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朗费罗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漫天阴雨,不会只倾注到一个人的生活中。”

我觉得这倒是挺适合保险公司的广告,既风雅又有形象。

最近几年亲历不少事儿,我真的会对“明天与意外不知哪个先来”心存惦记,人生这场大冒险游戏,是需要自己拿捏风险的。

换个角度看,人生的每一步,只要不犯各种大众经常会犯的错——如贪玩、追求刺激、虚荣等——就已经能躲避大量悲剧。

在规避风险方面,社会面情报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忽略。

比如,我们都知道AI技术正在疯狂发展,拨开各种未来幻想无限美好的文艺壳,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AI技术的疯狂发展,必然要颠覆目前我们的职场结构,甚至颠覆我们的生存结构。

哪怕你是一位著名歌手,如今的AI也可以以假乱真,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被量化”+“被复制粘贴”,那么,你“被下岗”的日子就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实角度看,很多人都追求考编——这里的编制不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

诚然,对于中国这样一样历史悠久的国家,体制的确是风险最小的“职场”,但如果稍微熟悉一些历史或文化,就能明白,体制内的“风险”与“机遇”又不是“普通玩家”就能从容应对的。

现实一些说,单就个体的长期平均回报看,体制外更高——因为机会更多,受限更少。

我们不要抬杠一些“幸存者偏差”,只说一点,如果追求安逸,期待稳步老老实实升职,体制内肯定是上上选。

如果我们将眼界放开,对于广大“打工人”而言,打工的风险在于【确定性】。

如今的35岁门槛意味着,如果我们选择在年轻时忽视它,就必然要吃亏。

我们虽然不必说“一定要创业”,而是说“创业”也是一种“打工”——它的问题在于风险【不确定】但【可控】。

这就是我读樊登这本《低风险创业》的第一个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风险创业》开篇就提出——

“一直以来我们可能误解了创业这件事,认为高风险才有高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善于冒风险,而是善于控制风险”。

相似的描述我在贝佐斯的那本《长期主义》里也看过,这就是“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因为善良,所以会有分寸,而聪明的反面就是自负,自负会让人意识不到自己本事的有限性,甚至把运气视为“实力”,然后,就是生意场上常见的“卖房创业、借钱创业、急速扩张、疯狂贷款”,紧接着“携款跑路、破产跑路”,最后“客死他乡”、“被人追杀”、“锒铛入狱”。

若以“善于控制风险”出发,《低风险创业》则以7个可复制的能显著降低创业风险的逻辑出发——寻找社会问题、用秘密筑造护城河、建立反脆弱的商业结构、组建生物态团队、有效沟通凝聚团队、让客户带来客户、构造指数型增长——给广大在人生路口迷惘的读者,予以启发和赋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我又要将两本书串起来讲了,《低风险创业》与《长期主义》都明确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市场需求的体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上限。

贝佐斯的亚马逊,针对个人客户的是商品,针对第三方卖家提供的是物流服务与技术支持,而给其他企业客户提供的可能是亚马逊云服务。

这三个维度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客户需求,于是,亚马逊能做到全球市值第一。

贝佐斯在创业初期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有什么(需求)是未来10年不变的”?

他自己琢磨出的答案是“消费者期待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或商品”。

这其实是个高度抽象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套用到几乎任何服务或商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登在《低风险创业》提到一本优衣库老板柳井正写的书——《经营者养成笔记》。

柳井正在书中说:“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才有所成就。”

你看,这里的“巨大的矛盾”不就是“需求”么?!

优衣库不就是“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质量不错的衣服”打开全球市场的么?

世界上有很多刚性需求,也有很多柔性需求,像樊登进入“读书”领域,就是因为“不小心”发现了中国市场的“柔性需求”。

读书固然是一件综合回报率极高的事,但读书也是一件消耗精力和时间的【难事】,当代的“读书”或者说“拆书”,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一方面,是书籍的推广,另一方面,是书籍内容的“导读”。

无论如何,如果说“导读”能替代个体【精读】,那我觉得以后出版公司干脆只出梗概就完了,何必要专门出书呢?出版公司直接雇一帮高学历的“读书家”自己搞“导读”,不也是一门生意吗?

