佛法,教化社会人心的专门场所。

因为当时的经书是两位僧人从印度用白马驮来的,因此朝廷将这些房屋按照当时政府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重要的政府办事机构的命名法则,也称为“寺”,叫做“白马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

佛教建筑专有名词

隋唐之后,寺作为帝王官署的称谓逐步减少,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推行,九卿寺依然并行存在,但基本已无实际权力。此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寺”这一名词,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山寺

如我们常说的: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卧佛寺、四川华藏寺、陕西法门寺等,都是国内时至今日以“寺”冠名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佛家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林寺

佛寺竟然相当于大学?

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佛寺的作用,和今天的大学有些相似,有着教育的作用。

佛寺里有藏经楼,在藏经楼里,不单单是佛教经典,还会收藏儒家、道家等的文集。王阳明、朱熹、范仲淹等这类大儒学者们,都曾经长期来寺院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佛寺里也会经常举办一些讲座,感兴趣的老百姓都可以进来听讲,既有普及佛法的作用,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共同参学的场所。

2. 庙——祭祀先祖之地

庙,在中国的发源历史可能比“寺”更悠久 。

据《魏书·地形志》载: “高平,二汉属山阳……有痴水、千秋城、湖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伏羲庙”的创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魏时就已经作为一方名胜存在了。在中国历史上,“庙”的发源可能比“寺”还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羲庙

那“庙”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以怎样的角色存在的呢?

实际上,“庙”最早是古人用以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称“宗庙”。

《礼记·祭法》中说: “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普遍设有祭祀祖先的“宗庙”。因此,帝王的祖庙称“太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可按制建立“家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庙

汉代以后,庙的演变形式逐渐丰富起来,由之前主流的“宗庙”形式,演变成中国人供祭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关帝庙、女娲庙、龙王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屈原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祖庙

庙与朝廷

古人常以“庙”来指代皇宫的前殿,也指朝廷,如“庙堂”“庙廊”等。而据推断,至少从唐朝开始就有这种用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韩愈《荐士》提到: 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

晚唐杜牧《东兵长句十韵》诗曰: “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

宋代黄庭坚 《流民叹》: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宋代陈与义《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而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更有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由此来看,庙堂在唐代以后被用来指代朝廷已经比较普遍,宋代更加流行。

智慧认识“寺”和“庙”

通过了解以上“寺”与“庙”的发源历史,我们已经清楚了“寺”与“庙”的不同。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是去“寺”,还是去“庙”,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

正如媒体所评,与其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提高,当工作选择、谈婚论嫁、适应社会等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祈福许愿、期待美好实属人之常情,我们不妨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对年轻人祈福、上香等行为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来源:宏罗观史、北京日报、百度百科等

每日赠书活动

在本文末留言即有机会获得

清华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精品书籍

活动规则:

1、关注“河南卫视”公众号, 并在活动文末评论区 留言;

2、将活动文章链接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 转发分享, 号召大家来为你在活动文章评论区的留言 点赞哦 (确认获奖前工作人员将核对朋友圈等 社交平台转发活动文章的截图);

3、活动文章发出的下一周周五(节假日顺延) 河大卫将统计并私信通知 留言点赞数最高 的一位, 寄出纸质图书;

4、同一账号每月只有一次获得赠书的机会。

快快留言点赞转发起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满时节又逢君:宋英杰、房琪、王阳明古今漫谈小满哲思

没有一条鱼能从河南饭桌全身而退!

为啥有小满,没有大满?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王一通 编辑丨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