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民族企业手撕外资企业的时候,群众都知道该站谁。

可民族企业撕民族企业的时候,群众一时间无所适从了。

今天(5月25日)上午,长城汽车官博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点名道姓,举报比亚迪两款汽车质检不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城汽车的意思是,早就举报比亚迪了,但现在这个案子,有关部门迟迟不处理。

所以干脆就把事情亮出来,给大家看看,同时也给有关部门一些处理问题的动力。

眼看负面信息潮水而来,比亚迪也不是吃素的。

午间,比亚迪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给翻译翻译,意思就是:

对于长城的检测报告,我们就不承认这是有效的,而且我们已经在有关部门那边测过了,有背书的,你还瞎测什么呢?

都是民族企业,不要搞自家兄弟可行?

这就是一波常规的公关操作,熟悉的民族感情牌。

而且可能是因为着急,“权利”都写成了“权力”,可见公关部门的急切之情。

所以,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

比亚迪的两款车,到底有没有质量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件事的争议焦点,就在于企业造车的成本控制。

长城举报比亚迪,理由是排污不达标,不达标的原因是,比亚迪的这两款车采用的是常温油箱,而不是高压油箱。

这就导致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冲洗充分,排污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另一方面,最新的“国六”排放标准又很严格。

所以为了满足国检标准,很多车企不得不安装高压油箱和油箱隔离阀,这就要额外花上2000元左右的造车成本。

长城不服的点,就在于比亚迪这两款热销车型,在没花这个成本的基础上,还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测。

于是长城就不服,就自己买车测,然后拿着不合格的报告,去举报比亚迪。

所以这件事情不仅搞得比亚迪尴尬,也搞得有关部门尴尬。

我国的行业检测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法规严,监管弱。

对于民族企业品牌,常常是有所照顾的。

现在长城拿出不合格的报告,直接把本来“看破不说破的事情”放在台面上讲了。

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两个后果:

1、监管部门复查没问题——公众质疑监管部门偏袒,收了比亚迪的钱,或者更加坚信比亚迪牛逼。

2、监管部门复查有问题——打自己脸,同时比亚迪被迫大面积召回,损兵折将,口碑下滑。

在这里,我倾向于长城的检测报告是真的。

为什么那么说?

因为现在的比亚迪之于汽车,正如华为之于手机,两个都被戴上了“国货之光”的标签,而且企业资金、公关力量都很强大。

动这样的企业,没有十足的把握,估计是不敢的。

此外,比亚迪早年为了降成本,提销量,也是常年游走在法规边缘,行业内也清楚这些个道道,拿出来都是可以做文章的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如何,接下来的剧情,肯定是一场腥风血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些腥风血雨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一来,如果我们的民族企业如果一直处于一种弹冠相庆,相互包庇,闷声发财的环境。

那么,受伤的只会是消费者。

相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才能买到更好更优质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来,这种举报,我认为是良性举报。

同行相互拆台,其结果是大家能重视一些消费者看不到的质量问题,这就有利于行业标准的确立和规范。

这种标准和规范一旦能有效执行,我想受伤的不是民族企业,反而是利好民族企业。

因为只有搞好质量,挤压行业灰色地带,促进高标准强落实,我们的企业才能走向世界。

从而不至于陷入“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逼”的尴尬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亚迪说,要多做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

什么是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

不是天天互相吹捧,而是这种良性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