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满清一朝,老北京什么时候的人口最多,怎么进行的疏解?

人口当然是乾隆年间最多了,是随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出生高峰期而形成的。同时期不光中国人都在生孩子,其他各洲各国百姓也没闲着。不能说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口暴涨造成的,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顺治刚入关的时候北京的八旗没多少人,“定甲八万”而已,算上官员和亲属什么的也就30万出头。而明朝的北城房屋就有50万间,所以足够八旗子弟住的,每个兵丁至少两间,就算有家属也基本住的下。

但那个年代毕竟没什么娱乐,更没有鸡娃的压力,所以一旦吃喝不愁了就开始生孩子。偏偏满清还有规定,只要是八旗的男丁就只能当差,这铁饭碗不端都不行。那既然有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福利就生呗,不生对不起满清的大锅饭。

到了乾隆年间,北京的八旗兵丁已经达到了16万的顶峰,算上官员和家属什么的突破80万大关。要知道现在东西城都加起来才180万常住人口啊,这还是包括了南城崇文宣武的。而在清朝,八旗子弟只能在北城居住,旗民分居。那就想想吧,这80万人在平房区得挤成什么样子,比现在的条件都艰苦。

但其实也不算太挤,因为从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疏解了,但只是疏解到城外而已,也就是现在的外城四区。

这是在康熙中期下的令,说是城里的人太多了,所以让八旗按照各自的方位,到城外各盖2000间房,这样算上家属至少能疏解个几万人。之后这个政策一直没停,相当于开发公房小区,然后进行福利分房。之所以现在有火器营、蓝旗营、红军营这些地名,其实都是因为疏解人口才形成的。

但这些疏解是治标不治本的,到了城外也是吃北京的财政,同样是大锅饭,渐渐的就不够吃了呗。所以乾隆迫不得已的才制定了“疏解”计划,明确目标和决心,一定要把首都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这个计划分两部分,一是疏解汉军八旗,只要不是最早一批的“从龙”子弟,那瞅着不顺眼的就让他们“出旗”。这就相当于下岗呗,给点儿遣散费就什么都不管了,自谋职业。而按照“旗民分居”的政策,没有了编制就必须去南城,再或者直接回老家,那北城不就腾出地方了吗?

于是,众多原本就是汉人的八旗子弟们喊着口号唱着歌儿就走了,喊得是“咱汉军要为大清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唱的是“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只是汉军旗的,还有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呢。这是不能下岗的,只能是优化组合到其他城市。蒙古的当然劝他们回草原了,像风一样的汉子去找敖包相会。不过蒙古八旗本来也没多少,皇帝还得拉拢他们呢,所以遣返的不多。

满洲八旗都是皇帝的奴才,这就方便多了。先让他们自己报名,否则就摇号抽签,遥远的关外东三省在等着他们,北大荒建设兵团也就从此时出现。但其实走的也不是很多,每年几千人,几乎就是确保北京常住人口不增长而已,到清末还保持了70来万的八旗子弟。

怎么说呢,这历史就是一次次的轮回往复,你觉得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事情,其实在古代早就不知道实行过多少次了。无论长安还是洛阳,以及杭州什么的,都进行过人口疏解。要不然城市装不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钱粮物资都供应不上,环境更是不好维护。

如今的疏解只不过又是一次轮回,给新北京人腾地方,也是为下一次疏解做准备……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