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艺术沧桑久远、如墨似漆,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咫尺的当下,这份文化底蕴始终不肯臣服于时光,终把美与倔强写成了华夏之韵不可或缺的一组音符。

承接上期内容,本期艺术现场将为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源·缘——闽台艺术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妙笔生花·写意中华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以天然矿物为原料,进行写绘,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游戏,那么,毛笔、墨的出现,似乎为中国文人开辟了一条自主写画的新天地。一滴墨水,一种属于东方的气息在笔尖绽放的同时,也在宣纸上散发出独特的时代精神。

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印记。明清时期,伴随着大批福建人向台湾迁徙,闽台地区也逐步演化为共同的文化圈层。

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在闽台文化的传承和交融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宋代,朱熹集理学大成,创立闽学。清朝在一统台湾后,大力倡导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闽学”。闽台儒学,深深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闽台文化的同源同流,不仅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历史演变中融合发展、一体多元的特点,也表明了台湾和福建之间,甚至是整个国家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如锥画沙·书意万重

是怎样的文化自信,才会用黑色来装点?不惧黯淡与沉沦,只因为有着同样颜色的头发与眸子吗?方方正正的汉字,正是那个风云变换、英雄辈出的时代的一枚注脚。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闽台两地的书法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既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带有闽台人文的独特风韵,成为闽台文化的重要表现。

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渗透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字和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字体演变、流派风格、书法文献为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内涵。

此次展览展出的“于右任作《行书五言联》”现藏于福建博物院。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醉墨淋漓·妙手丹青

血缘相亲与文缘相承让两地的美术家们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美术家们或隔海相望、或渡海授艺、或凭海切磋,以美术为媒介共同守护着闽台艺术这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画历来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墨即是色、色不碍墨。潇洒恣意、凝练传神的墨色,已经超脱于视觉所能感知的色彩,见墨知色,亦是精神世界的情志与修为。

中国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先有重彩,后有淡彩。此次展览展出的郑百重作《太鲁阁采风》与林永发作《纵横四里环沧海》两幅作品,其青绿山水画以泼彩入画,或大开大合,气势如虹,或精工描绘,华丽朴厚,皆为现代闽台国画艺术的代表作。

此次展出的书画作品重文化、重格调,个性鲜明且扎根土地与自然、扎根人民与生活,充分展示了闽台湖光山色的秀逸、花草林木的芳菲以及这片土地上所充溢着的文化意蕴和时代风貌。

从传唱至今的闽台戏曲到艺蕴天工的雕塑雕刻,从薪火相传的年画剪纸到笔墨馨香的书法丹青,中华文化的美学价值观滋养着闽台艺术的茁壮成长,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台艺术也反哺着博大的中华文化,在东方的沃土上、海峡的两岸间——熠熠生辉。

“源·缘——闽台艺术展”已行至尾声,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记录,再会。

眼缘艺志 第1043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润同文化 企业品牌传播共生伙伴

我们了解传播,我们打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