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一老带二新”乘组,“老”航天员景海鹏曾三度飞天,57岁的他再次担任神十六指令长,带领两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赴天宫空间站执行任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景海鹏说自己在2016年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后,为了继续出征太空七年如一日坚持训练。在航天员中心要求的训练项目之外,他每天还加练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跳绳上千次。如此高强度的体能锻炼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挑战,而“年过半百”的景海鹏却每天咬牙坚持,为的就是时刻准备响应国家召唤再次飞天。
有朋友提出疑问:外国一批又一批太空游客乘坐飞船到近地轨道旅行,他们甚至还到国际空间站里拍电影。我们的航天员大多是飞行员出身,本来就有一流的身体素质,为什么还要每天坚持高强度体能锻炼?就算是去空间站“搬砖”,砖头在失重状态下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力量搬呀!
尽管国外宇航员不会个个像景海鹏等中国航天员这样刻苦,但所有航天强国选拔宇航员时,第一个要求就是身体健康,体格强壮。因为职业宇航员与太空游客、太空演员完全不同。
中国外国建造空间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高辐射环境做大量科学实验。在空间站建设的过程中,航天员经常需要移动和安装沉重的设备;在空间站建成之后,航天员还要长期在太空做维修维护、照料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这都需要航天员有强健的肌肉,保持健康的身体。
你可能会说,既然太空是微重力环境,在空间站里相当于失重状态,再重的物体都应该是“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强壮的肌肉根本没有用呀!
我们知道,一切有质量的物体在地面上体现为重量,受地球引力影响,物体的质量越大就越重。空间站绕着地球高速转圈,重力被飞行的“离心力”抵消,我们在空间站里感觉不到重力,蚕宝宝也能在空中飞。但学过物理的高中生也知道,质量的大小还决定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在太空中移动一个物体或者让它停下来,我们得克服它的惯性。蚕宝宝的质量小,我们轻轻一碰到能让它飞起来,但要想移动一台200千克的机器,航天员就得使出吃奶的力气。
当航天员到空间站舱外“太空行走”,执行维修维护任务时,他们需要穿上厚重的舱外航天服来保护自己不受极端高低温、宇宙射线和微陨石的伤害。舱外航天服有130公斤重,为了维持内部压力,航天服会像打足了气的排球那样鼓胀起来,航天员每动一下胳膊都很费劲。即便设计了活动关节,要想在航天服里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你没点体能完全无法坚持。
航天员不是太空游客,他们要长期承担繁重的太空任务,因此对体能要求也格外严格。
即便是到了空间站,航天员依然无法懈怠,他们需要在繁忙工作之余每天保持约2个小时的体能锻炼,这是为什么呢?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我们的肌肉和骨骼不再需要支撑身体的重量,心脏也不像在地面那样努力工作来抵消重力把血液泵送到头部,于是我们的身体会一点点懈怠,肌肉和骨骼退化,骨质流失。
为了减轻骨骼退化,让肌肉保持力量以完成繁重的太空行走任务,同时保持健康和体形以应对将来返回地球时的大过载,航天员们每天都要利用器械进行身体锻炼。长太胖了宇航服穿不下,那就悲剧了呀!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航天员都需要强健的体魄来应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太空工作,太空看似“没有重力”但物体有惯性,航天员的许多工作都要消耗大量体能。即便是上了太空,航天员们也需要持续进行体能训练来保持健康。
太空游客们在轨道上一般只待几天,他们也不需要像航天员那样操作设备和太空行走,但即便如此,你在登上火箭之前也需要进行长达几个月的系统性训练,以适应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强过载,以及身体对失重的适应能力。
当个航天员,真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