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第二十五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博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公路学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公路》杂志社、《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福建省高速公路学会承办。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联网结算服务部副主任刘旭作题为《创新驱动发展 服务美好出行》的报告。以下为刘旭的报告内容。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美好出行”。要实现公众的美好出行,需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服务引领、运营协同、创新驱动。

服务引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出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者与建设者需要冷静下来,回归初心,即明确所有运营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服务”,清楚公众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

第一,客户需求决定了业务设计和运营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出行前,出行者会结合出行目的和自身需求进行路径选择,比如运输从业者可能会考虑快速到达、省油省钱,自驾游出行者可能会选择风景优美、路况较好的旅游公路等。

在出行过程中,出行者最重要的需求是安全和无感,实现畅通无阻地到达目的地。通行收费站时要收费精准、无感通行;看到的道路标志标线要清晰、可靠;遇到了应急事件,能够快速处置、精准预警、提醒绕行路线,避免浪费更多通行时间。

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的服务,需要按不同场景,结合不同类别公众的需求进行精细分析,客户需求决定了业务设计和运营开展的方向。

第二,当前高速公路运营体系包括运行监测、养护运维、联网收费、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出行服务等,且各业务之间相互关联,因此服务需要综合考虑。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可能影响了公众的出行体验。

一是省域间、业务间的“各自为政”。以养护为例,原来的养护模式是定期的,但不同路段路面本身的建设水平、承载交通流量与车辆特征及对路面损害程度并不相同。因此,养护的组织施工不能只考虑既有规范要求和施工便利性,还需要考虑与其他业务的关联。其他业务也是如此,任何一项业务都要考虑到其他业务,考虑对客户通行的影响。事实上运营应该是贯通的,才能实现服务的互联。

二是公路设备设施的“百花齐放”。在收费设备方面,当前收费站的自助收费设备可谓“百花齐放”。比如,各种不同样式的收费机器人、自助缴费机等。自助设备的安装本是为了方便出行者快速通过收费站,并实现收费站少人化。但是如果出行者在不同收费站,面对不同的收费设备,需要了解不同设备的操作流程,这个过程会耗费时间,直接导致收费站通行效率降低。

三是用户触达的“百家争鸣”。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出行服务平台,出行者行驶在不同路段需要下载不同的平台软件,这是否能带来舒心的出行体验?所以出行服务平台的“百家争鸣”,同样值得深思。

“交通”二字既要相交也要相通,当前路网是相交的,但服务互通了吗?服务又应如何互通?

运营协同

上述谈及的问题源于思考维度的单一,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况,源于不同的主体均有自己的诉求。实际上,如果把全部诉求聚焦于“服务客户”,站在客户角度重新审视自身业务,就会发现亟需跨主体、跨业务的协同。

·跨业务协同

目前大多数路段都建设了收费系统、养护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甚至面向数字化发展要求,有些地方还建设了单独的智慧高速平台、车路协同平台。每一项业务建设一个系统,在每个系统中布设感知设备、采集数据、处理业务。在此背景下,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设备是否存在重复投入?按照多个业务系统要求安装的牌识、视频等设备,是否可以多业务复用?第二,采集的数据分别在自己独立的系统中,是否可以很好地支撑业务?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析客户需求,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数据。无论是感知设备还是数据,需要思考如何能够服务业务、满足客户需求。业务协同,系统融合,可以实现1+1>2,可以发挥远大于现在业务系统独立运行的作用。

·跨主体协同

当前很多智慧高速的解决方案中都提到交通管控,比如分车道的交通管控、分车道的限速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公安部门的协同,分车道限速只能引导,而非管控。未来公路运营要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化、智能化,最难的并非技术与设备,而是是否可以多方协同处置应急事件。例如,当遇到应急事件时,客户如何进行救援?目前高速公路沿线的救援电话是分散的,属于不同主体,客户到底联系谁?联系后又如何实现准确定位?救援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但需要的不仅仅是系统,更需要多个参与方之间的协同机制。

·跨省域协同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全网最主要的交通流量,尤其是货运物流和常旅客的交通流量,集中在“71118”的大通道上。要打通主干线大通道,跨省的协同机制非常重要。

有一句话与行业同仁共勉:“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每个省份智慧高速建设都有自身亮点,但是亮点如何复制,如何成网,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客户服务不只是针对一段路,而是需要一个路网,因此希望行业协同起来共同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创新驱动

当有了客户服务的理念,有了行业协同的意识与机制后,我们要认识到,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创新并非单指技术创新,其涵盖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运营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我所理解的创新是在满足客户需求和破解运营难题方面去寻找最适合的技术。

收费站。以广州机场高速收费站为例,其创新并非颠覆性的,也并未花费过高成本,便实现了高效率通行。第一,实现ETC车道窄岛化,新增多条通道,提升了收费站通行流量的承载能力。第二,增加匝道预交易,在经过前置预交易门架时提前读取OBU信息并进行交易,若交易成功,系统通过诱导屏告知客户,可通过ETC车道不停车快速通行;若交易未成功,则诱导客户行驶至人工车道,这样可减少ETC车道特情,大大缩短通行时长。第三,增加一体化栏杆机,原有的抓拍、费显等设备与栏杆机合并,减少占地空间。由此可见,创新并非高大上,创新是基于客户需求,深挖业务场景,寻找合适技术,解决实际困难。

服务区。服务区在运营中面临多种困扰,比如要求营运性车辆每4小时进服务区休息一次,并保证休息时长,但如何获取车辆通行信息是个难题。目前来看,可以通过在服务区入出口加装ETC天线,结合车辆门架通行记录,实现疲劳驾驶及时提醒,同时还可以赋能服务区的智慧化。在实践方面,福建省130多对服务区中已有125对服务区加装了ETC天线,开展了智慧化改造。广东省也有几对服务区进行了试验,并准备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交通守望者。2022年发布的“交通守望者”是车与路信息交互的一个创新。基于路侧现有感知设备,通过AI识别,快速检测出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件,通过ETC门架上的ETC天线发布给ETC车辆,进行安全预警。已经在沪昆高速的上海段和沪杭甬高速的浙江段进行了试验,效果很好。

交通流检测。通过ETC可实现城市交通流检测。以佛山禅城区为例,佛山禅城区在十字路口灯杆上布设ETC天线,通过ETC进行城市交通流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原来的视频检测,现在通过ETC检测的效果大幅提高。此外,可通过ETC采集的信息赋能城市智慧交通,比如开展公交优先、路侧ETC停车等业务,已获得较好成效。

ETC多场景服务。ETC多场景服务包括充电收费、加油收费、停车场收费、路侧停车收费等。ETC多场景服务的实现只需对ETC进行适应性优化,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即可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可见,对于ETC进行微创新,无论是简单技术的革新,还是商业模式与服务的革新,都可以对业务运营服务带来变化与提升。

港口集装箱优惠联动。通过港口数据与收费系统数据的互通可实现很多免检服务,以此提升通行效率。通过道路运输与水路运输进行衔接,支撑国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深度融合收费、监控、通信三大系统,锁定“安全和效率”核心目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赋能运营服务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通过服务引领、运营协同、创新驱动,在纵横交错的路网上,为公众提供畅通无阻的美好出行体验。路通畅,心畅通,成就现实中的“桃花源”,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交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