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贵州发生的一起悲剧震惊网络。

六名教师下河捡鹅卵石,恰巧遇到水电站放水,其中两名教师被河水卷走,不幸溺亡。

这起事故发生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马场镇。两名遇难者都是当地布底小学的教师,其中一位40多岁,育有两个孩子,儿子13岁,女儿才6岁。另一名去世的女教师年仅26岁。

这场无妄之灾,让两个家庭陷入深渊。

针对此事,织金县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已成立调查组,正在全面深入展开调查。

现在舆论关注的焦点是,这六位教师为何会下河捡鹅卵石。两死者家属说这是学校指派。此前有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发现该校幼儿园在装饰上缺少本土元素,提及可用鹅卵石等装扮一下,老师们这才相约去捡石头。

对此,学校和镇政府都表示否认。

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警方调查结论显示,“全部系那几名教师的个人行为,是他们私自下河玩耍造成的。”

至于老师们为何相约去河边玩,此前马场镇政府人士解释道,事发的河滩位置有凹河万亩樱桃基地,在樱桃成熟时候,很多游客到当地采摘樱桃。当时河滩里也有其他人。

然而,对于镇政府的解释,很多网友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如果是周末大人带着孩子下河玩,还说得过去。

但这六位老师在工作日集体下河,其中溺亡的李老师,还是在镇上开完会后赶过来汇合的,说他们捡石头完全是自娱自乐,有点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确,校方和镇政府仅一句“个人行为”,回应有点苍白。

捡石头,是学校指派的任务,还是老师们自发的行为,不仅关系这两位老师能否得到工亡的待遇,也体现当地对此事的态度。

整个过程是实事求是地处理,还是急着推卸责任、大事化小——要平息围观者的质疑,当地还要给出有力的证据。

但纵观这起悲剧,它最关键的地方,恐怕还不是老师们为何下河捡石头,而是他们事先知不知道水电站会放水。

平心而论,就算真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如果不是赶上水电站放水,人又来不及撤的话,两位老师也不会葬身河中。

怕就怕,他们下河一心一意找石头时,完全不知道灾难在靠近。

据去世老师家属透漏,当天下午4:22左右,上游“引子渡水电站”突然开闸放水,晚上6时左右,汹涌的河水抵达老师们跟前。

问题来了,从上游开闸放水,到老师们遇难,有近乎两个小时时间,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有没有采取措施,提醒河里游玩的人?更重要的是,水电站放水之前,有没有充分地预警?

很多地方水库放水预警程序里,都会提到:

发布预警信息必须做到全面、及时、准确。

水库管理部门接到防汛办签发的调度令后,立即开始组织,一般情况提前2小时、紧急情况提前1个小时开展预警。

镇政府接到调度令后,负责通知沿河各村委会,并督促各村及时通知沿河村民及涉水作业人员,组织落实人员、物资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有的地方会通过电子警示牌、广播、警笛等方式,对在河道中和沿河游玩的人员发出警示。

理想情况下,沿河地区、水库最大泄量对应的淹没区,都要能听到预警音频信号。

回到这起新闻,面对有人突然被河水卷走,人们势必要问,当地有没有预警措施?如果有的话,水电站和相关部门,有没有遵循相应的预警流程?

在媒体采访中,马场镇政府人士表示,凹河河道比较宽,从上游的水电站到下面的事发河滩有很长一段距离,大概六七公里,水电站放水也不是一瞬间就下来的那种,“不像蜂拥而至的洪水,(河道里)水是慢慢溢上来的,当地人都知道”。

镇政府某负责人表示,如果家属认为引子渡水电站、县教育局、学校等有责任,希望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镇政府可以免费给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按上述说法,河水是慢慢涨起来的,当事人及时上岸的话,本可以逃过一劫,这与家属的说法相矛盾。加上镇政府建议家属走司法途径解决此事,这未免给人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

尽管事发河滩,不属于马场镇的范围,但这件事显然不是家属和涉事单位之间的个人矛盾,水电站放水有没有预警措施,各责任单位有没有将措施执行到位,关系更多人的安全。

若调查结论只有“系个人行为”,对导致事故的各个环节不深入追究,对最重要的安全责任避而不谈,那当地如何保证,下次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故呢?

来源:狐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