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鸡蛋换粮票,既是时代记忆,也是地产圈儿的惯用手段,潘石屹更是玩儿的得心应手。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然后就会出现市场与交易。交换是很多动物的本能,但频繁交换则是人类的特殊优势,也借此才能分工合作,最终成为地球霸主。所以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无论怎么限价限购,既不可能阻止交换,也无法真正的控制价格。

粮票鸡蛋应该出现在70年代后期,也就是人民收入增加,副食的供给也增加了,那才能有省下的粮票。否则60年代倒想交换呢,哪儿富余的啊?

我印象中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每个月院子里都会来几个人,穿着朴素,说话带口音。以换鸡蛋的居多,然后也有换花生米和核桃什么的,反正都是农村富余的东西,来交换城里人富余的粮票。

他们之所以需要粮票,也是因为有进城务工的了,比如来换鸡蛋就需要吃饭,而吃饭是必须要粮票的,要不然就得多花钱,官价是一斤两毛钱。

换鸡蛋也大致符合这个标准,大多数情况下论个儿,十斤粮票换十个鸡蛋。也可以论斤,七斤换一斤,也就是1块4一斤。这价格比副食本上限购的1块钱左右一斤贵点儿,人家赚的就是这个差价。交换的本质就是各取所需,在不增加商品的情况下提升双方的幸福感。

但这种交换行为在当时是不合法的,至少是不合规,属于投机倒把,严重干扰的计划经济的运行。所以学校里动不动的就宣传,让回家教育家长,不能换鸡蛋。但根本没人听,市场就是市场,价格就是价格,不以任何其他因素为转移。

好像80年代中期就没人换鸡蛋了,都是去菜市场上换塑料盆什么的。或者是直接卖钱,3毛钱左右一斤,我就卖过,偷了家里30斤粮票,卖了十块钱,立刻就有大款的感觉了。

潘石屹的粮票换鸡蛋发生在2004年,“831大限”的政策发布之后。之前的开发商拿地基本都是“协议”方式,也就是和土地方私下谈价格,谈妥了就去办各种手续和缴纳土地出让金。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开发商的拿地成本低,所以房价也就涨的慢。坏处是暗箱操作,中间人得到好处,而政府的利润很低。

所以就出台了831大限,要求此后的拿地形式必须是“招拍挂”,由土储部门主导,禁止再私下谈判。这种形式的优势就是阳光合法,政府的利润高,也能控制土地市场;劣势就是开发商的土地成本必定高企,房价容易涨的快。

这个政策对当时的老潘和某大炮的华远都有影响。老潘于是找到了大炮,说我有钱,你有地。我擅长设计开发商品房和炒作卖高价,而你擅长拿地拆迁盖安置房。那咱俩就资源互补吧,你把不会干的土地卖给我,我肯定比你干的好。这样都能省点事儿,也都能多点儿利润。

这其实是好事儿,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这才能提升生产效率。但这俩人当时有点太高调了,又是发布会又是论坛的,老潘还用“鸡蛋换粮票”来大肆宣传,弄得地产界尽人皆知的。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老潘的借势营销,但毕竟时间段敏感,华远又有国企背景,这么高调不太合适,总让人有一种官商勾结的猜测。

不过后来看到交易价格觉得还真没什么利益输送,成交价绝对超出市场价。这也是后来司马老师炮轰“潘任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却没有提“尚都”项目的原因。

谁都知道这东西就值10万,华远最多卖12万。但大炮以12万卖给了民营的老潘,人家卖出了15万,这能算国有资产流失吗?肯定不能算,但老潘也肯定坑了后来的接盘侠,不少都是晋蒙煤老板。

潘仁美事件过去十年了,司马大师也提了无数次自己的英雄事迹,但始终没提过尚都,说明是真的挑不出毛病啊。

之后的潘任美事件不聊了,说了也没人信,主要是司马老师和信徒们不会相信。那就算了吧,所有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否则世界将毫无颜色,多没意思啊。

简单说吧,老潘对鸡蛋换粮票是一直很热衷的,宁可花高价也要减少麻烦。这也源于他对自己公司的信心,确实擅长设计和营销。这些项目在别人手里顶多就是个普通,弄不好还赔钱呢。而到了老潘手里就立刻身价倍增,反正韭菜有的是。

之后老潘是从首创手里接下了三里屯项目,又收了华远的两个,也就是光华路Soho2和北京公馆。还有前门大栅栏的,那是从天街公司手里收的,这个是否赚钱就不知道了,够呛。

今天的大炮已经进去了,老潘也折腾跑路,世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