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国父孙中山国葬,64名杠夫抬着灵柩前往火车站,要将先生的棺椁送往南京中山陵,途中30多万北京百姓自发的为其送行
一、逝世于北京,享有国家级葬礼
1924年,著名军阀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邀请孙中山先生赶赴北京商谈国家大事。虽然当时孙中山先生因为肝癌病重,身体虚弱,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依旧欣然应允。但抵达北京后,先生病情却突然加重,最终死于北京,之后灵柩被安置在了北京香山碧云寺,直到四年后才被迁往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的此次葬礼,当时全国前后有74万人参加,涉及国内各阶层,视频中,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先是被礼兵们抬出寺庙,随后再由64名杠夫一起抬着进入北京城区,期间我们可以看见先生的夫人宋庆龄也在队伍之中,不过以防周边的媒体记者打扰到宋庆龄对先生最后的送别,秘书一直在旁给她打着伞,隔开她和人群。
当时先生灵柩的行进路线是先从碧云寺出发,行进48华里抵达西直门,到达天安门后就可以穿过正阳门,到达火车站了。之后灵柩被送到专列,开往南京。不过,运送先生灵柩的专列会在沿途火车站稍微停留,以供周边城市的官员和民众前来吊唁。
而抵达南京后,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已经提前到达目的地,做好迎接的准备工作,这里面都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随后灵柩被抬上了威胜号军舰,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达到岸上后,并不会马上下葬,而是将灵柩送往国民党中央党部祭堂,安放三日,以供各界人士瞻仰,并且由蒋介石主祭。
随后就是下葬的仪式,从中山路前往紫金山,送灵的人则是黄埔军校学生,这也是感念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之功,并由军队护送,保护灵柩安全,最后所有人要经过392级石阶,其寓意则是全国3亿9千2百万的百姓,接着101响礼炮响起,全国百姓默哀。而孙中山先生的去世,之所以全国上下一片悲痛,是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生于乱世,图强救国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1866年广东省香山县,由于生在农村,家境比较贫寒,先生在很小的时候,最崇拜的英雄人物就是洪秀全,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洪秀全面对清庭的剥削敢于反抗,面对洋鬼子的枪炮敢于真刀真枪的正面开战,所以每每听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失败,孙中山先生都会为此惋惜,可能当时先生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将来对中国的影响会远远超过洪秀全。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来到了檀香山居住,不久后的孙中山便在檀香山,香港,广州这几个当时比较开放的城市进行学习深造。因为这几个地区要么是租借地,要么属于通商口岸,因此这些地区洋人的势力比较强盛,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弊端自然是丧权辱国,利则是这些地区受洋人影响,近代化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而孙中山就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西方教育,逐渐了解了西方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几年后甚至加入了基督教,成为了基督徒 ,后来又考入了香港中医书院,或许这一时期的孙中山先生只想治病救人。
虽然当时孙中山先生有一颗爱国之心,将来甚至做出了颠覆清王朝的伟大功绩,但是平心而论,早期的先生并没有放弃清王朝,甚至情感上偏向于谭嗣同这伙人,想要辅助大清使其效仿日本,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将清王朝从新变成一个开明的国家。
当时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孙中山先生曾上书李鸿章,希望其招收大量人才,任用人才,利用中国之地大物博,发挥其威力,并向李鸿章提出了大量改革主张,但是这些书信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数次的救国梦被破灭,也让孙中山先生彻底认清了,清王朝这个腐朽且不可救药的面孔,既然救不了你,那就只能毁了你,像西方国家一样,从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
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组建了兴中会,在誓词中宣布“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宣言,彻底的走上了反清救国的道路,在此之后孙中山开始在暗中秘密准备,并积极联络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为起义做好准备,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起义准备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却被清庭发现,孙中山先生只能流落他国,在国外准备反攻事宜。
推翻清朝,联俄荣共
1929年,国父孙中山国葬期间,为何祭吊者达74万人 ,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他当时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究竟做了哪些贡献?
1900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八国联军打开了北京的大门,清王朝的脸面再度被放在地板上被人猛踩,慈禧太后和光绪只能出逃皇宫。而这一年,天下的百姓对清王朝也彻底失去了期待,原本以为义和团和清军联手就可以挽回败局,结果丧权辱国的更加彻底,割地赔款的更加严重,整个国家似乎已经看不见希望在哪里了。
也正是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遣郑士良到广东三洲田发动起义,起义开始进行十分顺利,以一些热血爱国青年为主力,打的清军一度崩溃,但是由于后勤补给不足,清军开始反攻,起义失败,而这次起义也让孙中山先生看出百姓对清王朝还没有绝望。
所以,在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开始反思自己内部出现的问题,逃往日本期间开始招募大量身处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并积极与国内的革命团体联系,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而我们所熟知的国民党十六字箴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分地权的革命纲领便是由此而生。
而确立纲领之后,先生的起义步伐又进一步加快了,但发动了数次起义后,可是都以失败告终,但先生却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那就是老百姓的态度已经由第一次骂革命党人是乱臣贼子,到默不作声,态度保持中立,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姓已经持观望态度,不再支持清政府了。
之后,黄花岗起义则彻底印证了先生的这一想法,此次起义,革命党人依旧是以失败告终,并且损失惨重,但是此时民间的百姓们却开始对革命党人抱以同情的态度,甚至对于起义失败表达了惋惜,说明此时清政府已经到了让百姓绝望的地步了。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内部得出结论,光靠这些爱国学生和青年,力量毕竟薄弱,虽然有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可是还是缺乏正规武装力量,于是为了补充这一短板,同盟会将目标定在了新军的身上,这些新军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士兵和军官,接受着西方的教育,很容易与同盟会产生共鸣,如果可以将他们拉拢过来,革命离成功就不远了,而革命党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之后,武汉三镇的新军相当一部分军官和士兵都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新军彻底控制了该地区,起义的号角传遍了中华大地,各地无数的反清力量纷纷站了起来,加入了这次战斗。
就在此时,孙中山先生赶赴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和清庭宣战,当时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清政府启用袁世凯率领北洋六镇军队前去镇压,结果袁世凯两头通吃,一方面军事打击武汉三镇,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要好处,在与孙中山达成协议后,袁世凯迅速逼迫皇帝退位,大清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先生的理想完成了一半。
之后,在将位置让给袁世凯之时,袁世凯曾经答应过孙中山先生会好好治理国家,结果水到渠成后,袁世凯翻脸不认人,这让先生大为光火,尤其是宋教仁被杀后,两人矛盾升级,开始兵戎相见,不久后袁世凯复辟帝位,遭到了反噬,抑郁而终。
当时孙中山先生虽然继续进行着革命事业,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方向,革命事业一直都不顺利,甚至被军阀所利用,正在先生苦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这位领导者猛然惊醒,他发现中国不仅仅只有资本主义一条路,还有其他的道路。
此后孙中山先生开始积极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在1922年,这一历史时刻,孙中山先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苏俄方面的援助,并为此正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之后,为了让军队更加正规化,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邀请共产党辅助自己,训练军队,主抓思想,为我国强化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也正因为孙中山先生这一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的奉献,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才得以被推翻,他的精神则像一面旗帜,引导着后续的革命者,这样的伟人去世,怎能不举国悲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