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为您奉上不一样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丨张溥杰

引言

引言

2001年,54岁的杨智忠,带着妻子搬进了烈士陵园,每天从早到晚与765名烈士为伴。

每天早上起来,他和老伴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扫陵园灵堂,擦一擦墓碑。

日复一日,都是如此。老两口这一干,就是干了二十多年。

他之所以在烈士陵园工作,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杨智忠1969年退伍之后,一直在家务农。直到2001年,他所在的山东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正好有位陵园工作的老人身体不好要回家养病。

得知消息以后,杨智忠赶紧跑到民政部门,申请要去饮马革命烈士陵园。

这就是偶然,恰好就这么一个机会。

务农了半辈子,杨智忠为什么想起来要去烈士陵园工作呢?

这就要说说必然了。

一大家族,六位军人,一位烈士

一大家族,六位军人,一位烈士

一大家族,六位军人,一位烈士,用来概括杨智忠的家庭,再合适不过。

杨智忠的父亲是一位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兵,舅舅则是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自己的哥哥1957年当兵入伍,而他本人则是1965年当的兵。

他的两个侄子当了兵,他的儿子也当了兵。

而真正让杨智忠有所触动的,还是他的父亲和舅舅。

杨智忠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军了,而且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

有次杨智忠父亲在战斗中负伤,脚上的口子很深,流血很多,以至于无法走路。只能让两位战友架着他,跟着部队。

然而敌人在后面越追越紧,其中一位战友让另一位战友背着杨智忠的父亲,他跟着其他几个战友殿后阻击掩护。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杨智忠的父亲终于撤离到了安全的地方。但是在清点人数的时候,却发现少了两名战士。

原来,在掩护杨智忠父亲的战斗中,牺牲了两位战友。

杨智忠长大以后,父亲经常眼含热泪对杨智忠说,他这条命是两位战友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他,也不会有这个家,更不会有杨智忠他们。一定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小时候的杨智忠似懂非懂,但是父亲的话,他却牢牢记在了心里。

而杨智忠的舅舅,则是在抗美援朝时光荣牺牲。自己亲人的罹难,更让杨智忠感同身受。

1956年,昌邑市建立了饮马革命烈士陵园。杨智忠舅舅的名字,在烈士陵园的祠堂里。救他父亲的这些烈士也在这里面。

杨智忠的父母,也会时常带着他们去瞻仰怀念自己的舅舅和其他烈士。

1965年的冬天,杨智忠也响应征兵工作,光荣入伍,部队就在潍坊。

当时他们的营地附近有一个水库,1967年夏季一场大雨将水坝冲垮了。

作为人民子弟兵,他们当时出动了两百多名战士帮助老百姓抢险救灾。

这两百多名战士分工明确,有些到水坝里面打木桩,有些扛沙袋,而杨智忠主要负责推沙土。

他们不畏艰险,经过三个多小时奋战,与老百姓一起,成功地堵上了水坝。

当年杨智忠的父亲和舅舅在战场中浴血奋战,而杨智忠他们同样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这让杨智忠对于军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一时间,杨智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时间,杨智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001年,随着原来看守人员的离职,加上条件艰苦,位于山东省昌邑市饮马镇西南村的烈士陵园,面临着无人看管的尴尬境地。

杨智忠得知消息后,自告奋勇来到陵园。他要陪着这里的亲人,父亲的救命恩人,为了人民幸福牺牲的战士们。

当杨智忠做出这个决定时,家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都反对,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为何要去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当然,家人的不理解是人之常情。

杨智忠说自己当过兵,当兵的人不计回报。

国庆节这天,杨智忠搬进了墓园里一侧的小屋。而原本反对老杨的老伴,也跟着杨智忠一起住了过来。

自此两人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到头都在此守护。

饮马革命烈士陵园因为距离西南村有一段距离,杨智忠刚过去的时候,水电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当时杨智忠时常准备着蜡烛,白天抽时间去几里地之外的村里拉水喝。

后来随着上面的重视,陵园的软硬件都得到了改善,墓地重新修葺,路上也铺上了石板。

起初杨智忠主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擦擦灵堂,擦擦墓碑。

然而到了2004年,妻子突发重病,治疗后需要回家休养。

这让杨智忠非常为难,妻子如果跟着自己在陵园,不利于养病。自己已经亏欠了她很多。但是如果回家,就不能继续陪伴烈士们。

一时间,杨智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然而两个年轻人的出现,让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陵园。同时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杨智忠决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两个小伙,打动了守陵人

