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前的今天,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代表人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点。

但丹增·诺盖在后来却极力反对自己的孩子登山,因为他清楚,登顶珠峰的辉煌始终与死神带来的不幸“相伴”

截至到5月19日,今年攀登珠峰的“窗口期”已经有8人不幸遇难,这其中就包括一名中国籍男子。

如今装备先进,各种保障都如此充分的情况下,尚且有人遇难。可以想象,在60多年前,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峰是何等的艰辛。

报话机掉落山崖,与大本营失联,队员们不断受伤甚至离世,攀登中登山队员究竟面临了什么样的生死考验?又如何在极境下化险为夷?

本周的《凤凰大视野》,我们带您一起回顾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纪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4月,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正在进行第二次适应性行军,正当登山队走到海拔6100米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暴风雪

随队记者 陈宗烈: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呢?那个大风可以把我肺里的空气全部抽走,我吸不到空气,达到这个程度,怎么吸空气呢?就是把自己的鼻子放在衣服里头,衣服里头是不通风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吸到空气,吸一下以后再露出脸来,然后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暴风雪过去后,队员们又得到了一个噩耗,在6400米的三号营地,来自兰州大学的地理老师汪玑突然发生缺氧反应,内脏器官急性衰竭,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救治依然没能挽回生命。

中国登山队运输队长 张俊岩:那都很惋惜啊,很悲痛啊,但是我们每个人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攀登,一定把珠穆朗玛拿下来,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最后实现登顶成功,大家化悲痛为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力队员一下子冻伤了几十名,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受伤的队员驶离大本营,登顶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这项重任全部压在了剩下的队员肩上。

雪崩、烈风、空气稀薄、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伴随着队友们一个个受伤的消息,每向前进一步,都是对队员们身体和意志的一次考验。

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门,被称为“第二台阶”,这是近乎直立的五米峭壁,其间几乎没有任何缝隙无法越过第二台阶,意味着无望登顶珠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中国登山队只剩下5个人,突击队由队员许竞、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组成。

为了翻越这座峭壁,曾是消防队员的刘连满提出用消防队常用的“搭人梯”方法,刘连满在最下面,屈银华站在刘连满的肩膀上,王富洲和贡布在两边保护,帮助屈银华拿冰镐,推着屈银华一点点往上走。

登山鞋上的冰爪异常锋利,为了不让脚下的冰爪伤到队友,屈银华脱掉了鞋子,脚上只剩下单薄的毛袜子,双脚完全暴露在寒风中

经过五个小时的艰难尝试,屈银华终于站到了第二台阶上。他顾不上已经冻得麻木的双脚,迅速将手里的登山绳抛给贡布,贡布与王富洲先后顺着绳子,踩着刘连满的肩膀也登了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队医生 翁庆章:王富洲跟我讲了一句话,我几十年来一直记得,王富洲讲,我豁出去了,意思是上不去就不打算回来了。这种思想使我非常感动,他们下那么大决心,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是要覆灭的情况下他们登上去的。

下山以后,屈银华十个脚趾头全部冻伤,脚后跟的肉都被冻裂开,森森白骨暴露在外,后期手术中十个脚趾全部截掉

而刘连满因为托举队员耗尽了体力,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样,走几步就摔倒,不得不停了下来。当时的刘连满不知道,其实自己离顶峰只剩下了一百多米,筋疲力尽的他连一步都无法挪动。

最终,三个人将刘连满安顿在一块背风的岩石处,让他在那里休息,然后继续向上攀登。走之前,他们把仅剩的半瓶氧气和几块水果糖全部留给了刘连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色渐渐降临,地面坑坑洼洼,有岩石、有浮雪。三个人踉跄着爬上山顶,还没来得及高兴,眼前的景象又把队员们吓住了…

最后一百米的攀爬中,他们还需要征服怎样的困难呢?

5月29日-6月2日,每晚八点,敬请收看凤凰大视野《攀登者——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纪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y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