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探索不仅可以为上海民乐团未来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思路,也有机会为国乐的整体前进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5月28日晚, 船厂1862剧院。

当上海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在激越的鼓点声中演奏《云之上》套曲的最后一个章节,数秒钟的寂静,全场经过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起立欢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台,圆形剧场,沉浸式观演空间,这部新作在观众面前首度亮相,呈现国乐最美样子的同时,也在探索国乐表达范式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为上海民族乐团量身打造的《云之上》,出自作曲家E.宋歌之手,时隔7年之后双方再一次携手创排。13位青年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及6位歌者,113件乐器,打开了一幅世界音乐的东方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之上》的多声部旋律交织突破了以往国乐演奏的形式,演出时没有指挥,讲究演奏者在互相聆听与默契中一气呵成,不少乐句的过渡甚至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之上》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利用了1862老厂房的演艺空间。圆形的声场造型作为主舞台,延伸至舞台尽头的六位歌者。除了歌者居中一面大鼓,在舞台的另外两个角落也放置了两面鼓。这一设计不仅严谨参照声学的传播原理,也为观众带来了有别于以往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民族乐团音响设计师顾昱结合场地结构,为艺术家配置了53只专属传声器,处理通道达到80路,现场扬声器36只,保证了演艺空间中的每一位观众可以获得上佳的听觉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装设计也颇具巧思。历经13次修改,设计师黄婉冰和造型设计李琳洁为每位演员量身定制专属服装、发型与妆面,呈现了以东方美学为基础,充满现代艺术感的舞台造型。创作者表示,为了保持服装与不同民族乐器视觉上的和谐,在舞台场景中展现时尚质感,选择了天然系面料和大地色系的有机色彩,与演出灯光之美相互映衬。

艺术家登台的过程宛如一场东方时装大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登台的过程宛如一场东方时装大秀。

5月27日、28日的两天预演就获得观众良好的反馈。演出结束后,演奏家们在舞台上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音乐爱好者,不少人是民乐的铁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合了东方与世界音乐语言的效果让“老外”们惊喜,热烈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也有小观众在演奏家的指导之下,亲自上手,体验中国民族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国漫、手游、汉服等二次元文化的流行,让民族音乐有了传播的高效载体;从自得琴社到各路up主,在中文视频社交媒体上活跃的国乐演奏者越来越多。精美的传统服装,精致的妆容,精彩的演奏,让年轻人为之着迷。

国风崛起正当时,上海民族乐团在过去几年中陆续推出《海上生民乐》、《英雄》、《栀子花开》等融合了中国风时装美学、多媒体视效设计等要素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简单地迎合风口、站上潮头,一方面,与西方古典乐不同,国乐形成系统性编制的历史不长,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编排设计有其不同的历史源流,这恰恰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编制上看,一个民族乐团不仅可以演奏气势磅礴的大部头作品,也可以演奏各种丝竹、金石乐器组合的“室内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谱曲上说,无论是追求意蕴上的复古,还是承袭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世界音乐风潮,一则乐器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属性的价值被一再得到彰显与确认;其二,经历现代音乐观念的洗礼,传统乐器也开始尝试不限于古典的演奏范式,而被视为一种表达独特音色的实验性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文化源流来观察,国乐中的乐器有的来自“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地区、印度次大陆一直延伸至阿拉伯半岛,与部分西方乐器具有同源性;有的乐器则根植于长江黄河流域汉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而蒙古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乐器的加入,又为国乐增加了音色表达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文化源流的乐器轮番登场,进行华彩式的独奏表演,其他乐器则为其进行有力的烘托,呈现出和谐又丰富的音乐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从表演服装的设计、乐器的空间排布、声光电视效的设计,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演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海上生民乐》的新国乐表达,到《云之上》直接打破镜框式舞台,国乐自身所具备的潜力,为上海民族乐团试图走出新路提供了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