两个小伙,打动了守陵人

那两个小伙子来自山东海阳,他们拿着烈士证明,来到了饮马烈士陵园,说他们爷爷是在丈岭战役牺牲的。

当初他们父亲在世时,就一直在找这两个小伙的爷爷,一直未能找到。去世前,再三告诉这两兄弟,一定要把他们爷爷的坟墓找到。

陵园里埋葬的有105名丈岭战役牺牲的烈士,只有五个有名字,还有一百个没有名字。

杨智忠在资料上没有查找到烈士证上的名字,带着他们查看了一下丈岭战役的墓碑,也没有找到。

两个小伙子,扑通一下,跪在墓地里嚎啕痛哭。这一幕让杨智忠心里颇为难过。文化水平勉强达到小学程度的他下定决心,要帮陵园里的765名烈士找到家人。

老伴对他的这一决定也表示支持,一边吃药调理,一边陪丈夫继续在陵园看守。

见证了太多的感动

见证了太多的感动

杨智忠决心研究陵园所有可考的烈士资料。

为了确保信息准确,杨智忠将墓碑信息,与资料记载的信息进行比对。然后进行更正,如果发现烈士故乡行政区划发生变化,他就重新登记造册。

2010年冬,有位战友给杨智忠发来一份报纸,有篇报道讲的是一名老军长修军史寻找老战友,让杨智忠很兴奋。

他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帮助自己,就把资料寄给了报社,很快有了反馈,但大多没结果。

他也曾尝试着自己去一些烈士的家乡去寻找,但由于村庄重名的太多,也都是失望而归。

此时的他意识到,如果单凭自己,很难为烈士们找到家人,于是他就向民政部门和志愿者们求助。

信息发出后,收到了很多线索。

2012年的时候,杨智忠接到一个电话。说她是段秀钦烈士的闺女,名叫段云帆。

电话里她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你了,我给你跪下了。

一句话,说得杨智忠非常感动,感觉到自己的行动,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不久段秀钦烈士的闺女和儿子来到了烈士陵园扫墓,痛哭着说,爸爸,我们一起回家吧。

2013年有天来了个小伙,说他的爷爷叫张志田,牺牲于丈岭战役牺牲。从网上了解到,爷爷埋在了饮马烈士陵园,就找了过来。

杨智忠看看了他爷爷的烈士证明,带他找到了爷爷的坟墓

小伙跪在墓前,失声痛哭。

原来小伙的家人找他爷爷的墓找了七十多年,奶奶去世的时候90岁,临走前她交待儿孙把墓碑做大一些,以便找到自己丈夫的墓室,把照片放到她旁边。

杨智忠由衷地为小伙感到高兴,也更加坚定了他为烈士寻找家人的决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义工和热心人参与进来,2015年4月1日,他们找到了杨忠先烈士的亲属。

解放战争中,杨忠先烈士负责军备物资运输,途中不幸牺牲。找到他的亲属的时候,他的儿子杨文利已经83岁,育有4个子女。

家属们也一直在找杨忠先烈士,但都没有什么线索。这也成为家属们的一大心结。如今愿望终于实现,他们喜极而泣。

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很圆满

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很圆满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的寻找都会有结果。

有名烈士,名叫滕柱君。根据资料的记载是烟台莱州市金城镇滕北村人。

等到杨智忠到了那个地方以后,发现村里面并没有人叫过这个名字。只有一位名叫滕聚君的人与资料上的记载比较吻合。

在村民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位姓滕的八十多岁的老支书。

老支书了解之后,抱住杨智忠大哭:“他就是我们村的。”

可惜的是,滕柱君的家人都不在了。

2014年,还有位烟台海阳的于先生,来到陵园寻找在丈岭战役中牺牲的爷爷,结果没有找到。

辗转一年后,于先生又过来了。这一次他不是找爷爷的坟墓,而是决定认领一座墓,作为自己的爷爷的墓,自己要每年过来祭拜,祭拜所有的烈士。

这让杨智忠非常感动。

结语

结语

“每次找到烈士的故乡和家人,都少不了激动和感动。”杨智忠感慨。

每当为烈士找到亲属后,亲属都是泪流满面,有些甚至激动得下跪,“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欣慰和动力。”

自从杨智忠决定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已经帮数十位烈士找到了家乡,找到了亲人。当然,他也希望陵园内的每一位烈士都能够魂归故里。

杨智忠用他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些烈士们。

战争年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么多默默无闻的烈士背后,都有默默无闻的家属。

我想,不仅是杨智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