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人从童年时代起,就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一方面是生活生存方式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积累劳动技术和基因,磨炼体能和意志,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储备充足的能量。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整个童年是与劳动相伴,并在劳动中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经济物质基础较差,人们生活还很贫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也没有可自傲和娇惯的资本;那个时代,能以爱劳动会劳动为荣;那个年代,你可以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但你不可以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当时,农村孩子童年的劳动生活主要是以下几类:

一是家务劳动。就是洗衣煮饭之类,那时,父母们都忙于生产队集体生产劳动,洗衣煮饭这些家务活儿大都由孩子们来承担。那时的洗衣煮饭等家务活不能与现在的家务活划等号,现在洗衣有洗衣机,煮饭有电饭煲,很多地方和家庭自来水也到了户,家务活相对简单轻松,而那时哪有这些,都是手工完成。

就以煮饭来说,首先得有水,每个村庄都有共用的水井,每家每户在厨房都备一个大水缸和水桶,小孩子一有空闲,就得去水井挑水,不管春夏秋冬,也不论刮风下雨。挑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最开始,因年纪小,挑不动水桶,兄弟姐妹两个人抬,及至稍大,每次只挑半桶水,慢慢地加,直至一个人能挑起满桶水,从那时起,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会挑水只是洗衣煮饭的第一步。那时煮饭也不容易,当时农村都是土灶和大铁锅,灶台高,人矮小够不着灶台,就在下面垫个小凳子,人踩在凳子上淘米汤、起锅等,而且还要不间歇地往灶膛填柴火,就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二是家庭劳动。小编这里用了家庭劳动这个词,主要是为了区分洗衣煮饭等家务劳动的区别,本质上它也是一种家务劳动,可能用词不太准确。大集体时代,生产和家务家庭劳动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差别分工,大人们主要负责集体劳动生产挣工分,这是养家糊口的根本,除此外的家务家庭劳动,大都由家里的孩子来做。这里,小编介绍一下两种当时小孩子们几乎人人要参加参与和经历过的劳动,那就是扯猪草喂猪和上山砍柴。

俗话说,“粮猪安天下”,“猪”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曾经有一种说法是,人民公社大集体时代,禁止农民家庭喂养家禽家畜,说是走资本主义,小编一直对此成疑,因为小编所在的生产队,每家每户都喂养猪鸡鸭,从没听说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那时候出生长大的农村孩子,几乎百分之百都干过扯猪草喂猪的活。

那时喂猪,没有饲料更没有多余的杂粮,猪食除米糠、菜叶外,主要就靠野外的野草,所以扯猪草就成了小孩子的必备劳动。扯猪草本身劳动强度不大,但是呢,人不可一日无粮,同样,猪也不可一餐无食,所以猪草得天天弄,小编那里的小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开始扯猪草,到上小学后,早上扯完一筐猪草再去上学,放学后,书包一放,到野外扯完一筐猪草再回家吃饭,成了一种生活的公式。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由于分工的原因,搞柴火也成了小孩子们的劳动必备功课。柴火来源,一是庄稼秸秆,什么油菜秆、玉米秆、棉花秆等,生产队集体收割完后,小孩子们就去捡回家当柴烧,捡的过程中,互相争抢,动作慢了捡不到;二是落叶树枝枯草等,到梨园、草地等,用专门的竹笆子扫捡落叶和枯草。除上述相对轻松的活,砍柴则是童年劳动中强度最大、最辛苦的苦逼活。

小编家乡位于小型盆地的中央,所以砍柴非常艰辛和不易。首先,路程远,砍柴要去十余里的附近山区,光来回都要走上二三个小时,其次,砍柴强度大,柴火在大山的深处和高处,正常爬山下山非常费体力,何况砍好柴后,肩上担着几十斤的柴草,每砍一回柴,都累得精疲力尽,每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也都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吃上国家粮,就不用砍柴了。

三是生产劳动。就是直接参加农事生产,为家里挣工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呢,通过劳动,为生产队集体作贡献,为家庭挣工分,例如拾粪,过去,化肥没有普及,庄稼肥料来源主要是动物粪便和草木灰等,生产队集体鼓励大家积肥,生产队孩子们从小起,就要学会去野外捡拾牛羊狗等动物粪便,捡回来后,交给生产队,按照捡拾粪便的重量多少计算工分。在那个时代,动物粪便虽然臭,可却是农民及农家孩子的香饽饽呢,捡到一筐粪便,不但为集体作了贡献,更是为自己家挣了工分,变相赚取了一份收益。

另一种呢,就是直接参加集体的农业生产劳动了。生产队时代,只有成年社员才能评工分,参加集体劳动以记工分的方式计量,年底参与分红,作为小孩子不存在评工分,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去参加集体劳动,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即重大繁忙的农业生产劳动时,也会吸收小孩子们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典型的就是农村“双抢”,“双抢”对水稻双季稻产区来说,是一场大战役,过去都是手工劳作,集体劳动力不够,所以会鼓励生产队内的孩子们参加“双抢”,当然不是无偿的,而是临时给这些孩子评工分,与成年男子9-10分妇女6-7分的工分比,小孩子的工分一般只有2-3分,孩子们毕竟年纪小,参加集体“双抢”只是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劳动,例如,捡稻穗、为大人们递禾把、递秧苗等,一季“双抢”下来,也可挣上个百来个工分,当然,付出的代价也大,炎热的“双抢”里,头顶骄阳,挥汗如雨,脸、背都晒黑了。

说起童年,在劳动这一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与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存在着天壤之别。也许从前的小孩子们吃过太多的苦,等他们长大成为父母、成为爷爷奶奶后,或者为了补偿,或者为了溺爱,他们根本不愿意也不让下一代去感受劳动的过程,现在评价孩子是否优秀、是否有出息,标准不是孩子爱劳动、会劳动,而是是否爱学习、会学习,现在孩子童年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其它什么事儿都不用做,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不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是常事,就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洗衣煮饭都不会。甚至,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父母送到学校后,还要为他(她)铺床叠被,因为这些活儿他(她)从小没做过。不知,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化?