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所谓“团结房”,就是特殊时代的“合租房”。当年也叫“合居房”,也就是至少两家一起住。但这种房有个标准的名词,叫“二型住宅”。

这种房的建设时间不长,基本就是1955-1958年,都是当时的部委机关所采用。之所以叫“二型”,因为主要都是开发的一梯两户,一户两居一户三居。当然也有一梯三户的,南边中间再隔出来个一居室。

二型住宅是中国第一套“通用图纸”,也就是不管什么地块都不用重新设计了,成熟的模板拿过来就用。各种构件都是预制的,拉过来跟搭积木似的搭上就行。

之所以要搞通用图纸,一是当时中国还太穷,必须采用最节约成本的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第二这也是当时的国际趋势,也就是追求标准化的工业化,目的还是提升效率。

但这种图纸是苏联专家帮着设计的,所以以有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面积太大,一个单元平层就接近200平米,哪怕是一梯三户都平均60平以上。这在人高马大的苏联人看来很正常,现在看来也不大,但对当年还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就实在有些奢侈了。

于是就在这种二型住宅开始建设不久,国家计委就出台了住房标准,要求普通职工每户的居住面积不得超过18平米。那这问题就来了,动辄70多平的建面,是住还是不住?

于是无奈的办法就出台了,合居,两家住在一起不就能不超标了吗?特殊时期的过渡办法,有房住已经很不错了,就别再挑挑拣拣的矫情了。

这种二型住宅的建设应该是1958年停止的,也就是面积标准出台不久。之后的各种宿舍虽然也是用标准图纸,但基本都能确保不超标,一户一套房子。

但已经住进去的就只能是先凑合了,都觉得也就是几年的事儿。结果没想到,很多家庭一住就是几十年,其中的各种难堪与心酸不足外人道也。

小时候我家附近就有个宿舍区,都是合居的,跟现在的合租房没区别。两家人一下班都各自回屋,但公共空间是共用的。我这同学很淘气,说他每天晚上都会在墙上凿个窟窿,然后两家孩子对着窟窿聊天玩儿游戏。当时我还觉得挺有意思,现在想起来得说这墙板有多薄啊,也得说这双方家长得多尴尬。

对了,同学还讲过一个乐事儿,说是他有天晚上把暖壶给从桌上弄地下了,砰的一声巨响,然后气的他妈狠狠的掐了他一下,他就发出了狼嚎。然后就听到全楼震动,几乎所有邻居都跑了,人家还以为是又地震了呢。这也是当时觉得好玩儿,现在想想,就是隔音太差。

这种预制板的团结房在80年代就开始拆除改建,90年代更是拆了大部分。酒仙桥的应该是这次能都拆了,但到现在也还有遗留的,前几天有人跟我说团结湖三里屯一带就还有几栋呢。希望尽早改善吧,什么时候没人记得这种房子了,倒是好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