所以,“导读”本身,更多是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我知道这本书内容”的虚荣感,它和各种潮牌(尖货)、轻奢的逻辑相似——其附加值(利润空间)是【自我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精读这本《低风险创业》,是能明白为什么樊登在创立樊登读书并引导企业规范化后,可以大大方方地做个“甩手掌柜”——因为从每年数以万计的图书中找出50本好书并不难,难的是这些书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服务体验】。

而关于【心理需求】和【服务体验】,只要找对人,就能做对事。

这算是卖虚体的好处,产品端和通道端的红利都可以吃到,而且,能在前端规避一系列风险——比如中国出版物是审查通过后才能刊行的。

因为是虚体,借助万物互联的优势,理论上全国所有有阅读需求人都可以覆盖,这就是概念中的需求预期。

我们再深化一些,假定全国仅有100万樊登读书的忠实会员,每年的会费是100元,账面上的收入是1个亿,即使净利润率仅有10%,也是1000万的规模。

不过,图书和读书毕竟属于传统行业,需求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人口规模预设,但不是每个需求都可以这么“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有什么【指标】是可以量化【需求】的呢?

《低风险创业》与《长期主义》都明确指出——企业的现金流。

这其实与很多“恶意贷款者”各种炮制流水来向资方彰显偿付能力的底层逻辑一致,甚至与我们投资股票市场的逻辑一致。

我们完全可以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创业试水,然后根据现金流的健康程度来回溯需求预期,这样就能明白需求的真实情况。

换句话说,真实的正向现金流意味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投票”,也就是信誉增强和品质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投票”足够多,也就有了樊登在《低风险创业》提及的“用秘密筑造护城河、建立反脆弱的商业结构”。

这里的秘密之一,就是品牌。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企业特别喜欢搞“危机公关”,因为网络的发达使得坏消息会比以往更快传播,竞争方有时更乐意在此处“痛打落水狗”,以声势摧毁品牌信誉。

当然,与品牌同样重要的就是“反脆弱的商业结构”——这就是生态链的架构。

《低风险创业》中举了腾讯的例子,如今的腾讯不是简单的“大而不能倒”,而是“大而不会倒”,因为其生态触点遍及14亿人的吃穿行玩、聊天等所有刚需。

一家企业发展到这种级别,除非自己死命作,否则出现大风险的概率就很小了。

不过,腾讯这种例子只是用来提醒读者,要明白生活中的“韧性”——在起步之初务必明白成本的上限和收益的下限。

樊登提出了一个我很赞同的观点,即创业有可能并不需要极高的成本。

很多美国科技创业神话的起点都是车库,如樊登或豆瓣阿北的起点则是咖啡馆,我个人是相信,不管是做产品业务还是通道业务,在如今的年代,一台性能可以的联网电脑+健康的身体+良性生活作息+思考最大化需求的洞察力,也是可以开创伟业的。

请相信,资产都是从轻开始,慢慢向【重】过渡的——轻的时候能拿得起放得下,重的时候才会从容不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当前能看得到的例子,之前b站很多组工作室的UP搞什么停更公告,我感觉太闹着玩了——这就好比一家公司经营不善,产品没有销路以至于没有现金流,然后,发个公告说“我们活不下去了”。

那么,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不是正常的吗?

假定工作室对市场预判不准、盲目扩编,遭遇经济周期不能运作,这很正常啊!

这还令我想到出版界的一事儿,有家公司做赔钱了,然后(老板)恳求大家众筹弥补现金流以渡过难关,逆反的事儿是与一家文化公司高层性侵有关,然后这位乞款的(老板)居然还有一堆在我眼中极为脑抽的真心言论。

结合起来看,这家公司赔钱,就是人(老板)不行,你给对方送钱救活了一时,未来还是会亏——用《靠谱》中的观点,就是人不靠谱,怎么扶都是烂泥。

说来也奇怪,这事儿出版圈也没多宣扬,好像国外的性侵就是大事儿,国内的性侵就不是事儿,我都怀疑那票子各种宣扬女性主义的人,是不是认为中国女性不适用“女性主义”。

瞧,人家是落实了“满嘴都是主义,满脑子都是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才扯得有点远,说回来。

