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说起韩信,想起的多是跟他有关的成语,如多多益善、四面楚歌等,但还有一句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是与他有关。这就是一个比较凄惨的故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早年曾四处寻职投奔刘邦,也只是因为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恃才而骄,不愿意委屈自己,所以才换了主子。

开始时,韩信在刘邦这里也没有被重视,正想再次离开之时,萧何说服了刘邦,这才让韩信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韩信在跟随刘邦打下汉家天下的过程中,是不可取代的左膀右臂。他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平齐、名扬海内,威震诸侯。在垓下之战中献计“四面楚歌”,击溃项羽,为刘邦称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且韩信忠心耿耿,旁人劝他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呈三足鼎立之势,他也从未答应。可以说汉朝的建立有他很大一部分功劳,此后也受封楚王,一时间风光无限。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智慧、军功并存的开国元勋,最后却被降为淮阴侯,囚禁于长安多年,最后甚至被骗秦宫内以谋反罪论处,吊死并夷其三族,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的谋反罪大概能分成两个部分,在被软禁在长安之前,他私藏项羽手下将领钟离眛,引起刘邦怀疑,以谋反罪逮捕他,但此时刘邦并没有杀掉他的想法,而只是降低爵位并软禁。

韩信在长安期间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不屑于与以前看不起的人共事,就称病不出,甚至不去上朝。直到五年后,边疆将领陈豨谋反,刘邦带兵前去平乱。吕后在朝中主政,放出假消息,说刘邦平乱成功,群臣都要前来祝贺。

同时,萧何亲自登门拜访,以丞相身份劝说韩信应当前往宫中向刘邦道贺,也许还能有一丝机会被赦免。

面对这位有着知遇之恩的恩人,韩信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想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他来到宫中准备祝贺之时,却被武士们马上制服,同时听到了吕后的命令,马上被拉入长乐宫存放编钟的宫室中吊死,罪名为私通边境将领,意图谋反,一代兵仙就此消失。

但关于他到底有没有谋反,究竟是不是冤死的争论一直持续下来,直到今天。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描述他谋反过程的说法和证据,就会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或许在被降为淮阴侯前,私曾项羽手下将领这一做法,能证明韩信怀有不可告人的想法,那么最终坐实他谋反罪名的那封舍人书信却更像一个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史书记载,吕后知道他想要谋反,是通过韩信府上的一个舍人,也就是一个照料他日常起居的小官的汇报,说他曾与陈豨屏退旁人秘密谈话,讨论关于谋反的细节。具体为陈豨在边境作乱,引诱皇帝出征,然后韩信趁都城空虚,发动奴隶囚犯控制都城,完成叛乱。吕后担心此事若成真,他孤儿寡母将落入旁人之手,于是骗韩信进宫杀掉了他。

但是,且不说若是屏退旁人,这位舍人又为何能听到这次对话,对话内容又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只说如果他想要谋反,或者说如果陈豨想要谋反,他们为何要找彼此合作呢?

从陈豨的角度来说,此时的韩信早已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齐王,手中既无政治权力,也无军事权力,还被皇上忌惮,并派专人看守,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

而从韩信的角度来说,他心高气傲,被降为列侯后,也看不起同为列侯的那些人。《史记》上记载他“羞于绛灌等列”,连一起打天下的同事都看不上,又怎么会与一个小小的将领陈豨共商大事呢?后人推测韩信是被冤死的,也多从这个角度出发。

韩信是不是真的打算谋反,暂且按下不说,毕竟这段历史已经相当久远,当时的人证物证均已消失殆尽,是非对错也无从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下令杀他的不是身为皇帝的刘邦,而是他的皇后吕雉?吕后又为什么有这样的胆量下令杀掉一个大臣,而且事后没有任何惩罚?

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来讨论,这其中的原因呢?最广为人知的是樊哙和韩信间的矛盾。据说某天他突然心血来潮,前去拜访武阳侯樊哙,樊哙非常高兴,大摆宴席款待他,并对其破格招待。但在过去,樊哙因为行事粗俗被韩信所不齿,如今二人却同样爵位,这让韩信感到非常难受,从樊哙那里出来后,他说自己如今“生乃与哙等同伍”。

但是樊哙此时的另一重身份是吕后的妹夫,传说这桩婚事还是吕后一手促成的,所以当这句牢骚话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时,她非常的不高兴,认为韩信这是看不起吕家,往大里说是看不起皇室,于是对他起了杀心。

但或许还有另一层原因,当时后宫里正在为一件事争得不可开交,那就是皇位继承人该是谁的问题。刘邦想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吕后坚决的捍卫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后是一个颇有手腕的女人,他极有可能为了儿子的继位扫除障碍,包括铲除那些可能支持刘如意继位的人,而韩信为了讨得刘邦的欢心,很有可能和他一起支持刘如意做皇太子。韩信本人也能力极强,所以为了儿子能够顺利继位,吕后决定杀掉他,不留后患。

无论哪个原因,归根到底都是韩信与吕后不是同一个阵营所导致的杀身之祸。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虽然下令动手的人是吕后,但背后的受益者却是刘邦本人。这种说法也有迹可循,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故事了。

据说在被囚禁期间,刘邦曾与韩信一起喝酒,期间说到了能带多少兵的事情。刘邦问,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能带10万。刘邦问,那你本人呢?韩信却回答,如果是我带兵的话,那当然是多多益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

大王能带10万兵,那你能带多少?我多多益善。尽管以“陛下最善驭将而不善驭兵”补救,却已经在刘邦心底留下了怀疑的种子。韩信此时已困顿如此,仍如此狂妄,口出狂言,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同时也提醒了刘邦,此人极富才华,留着不除,必成一个心腹大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自己还活着,还能镇得住他,但自己身后呢?如果对自己的继承人不服气,找到机会谋反,夺取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该怎么办?而且在打天下的时候,韩信就多次挑战了刘邦的底线,功高震主,于是他便起了杀心。

但刘邦碍于多年共事的情面无法下手,也不想落得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于是便默许了吕后的行动,将韩信交给吕后处置。这就能解释为何吕后只是暂时主政,却敢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而且事后没有任何处罚者非议。

关于这种说法,另一个证据是,当刘邦终于平乱成功回到朝廷之后,吕后向他汇报此事。史书记载他的神情是“且喜且怜之”。

“且怜之”可以理解,毕竟韩信追随刘邦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为他打天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且喜”便正好说明了在刘邦心中已经从故友老臣变为了一个威胁,为了汉室安康,统治长久,不得不被铲除的一个威胁。

种种原因,种种说法,因时间久远,都只能作为一种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韩信被杀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主导人,众说纷纭,至今也并无定论。或许这些只能作为一个谜团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韩信的悲惨结局,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原因。

首先,他太过有才华,又功高震主,不利于皇帝统治地位的稳固。

其次,他不懂收敛锋芒,恃才而骄,心高气傲,学不会看场合说话,也学不会和他人友好的来往。简而言之,就是只知道怎么带兵打仗,而不知道怎么做人。

韩信又在楚汉战争期间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如要求刘邦将自己封为齐王,又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兵权等,尽管当时刘邦为了最终的胜利均忍辱负重,一一应下,但当天下太平之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必然会被清算的。

因此,韩信若更加懂得收敛,或许能够颐养天年。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为了汉朝的长久统治,即使是战神、兵仙,他也必须被根除,只留下一个让后人唏嘘不已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