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募集、投资、运作管理等环节提出规范要求,大大提高私募证券基金的准入门槛。前些年,火爆的“私募壳”壳资源买卖交易,正在变得无人问津,保壳成本出现飙升,甚至那些规模小、投研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私募,也面临生存空间的进一步限制。

私募壳”无人问津

今年以来,曾经在私募圈频频出现的转让“壳资源”的小广告,几乎消失不见。而去年此时,“私募壳”交易灰色产业链暗潮涌动,部分中介机构一度开出百万价格转让“私募壳”,基金业协会甚至针对此专门发文征求线索。

去年在网络上有中介业务员声称,可以转让私募牌照,股权、证券的都有,并且取得协会管理人资格,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资源多一些,都可以先配合代持发产品,后期配合变更,甚至开出超过百万价格买卖私募壳。

针对这一乱象,2022年4月8日,基金业协会发文表示,收到市场机构举报,所谓私募中介机构及相关个人通过电话邮件、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短视频APP,以公开宣传及员工营销的方式,声称可以提供“管理人登记备案代办”“私募机构注册落地”“私募机构买卖壳”“人员代寻挂靠”“提供通道、代持”及“团购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违法违规私募中介服务。在受到协会公开点名严正声明的情况下,这些机构仍继续从事违法违规中介业务,诱骗市场主体以其有渠道可以为相关机构消除不良记录为噱头招揽业务,获取中介费或服务费。针对这一情况,公开征集相关主体夸大宣传承诺非正常私募中介服务、扰乱私募行业运行秩序证据线索。

对于今年“私募壳”的无人问津,有位知情人士算了一笔账,1000万门槛的出资能力,以及要求如果同一实控人要再设立第二家同类型的公司,需要说明设立的合理性等更多硬性要求下,私募基金存续的成本已经大幅提升,加上今年私募基金正常注册相对顺畅,后期能不能收回囤壳成本都是问题,更别说赚钱。

“伪私募”加速出清

事实上,“伪私募”“乱私募”的出清步伐,并未停止,反而在加快。本月已注销的私募基金已逾70家。此外,基金业协会还多次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多家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撤销管理人登记,涉及10余家私募机构和负责人。据基金业协会数据,今年以来,已有179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其中,协会注销是主力军,从年度数据来看,今年以来被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也创出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