假定我们发掘了市场潜在需求,也精算过起步时“成本的上限和收益的下限”,虽然一个人创业也可以做的很不错,但为了效益最大化,团队是必须的。

前述的例子里,创始人不行,团队综合实力就不行,即使创始人行,挑的做事的人不行,团队也还是不行。

这里,就必然牵扯到领导力与管理力,其实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中已经阐述得很详细,《长期主义》中,贝佐斯虽然没有单独列明,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两本书中总结出通用的概念——

【1】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

【2】保持终身学习的上进心&持续尝试新事物

【3】保证上下沟通的流畅性

我们先来看第1点。

如果一家公司以个人私利为己任,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失败。我们不需要翻阅任何商业典籍,出门看看哪些倒闭的公司就能知道答案——坑蒙拐骗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你还不明白,那么请记得——“不作恶”。

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还有个重要概念,即市场满足度。

很多平台都喜欢搞什么“知识分享”,从社会利益讲,提升民众综合知识水平很有必要,但从个人利益讲,为了流量或广告费,要做的唯有“知识娱乐化”+“洗稿”。

“知识娱乐化”带来的是“获取知识的感觉”,而非知识本身,真正有用的知识是需要自行找书实践才能消化吸收。

而“洗稿”,则是说个体——尤其是极为年轻的个体或团队,是根本不可能对全社会广领域的内容做到深入了解,为了保持所谓的更新频次,只能不断换主题,聊一些最浅薄的内容,从性价比角度看,那就是“洗稿”和“胡说八道”。

所以,这里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其实是冲突的,而且,这个方面几乎没有准入门槛,阿猫阿狗一多,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舆论面就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第2点,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看看磨铁出的《破圈》,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工具书,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导个体如何正确培养、保持终身学习、持续尝试新事物的习惯。

对于公司而言,持续尝试新事物的一部分成本还在于“试错”,不管是贝佐斯还是樊登,都有过成本可控的失败经历,只要不是致命伤,这些经验都可以迭代为公司成长中的护城河基石。

像亚马逊就很鼓励基层员工进行小规模试错,因为直接面向客户的第一手反馈最真实且拥有前瞻性,公司有可能从这些“不起眼”中窥探出下一个利益的风口。

关于第3点,“保证上下沟通的流畅性”,那就是所有公司最后都要面对的“大企业病”,因为情报沟通不畅,企业经营陷入疲软,人浮于事,风险意识淡薄,最后轰然倒地,一地鸡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读多了书,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再来看一众商业大佬的心得,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提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当然,人才的挑选有一个核心,就是本体具备【成长性】——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靠谱程度。

人只有具备自发成长性——或者说破圈意识——才能升级为【人才】,同时,【人才】也会自甘堕落为“凡俗”——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设计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如果都是靠溜须拍马或者情色交易来上位,这种企业活不久的——当然,自带垄断性的企业除外。

这又回到了贝佐斯提及的,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也可以作恶,但善良的基本盘有了,再加上个体有上进心,成长性很容易看出来,自然就脱颖而出了。

但创始人设计这种筛选与培养机制,并保持迭代,这就很考验领导与管理艺术了。

当然,我觉得第2点与第3点其实是协同并进的,互为里表。

如果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近乎垄断缺少外部竞争压力,会缺少对外界的观察力,自然走向衰败,像诺基亚和施乐这种世界级企业只是走下神坛,换做其他底子薄的企业直接就要被市场出清了。

但是,企业保持对外部的警惕也不能像亚马逊那样贯彻极为严苛的优胜劣汰文化,《低风险创业》还明确强调了企业文化要强调一种安全感——即减少团队中的猜忌和办公室政治,一致对外开拓市场。

创业者对安全氛围的建立悟性,就能直接决定公司规模能否扩大、市场能否扩张。

这也是我认为求职者应该注意的一个细节。

以南京为例,有很多民营公司——需要强调,并非是指酒类、医药等需要牌照类的大资本投入的民营企业——虽然成立多年,但规模一般,这说明在市场需求方面满足度依旧偏弱,要么是行业不行、要么是公司不行,因为薪酬低,自然难以招徕高级人才,企业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换个角度想,公司【经营一般】与【充斥各种歪瓜裂枣】是必然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

那么,从个人私利角度看,去这种公司有发展空间吗?这种地儿作为跳板也不适合,还给过往抹上一道黑,总不能说你是去这种企业混日子养家糊口吧?

所以,求职要学会甄别这种风险——瞧,这里的风险规避与创业是不是内核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内部管理同步的,是对外部客户(金主)的“管理”,这里就牵扯到更多操作细节。

《低风险创业》中该部分内容拆解的很细,如广告的亲民化设计、降低客户购买的思考时间和操作成本、“裂变营销”等。

这里可以稍微延展一些。

广告的亲民化设计,我最早受到的启发源自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那本经典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史玉柱有本《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算是对欧美广告文化如何本地化进行了深度注解——我之前关于这本书写的笔记差不多有2万多字,书真是冷门,干货也是够多够硬。

不管是大卫·奥格威、史玉柱,还是《低风险创业》中的樊登,都强调广告的意义在于便于识别,而且,最好还有正面作用——【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就是一种极为奇妙的广告。

当然,还有我认为并不特别好的“广告”设计,如读客文化系列作品的封面,虽然可能识别度高,但,艺术质感是真的【丑】——不过,既然消费者愿意疯狂下单,说明这套营销思路是有用的,那,大概就是合理的吧。

换句话说,当一个快消品品牌的广告词能成为一种有趣的梗,品牌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

在降低客户购买的思考时间和操作成本,最有说服力的可能就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

这其实是利用人性中的冲动消费,通常你下单后,潜意识已经拥有了所有权,再让渡就有损失感,所以,在消费设计环节,务必保证消费者在产生购买欲的第一时间完成闭环。

我又忍不住吐槽知乎和哔哩哔哩试图打造的商业化,用户点击商品广告还要来回跳转,这个流程中每增加一秒每多一个操作都将扑灭消费欲,更不用说这两个平台的不少用户消费能力就不高——商业化的基础建设都不足,和抖音的商业闭环设计差太多了。

所谓“裂变营销”,就是口碑营造,用樊登的讲法,就是给消费者创造“尖叫时刻”,只是让人觉得东西不错、可以好评,并不能产生黏性和复购率,而维护老客户的成本远远低于开发新客户,同时,老客户的转介绍,或者说传统的“口耳相传”是几乎0成本的营销。

以我自己的体会,可能唯有当年第一次用【iphone】时给了真正的“哇哦”感——科技与人文的顶级交互原来可以这么丝滑、简便!

所以,虽然有些纸上谈兵,但我还是相信,不管是做通道还是做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才能脱颖而出。

但“眼前一亮”绝对不是胡思乱想,没有基于社会需求的深度思考和试水,只是纯粹的“烧钱”,这是不负责。

创业是一种系统性工程,每个环节都应该精益求精,而且,当公司越做越大,承担的就是社会责任,因为拍板者的一个脑抽,很可能让几十家人甚至几百家人的生活直接陷入困境。

其实《低风险创业》在2019年就出过一版,新版并没有太多营销,给人感觉“低调”了写。

平心而论,《低风险创业》的内容很务实,不像很多标榜启发的“书”——注意,其实有些作品实在是太拼接了——只喜欢堆一大串花里胡哨的概念,作者却拿不出属于自己的成败经验——好比一个男人给你讲女人分娩时的痛苦,你敢信吗?

对,就是这种虚伪感。

我想,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书不仅适合有心创业的人,因为本书几乎列明了创业各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大问题,拥有这份指南,至少你会有个行进的大方向;

同时,也适合处在职场夹缝期挣扎的人,要知道,创业其实也是一种心态,当周围人迷惘之时,你的清醒会是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

如果你有兴趣读这本《低风险创业》,务必精读,并且实践,这样才算是真·读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